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現象 Ⅲ. 關係(Das VerhaBltnis)(1 / 1)

小邏輯 黑格爾 4098 字 2個月前

§135(α)直接的關係就是全體與部分的關係;內容就是全體,並且是由(形式的)諸部分、由它自己的對立麵所構成。這些部分彼此是不同的,而且是各自獨立的。但隻有就它們相互間有同一聯係,或就它們結合起來而構成全體來說,它們才是部分。但是結合起來就是部分的對立麵和否定。附釋:本質的關係是事物表現其自身所采取的特定的完全普遍的方式。凡一切實存的事物都存在於關係中,而這種關係乃是每一實存的真實性質。因此實際存在著的東西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隻是在一個他物之內的。唯因其在一個他物之內與他物相聯係,它才是自身聯係;而關係就是自身聯係與他物聯係的統一。隻要全體與部分這種關係的概念〔名〕和它的實在性〔實〕彼此不相符合,這種關係便是不真的。全體的概念必定包含部分。但如果按照全體的概念所包含的部分來理解全體,將全體分裂為許多部分,則全體就會停止其為全體。確有許多事物處於上述這樣的關係中,但也正是由於這種原因,這些事物隻是低級的不真的存在。在這裡,一般地必須記著,在哲學討論裡“不真”一詞,並不是指不真的事物不存在。一個壞的政府,一個有病的身體,也許老是在那裡存在著。但這些東西卻是不真的,因為它們的概念〔名〕和它們的實在〔實〕彼此不相符合。全體與部分的關係作為一種直接的關係,乃是反思的理智所非常容易理解的,而因此之故每當事實上我們在尋求較深邃的關係時,反思理智也常會以這種直接關係為滿足。譬如,一個活的有機體的官能和肢體並不能僅視作那個有機體的各部分,因為這些肢體器官隻有在它們的統一體裡,它們才是肢體和器官,它們對於那有機的統一體是有聯係的,決非毫不相乾的。隻有在解剖學者手裡,這些官能和肢體才是些單純的機械的部分。但在那種情況下,解剖學者所要處理的也不再是活的身體,而是屍體了。這倒並不是說科學家這種分解工作不應該有,這隻是說,如果我們要真正認識有機體的生命,單憑生命體與部分之間的外在的機械的關係是很不夠的。——如果應用這種外在的機械的關係去研究精神和精神世界的各種較高形態,當必更遠為不夠了。在心理學裡雖還沒有人明白提到靈魂的部分或精神的部分,但單純用理智的抽象方法去研究這門學問的人,總不免同樣以這種有限的關係的觀念為基礎。至少當他們列舉並描述精神活動的各種形式,並孤立地分解成某些所謂特殊力量和性能時,他們所采取的就是這種外在的機械的關係的觀點。§136(β)因此上述那種全體與部分的關係中的唯一和同一的東西,即出現在那種關係中的自身聯係,乃是一種直接的否定的自身聯係,而且也可說是一種自身中介的過程,在這過程裡,那唯一和同一的東西(即自身聯係)本是與差彆不相乾的。可是這自身聯係既是否定的自身聯係,它就對自己本身作為自身反映而形成的差彆持排斥態度。並且把自己設定為反映他物而實存著的東西,而且反過來,又把這種反映他物引回到自身關係和無差彆。這就發展到力和力的表現。〔說明〕全體與部分的關係是直接的,因而是無意義的〔機械的〕關係,並且是一種將自身同一性轉化為差異性的過程。在這轉化過程裡,全體過渡為部分,部分過渡為全體,而且在這一方麵,便忘記了它與那一個方麵的對立,因為每一方麵,無論全體一麵,或個彆一麵都各自被認為是獨立存在。換言之,如認部分持存於全體內,並以全體為部分所構成,則我們一時便會認全體為持存的,另一時又會認部分為持存的,同時每一方都認它的對方為不重要。機械關係的膚淺性一般即在於各部分既彼此獨立,而部分又離全體而獨立。這種無聊的兩方麵循環往複的抽象關係也可以采取遞推至無窮的方式。物質可分性無窮進展的關係就是如此。一個東西在某時被認作全體,於是我們便進而作部分規定,而這個規定旋即被忘記,反而認這部分為全體,於是又重新發生規定部分的工作,如此遞推以至無窮。但如果將這種無窮遞推的過程認作是否定的東西——它本是否定的東西——那麼它就是這兩方關係中的否定的自身聯係,它就是力,一個作為自在存在的自身同一的全體。同時它又自己揚棄其內在存在並且表現其自身於外,這就是力的表現。