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一手打造出來的大秦第一軍九原軍被自己拆的七零八落,胡亥知道蒙恬即便對大秦再忠心也會心中有疙瘩的。更何況,一直有謠言說自己想要對蒙氏一族動手,怎麼能不讓蒙恬擔憂?就算蒙恬心中有譜,但是蒙氏一族上上下下數萬口人,每人說上那麼一句,原本心中有譜的蒙恬和蒙毅兩人估計到最後心中也會變得七上八下,眾口鑠金,並不是一個童話。其實胡亥早就想同蒙恬好好聊上一聊,不管是為了大秦還是為了安撫一直在躁動的蒙氏一族,這些事情都是必須要做的。隻是,蒙恬一直出征在外,軍務上的事情必須需要一個能夠鎮得住場子的人來把握,所以從胡亥誅掉趙高親自主政以來,君臣兩人能夠聚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更不要說如今天這般好生話話家常、閒聊了。胡亥沒有想到的是那些謠言對蒙恬的影響已經到了逼著他致仕退休的地步。當然肯定不隻是謠言的作用,蒙氏一族自己肯定也評估過退於不退對家族的影響。畢竟蒙恬已經貴為九原公,而且還是大秦唯一的一個公爵。想來他們肯定是想著對軍方有著巨大影響的蒙恬退下去,自己肯定不再好意思再對觸角已經深入九原軍各個角落的蒙氏一族各級將領下手了。不管怎麼說,隻要蒙恬還活著,就算蒙恬不再是朝廷任命的九原軍統帥,有了那些出身蒙氏一族的各級將領存在。蒙恬依然能對九原軍如指臂使。再加上如今蒙毅身為吏部尚書,不需要做的太過明顯,隻需要在適當的位置安排上蒙氏一族的人,蒙氏一族就能夠在政事上再占據一席之地。如此一來,過上個數年十數年,蒙氏一族怕是不僅僅是大秦軍隊係統中的翹楚人物,政事上同樣也必然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胡亥相信蒙恬肯定權衡過,但是蒙恬肯定不知道,這些早在胡亥任命蒙毅遷任吏部尚書的時候就已經將所有的利弊前前後後思量過。這才有了宗正府右丞嬴良遷任吏部左侍郎、成武縣令陳有光直接數級跳躍升任吏部右侍郎的任命。各部尚書雖說是一部之首,但是真正做事的其實還是各部的左右侍郎以及四司。各部左右侍郎和四司可以說基本上將各部的主要職能都劃分的乾乾淨淨。如果某部尚書足夠強勢並將部內四司都掌控在手中。那麼確實可以實實在在的掌控一部。但是各部司丞的任命雖然有過交換。並且各部尚書都有提名權,但是最終任命的權力卻是依然在胡亥手中,沒有胡亥首肯,各司司丞並不是那麼好做的。而吏部作為六部中最重要的一部。胡亥又怎麼可能放心將其都置於一人之手?即便那個人是蒙恬。說到底。今天蒙恬的致仕。其實又是另一種程度的交換了。蒙恬用自己致仕來交換蒙毅以及身處各軍團中的蒙氏將領的位置穩固,當然,還有就是讓胡亥放心了。但是。這種交換似乎蒙恬自己還沒有下定決心,這一點從蒙恬今天單獨求見胡亥私下裡提出這個要求就可以知道。如果蒙恬真的想要用自己致仕來要挾胡亥做出交換的話,那麼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蒙恬直接在朝會上提出致仕,那個時候消息已經傳了出去,隻要蒙恬態度堅決,那麼胡亥也真的是沒有辦法。蒙恬致仕了,胡亥要是再繼續對蒙氏一族窮追猛打,那麼估計就要讓一乾老臣們對他心寒了。嚴重點,隻要蒙氏一族稍微放出些風聲,那麼胡亥的聲望都將受到打擊。畢竟蒙恬成名數十年,無論人品還是功績,都是讓天下人所敬仰的存在。胡亥知道,無論如何蒙恬都不能致仕。這個時候蒙恬致仕,對大秦造成的影響和震動,必然會極其嚴重。要知道,他可是剛剛罷黜了令狐範的侯爵之位,一乾因善秦之功而得封侯爵的降臣們如今可是都成了驚弓之鳥,生怕下一個被罷黜的人就是自己,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大秦太保、九原公蒙恬再致仕告老,那麼不管怎樣,不管胡亥想不想,“狡兔死,走狗烹”的評價想來都會加諸在他身上。同樣,胡亥也知道,自己不能在蒙恬致仕這件事情上進行任何的妥協。至少在表麵上自己不能同蒙恬進行任何的交換和妥協。一旦這個口子開了那麼今後怕是很多人都會用這個口子來尋求自己的妥協了。“致仕之事愛卿不用再說,朕定然不會答應,而且朕也希望愛卿今後也不要再說出致仕之類的話。朕從來沒有懷疑過蒙氏一族對朕以及對大秦的忠心。誠然有些事情朕是在做,而且做的很明顯,可是朕削弱的不僅僅是蒙氏一族,大秦所有的世家貴族都不可能以一家之力影響我大秦安穩,現在朕不允許,將來更不會允許。對我大秦有功的忠心之臣,朕決計不會作出‘狡兔死走狗烹’之事,希望愛卿能夠理解朕的一片苦心。”話說到這個份上,基本上是胡亥已經將自己的底線都說出來了。針對的不僅僅是蒙氏一族,大秦所有的世家貴族都在自己的算計之中,即便是以蒙恬的沉穩也不由得驚駭失聲。如果剛剛胡亥的這幾句話傳出去,不能說大秦立馬會亂做一團,至少會讓百分之九十的世家貴族同眼前這位年輕的皇帝離心離德。難道皇帝就不怕自己聽到這樣的話君臣之間生出齟齬?還是說小皇帝真的如此的信任自己?蒙恬腦子中一時間有些紛亂,沉默不語。胡亥看了一眼臉色蒼白的蒙恬,也不再說話,自顧自的小酌起來。溫暖如春的皇帝書房,頓時陷入彆樣的靜謐。……一直到天黑,蒙恬才離開皇帝書房。發生在二世三年冬天的這次談話,史書上沒有任何的記載,蒙恬在事後更沒有任何的隻言片語傳出來。三天之後,一身戎裝的蒙恬精神抖擻的出現在了二世皇帝召見西域使節的大朝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