當呂布掃平了遼東公孫度、消滅了東部鮮卑、降服了中部鮮卑和三郡烏桓、消滅了涼州韓遂、擊敗了兗州曹操,聲威大震,繼徐州陶謙向朝廷補交近五年拖欠的賦稅、朝貢之外,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都派人前來朝見天子,補交拖欠的賦稅、朝貢。交州牧土燮也派人繞道江東前去鄴城朝見天子,補交賦稅。揚州將軍孫策本來在各個方麵都依賴呂布,自然不敢怠慢,將他占據江東以來借口不交的賦稅交足,還將他擒獲的偽會稽郡太守王朗、偽豫章太守華歆以及偽揚州刺史劉繇的幕僚許劭、兒子劉基都送到鄴城。呂布原來對王朗根本沒有什麼好印象,王朗在演義裡,是一個非常猥瑣的龍套角色。他初為漢會稽太守,為孫策攻敗,後投曹操,在逼漢獻帝禪位時他跟華歆是急先鋒,諂媚曹丕威逼漢獻帝,形象極其猥瑣。魏國建立,蜀相諸葛亮攻打魏國,王朗做大將軍曹真的軍師,兩軍相遇在渭河,王朗想要以言辭說降諸葛亮,反為諸葛亮痛斥,王朗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但實事求是地講,王朗在正史裡根本不是那樣死的,估計是尊劉抑曹的羅灌水看不慣王朗在漢獻帝禪讓時的表現,所以才讓王朗在諸葛亮麵前像小醜一樣地表演,這是低級黑。王朗和華歆、鐘繇並為曹魏立國時的三公,曹丕認為像王朗、華歆、鐘繇這樣的大臣“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陳壽評價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以呂布後來對王朗的了解,曹丕、陳壽的評價雖然有幾分過譽,但王朗確實是治世能臣,特彆是在律法上。王朗是徐州東海郡郯城人,跟他兒子王肅都是著名的經學家,王朗曾師從弘農楊家的楊賜。以通曉經籍而拜郎中,任菑丘縣長,後因老師楊賜逝世而棄官服喪,後來獲舉孝廉,被辟命都不應命,乃後被徐州刺史陶謙舉為茂才,任徐州治中從事。曆史從此因為呂布而變得不一樣,劉協被董卓扶持著在洛陽登基,王朗與彆駕趙昱認為呂布扶持少帝劉辯離開洛陽已經不算正朔朝廷。建議陶謙遣使向劉協表示對漢室的支持,陶謙聽從並命趙昱帶著奏章到洛陽。劉協接到奏章後讚賞並升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軍,趙昱和王朗都獲升遷,趙昱被任命為廣陵太守,而王朗被任命為會稽太守。王朗到會稽後,見當地民眾仍然祭祀秦始皇,並且與夏禹同廟,王朗認為秦始皇是無德之君,不配獲得民眾祭祀,於是將這行為取締。王朗在任僅一年。就被從呂布處借兵的孫策攻破,王朗的功曹虞翻建議避其鋒銳,但王朗不接納,堅持守護城池到底,領兵對抗,最後被孫策擊敗,王朗打算逃到交州。出海到東冶時遭孫策追擊,唯有投降。孫策因敬重王朗而不作加害,亦曾派張昭勸王朗為他效命,但王朗堅決不肯。孫策便想將王朗送到鄴城交給呂布。王朗卻因呂布殺害其師楊賜的兒子楊彪而憎惡呂布,揚言若是孫策送他去鄴城,他就自殺。王朗的揚言流傳到呂布耳朵裡,呂布輕蔑一笑,他從來不認為這些世家名士們能真正地威武不能屈,呂布當時又念起王朗的孫女王元姬,便派人去揚州,命令揚州將軍孫策將王朗送回鄴城。孫策將王朗及其家人強行送回鄴城,王朗本來想橫劍自刎以死明誌,但孫策擔心無法向呂布交差,便以王朗的兒子王肅的性命作威脅,王朗顧忌到兒子的安危,便隻得放棄了誓言,活著到了鄴城。呂布見到王朗後,覺得他學識淵博精深,且氣質文雅昂然,若說這樣的人物在諸葛亮麵前表現得像小醜一樣,呂布是不信的,呂布愈加堅定了自己的一個判斷,那純屬羅灌水的編篡,來襯托諸葛亮。呂布詳細考察了王朗的治政能力,發現王朗對律法非常熟悉,王朗主張寬刑罰重教化,處理刑律多半會寬恕犯罪者,控罪有疑點時判罰都會從輕,與鐘繇一起以治獄而知名,他曾進言勸減輕刑獄,轉以扶助幼弱,幫助人民休養生息。呂布一直以來都在極力推進減少肉刑、死刑等殘酷刑罰,改為勞動改造和思想教化,以繼續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多少來減輕罪犯的刑獄,還會讓罪犯在脫胎換骨的勞作中掌握一技之長。王朗甚為讚同呂布的觀念,之前對呂布的厭惡一下子減輕很多,呂布又用道術給予王朗一定的心理暗示,使得王朗對呂布的厭惡憎恨煙消雲散,取代的是越來越深的崇敬、忠誠。呂布便舉薦王朗為刑部侍郎,跟法學家應劭一起主持刑部,後來又代替法衍主持廷尉。呂布器重王朗,除了看重他的律法背景之外,還看重他有從龍意識,對呂布來說,能識時務地隻忠於他呂布而不是忠於大漢朝廷的名臣才是呂布真正想要的,比如董昭,比如華歆,比如王朗,而如荀彧之輩,能力再大,也隻能在前期重用,中期的關鍵時刻就算了。