反過來,這力的表現又消逝了而回複到力。力雖說具有這種遞推的無限性,但也是有限的。因為〔力的)內容,或力及其表現的唯一和同一的東西,首先隻潛在地是這種同一性;因為關係的兩個方麵的每一方麵本身都還不是關係的具體同一性,都還不是全體。所以它們是彼此相異的,而它們的關係也是一種有限的關係。因此,力需要外在的誘導,它是盲目地起作用,而且由於這樣地缺乏形式,所以內容也是受限製的、偶然的。它的內容與形式還沒有真正的同一性,還不是自在自為地規定了的概念和目的。——這種區彆有高度的重要性,卻不易了解。要到以後討論目的概念本身時,才作較細密的規定。若忽視這個區彆,就會引起混亂,誤認上帝為力,赫爾德的上帝觀就特彆犯了這種毛病。常有人說,力本身的性質還不知道,知道了的隻是它的表現。須知,一方麵,力的整個內容規定與力的表現的內容規定正是同一個東西;因此用一種力以解釋一個現象,隻是一空洞的同語反複。所以一般人以為無法知道的東西,實僅不過自身反映的空洞形式,惟有通過這種空洞的形式,力和它的表現才有區彆,而這種空洞的形式同樣是某種熟知之物。這種形式對於那隻能從現象中得到認識的內容和規律,卻毫無增益。到處也都有人肯定地說,使用這種形式並不會對力的性質提出什麼說明;因而我們真無法看出當初為什麼會把力的形式引進到科學裡麵來。但另一方麵,力的性質當然是一個還沒有被知道的東西,因為,無論就力的內容在它自己本身內如何必然地聯結一起,無論力的內容自身如何受到限製,因而它的規定性必須以外在於它的他物為中介,才會聯結在一起,——對這些我們都是仍然缺乏理解的。附釋一:力與力的發揮的關係,和全體與部分的直接關係相比較,可認作是無限的關係。因為在力與力的發揮的關係裡,兩方麵的同一是明白建立起來的,而在全體與部分的關係裡,雙方的同一則隻是潛在的。全體雖為部分所構成,但全體一經分割成部分,便失其為全體。但力之為力則全靠其發揮,唯有經過發揮,力才返回其自身,而力的發揮亦即力的本身。但細究之,這種關係仍然是有限的,其所以有限,即在於它的中介存在。正如全體與部分的關係之所以有限,即在於它的直接性。力及力之發揮的中介關係的有限性,最明顯的證明即在於每一種力都是受製約的,都需要其自身以外的彆種東西以維持其存在。例如,磁力,如眾所熟知,需要有鐵才能發揮出來。至於鐵的彆種特質,如顏色、比重、或與酸的關係,卻和鐵與磁力的關係不相乾。同樣,彆的力也始終必須經過自身以外的彆的事物的製約和中介。另外,力的有限性也表明力需要外在的誘導才能發揮出來。而這誘導力的東西自身也仍是力的發揮,而這一力的發揮又同樣需要誘導。這樣我們所得到的,或者是複演那無窮的遞推,或者是誘導的力與被誘導的力之相互為用。在任何一種情形下,我們都得不到運動的絕對開始,即國力不象目的因,尚沒有內容自己規定自己本身的力量。力的內容是一種特定的被給予的東西,所以當力發揮出來時,正如一般人所常說的那樣,它的效力是盲目的。從這裡就可以理解到抽象的力的發揮和有目的行動之間的區彆。附釋二:那常被人重複提出的說法,即力的本身不可知,隻有力的發揮方可知的說法,必須被斥為沒有根據。因為力之所以為力,隻在於它向外發揮,而我們從力的全部發揮裡所得到的規律,同時就是對於力的本身的認識。但從認力之本身為不可知的說法裡,卻已正確的預示著力與力的發揮的關係僅是有限的關係了。就力之各種各樣的發揮看來,最初好象隻是一些雜多的沒有規定性的東西,而且單就力的每一個彆的發揮看來,也好象隻是偶然的發動。直至我們把這種雜多歸結為它的內在的統一,而予以“力”的名稱,並在那好象是偶然的發揮中認識其支配著的規律時,我們便可意識到它的必然性了。但各種不同的力自身仍是雜多的東西,而且表現為彼此單純地紛然雜陳,也好象是偶然的。因此在經驗的物理學裡,我們說引力、磁力、電力等等,同樣在經驗的心理學裡,我們說記憶力、想象力、意誌力以及其他的心理力量。於是又重新引起把這些不同的力量歸結為統一的全體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即使我們能將這多種不同的力歸結為一個共同的原始的力,仍不能得到滿足。因為這種原始的力氣實隻是一個空洞的抽象東西,正如抽象的物自體一樣,沒有內容。並且力及力的發揮的相互關係,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中介性的〔互相依賴的〕關係。