呂布重視王朗,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他有個好孫女王元姬。王元姬的父親王肅跟他祖父王朗一樣,都是三國時期著名的經學家,王朗是魏司徒、蘭陵侯,王肅是魏中領軍、蘭陵侯。王元姬從小就知書達理,崇尚節儉。八歲的時候,可背誦《詩》、《論》。九歲的時候,遇到母親生病,她終日服侍左右,衣不解帶。祖父王朗非常喜歡她,並且說道:“興我家。必定是元姬,可惜她不是個男兒。”王元姬十五歲時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婚後育有武帝司馬炎、遼東悼王司馬定國、齊獻王司馬攸、城陽哀王司馬兆、廣漢殤王廣司馬德、京兆公主。王元姬看人獨到,時鐘會以才能見任,王元姬每言於司馬昭曰:“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鐘會後來果然造反。司馬昭去世後,太子司馬炎繼為相國、晉王。同年十二月,他迫使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尊母親為皇太後,住崇化宮。司馬炎建國初期提倡節儉,王元姬以太後之尊,身體力行,為宮中後妃做出榜樣。她的房間沒有一件豪華的擺設,吃飯從不超出三菜,穿的是洗了又洗的舊衣服。她還在宮中帶頭紡紗織布。在其精心治理下,後妃相處和睦。王元姬似乎是在公元217年出生的,距離現在相距二十三年。以此推論,王元姬隻能做呂布的孫媳婦。連兒媳婦都做得勉強,更不用說做呂布自己的媳婦了,畢竟呂布沒有某個楊某某那麼喜歡老牛吃嫩草。王元姬出世的晚,乃是因為她父親王肅出世晚,王肅就是在這一年冬天降臨在鄴城的。王朗的夫人跟隨王朗從會稽來鄴城,經過舟車勞頓,胎兒差點不保,幸得華佗救治,王肅才得以安全地來到世間。王朗對華佗感激不儘,華佗卻笑著說:“與其感激老夫,不若感激奉先公,若非他多加囑托,也許你兒子就胎死腹中了!”當時王朗對呂布尚有抵觸情緒,聽到華佗的話,王朗心裡不禁生出一絲溫暖。在隨後的日子裡,王朗一點點地感受到呂布的偉大遠見,感受到呂布對他的器重,日漸對呂布忠誠起來。對於王朗兒子王肅的培養。呂布並不插手,因為王肅靠著父親的培養,完全可以做到曆史上的成績。王肅在學術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借鑒《太玄》儒、道兼采的做法,融彙今古文經學兩派的學說,為己所用,用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來闡釋儒家的理論,結合當時的社會實際,逐步形成具有一家特點的學術和治國思想,號稱王學。王肅把道家的思想融合到儒家的學說之中,又遍注眾家經典,目的是借儒家學說的傳統影響力,宣揚他自己的安邦治國的思想,在當時麵對三國鼎立,亟待統一,安定天下的局勢,也需要一個統一的認識,一整套具體的措施。所以,在王肅的奏議和偽造的《孔子家語》《孔叢子》中,煞費苦心地進行設計。在他的設計中,首先要解決的是禮義道德的問題,其次才是人君的作為和人才的選拔與任用。王肅的一係列思想裡麵,有幾點,頗為呂布屬意。“人之可使,以有欲也。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孔叢子?陳士義》)統治者應當儘可能順應人們的**,發揮他們的才能,創造一個老百姓安居樂業的環境,這對東漢末遭受戰亂、陷於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顯得尤其重要。“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者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名譽者也。達此,則其利心外矣。”(《孔叢子?抗誌》)如果國君首先去其利欲,以免傷民,則天下、名譽皆可得,如果繼續貪多索求,嗜欲無厭,不僅一統天下不能得,名譽喪失,還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動亂。呂布詳加了解後,發現王學可比後來的玄學積極太多,所以他很期待小王肅將來的成就。ps:我在上個月就寫了幾萬的存稿,然後我就把他們全部上傳,設定為定時發布,後來再回頭讀存稿,實在忍受不了,決定要大修,可是定時發布的章節已經無法刪除,縱然是可以修改章節裡麵的內容,卻無法更改章節名,而我修改後的可讀性增強的章節已經是麵目全非,已經完全沒辦法用之前的章節名,這樣也會造成你們的障礙,思前想後,決定還是用舊稿子,十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