如果認力為原始的、獨立不倚的,這未免與力的概念或定義相矛盾了。根據這番對於力的性質的討論,我們雖勉強可以承認稱這實存著的世界為神聖的力的表現,但我們反對認上帝為一單純的力,因為力僅是一個從屬的有限的範疇。在文藝複興時期,許多自然哲學家曾把自然界的各種現象追溯到一植基於各現象後麵的力。這種說法被當時的教會斥責為無神論,實不為無因。大概教會以為,如果認為天體運行是由於引力,植物生長是由於生力等等,那就沒有什麼化育須由天意主宰,而上帝隻好被貶抑成為各種自然力運行的一個悠閒的靜觀者。誠然,許多自然科學家,特彆是牛頓,當他們用抽象的力的範疇來解釋自然現象時,皆曾明白保證,他們的學說絕不會損害作為世界的創造者和主宰者的上帝的尊榮。但這種用力的觀念來解釋自然的辦法,其邏輯的結果就是這樣的:抽象的理智據以推論,就會執著每一個彆的力本身,並且將這有限性的力堅持當作究竟至極者,和這種有限化了的獨立的力和質素構成的世界相反,便隻好用抽象的無限性去規定上帝,說他是不可知的、最高的、遠居彼岸的存在了。這就是唯物論和近代啟蒙思想的立場,它們對於上帝的看法,隻限於表麵上承認上帝的存在,而忽視了上帝之所以存在。所以在這場論辯裡,教會和宗教思想在某意義下卻站在較正確一邊。因為那有限的理智的思想方式,對於認識自然界,以及精神世界的諸形態的真理,皆不能予人以充分滿足。但另一方麵我們卻不能忽視經驗有理由爭取對於現存世界以及它各方麵的內容的規定性予以思維的理解,並且進一步去尋求比隻是抽象地相信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更深徹的智慧。當受到教會權威支持的宗教意識告訴我們說上帝以其全能的意誌創造世界,上帝指導星球在軌道上運行,並賦予萬有以存在及幸福時,尚剩下一個“為什麼?”的問題沒有答複。解答這個為什麼的問題,一般就構成科學、經驗科學以及哲學科學的共同任務了。當宗教意識拒絕承認科學哲學有權負起解答這問題的任務,並拒絕科學哲學提出這為什麼的問題,而借口神聖之謎不可思議的說法以資搪塞時,則它的立場仍然與上麵所提及的單純的抽象的啟蒙思想的立場初無二致。而且這種借口與基督教企求在精神和真理去認識上帝的明白的命令相違背,恐怕隻是一種任意的獨斷,這種獨斷並不是基於基督徒的卑謙,而是出於高傲的狂熱和頑固。§137力是一個自身即具有否定性的聯係於其自身內的全體,因為是這樣的全體,所以它自己不斷地排斥它自己,表現它自己。但這種“他物反映”,亦即同樣是“自身反映”,(相當於前兩節所說的全體與部分之間的區彆)因此力的這種表現亦即力借以回複其為力的中介過程。力的表現本身即是出現在這種關係裡兩個方麵的差異性的揚棄,和自在地構成力的內容的同一性的建立。因此,力及力的表現的真理性隻是被區彆為內與外兩方麵的關係。§138(γ)內即是根據,而根據乃是現象和關係的一個方麵的單純形式。換言之,內即是“自身反映”的空洞形式。與“內”相對的為外,外是這樣一種存在,這種存在同樣是關係的形式,不過它是關係的具有“反映他物”的空洞規定的另一個方麵的形式。內與外的同一性,就是充實了的同一性,就是內容,就是在力的運動中建立起來的自身反映與反映他物的統一。內與外都是那同一個全體性,而這統一體便以全體性為內容。§139由此足見,第一,外與內首先是同一個內容。凡物內麵如何,外麵的表現也如何。反之,凡物外麵如何,內麵也是如何。凡現象所表現的,沒有不在本質內的。幾在本質內沒有的,也就不會表現於外。§140第二,但就內與外作為兩個形式規定來說,兩者仍是正相反的,甚至是徹底相反的。內表示抽象的自身同一性,外表示單純的多樣性或實在性。但就內與外作為一個形式的兩個環節來說,它們本質上是同一的,所以凡最初僅僅在一個抽象中被設定起來的東西,便立刻也僅僅是在另一個抽象中設定了的。因此,凡隻是在內者,也隻是外在的東西,凡隻是在外者,也隻是內在的東西。〔說明〕反思的通常錯誤,即在於把本質當成單純內在的東西。如果對本質單純采取這樣的看法,我們也可以說,這種看法本身就純粹是一種外在的看法,而被這樣看待的本質,也僅是空洞的、外在的抽象。有一個詩人說:沒有創造的精神,浸透進自然的內心;誰隻要了解它的外表,他真是異常幸運。我們甚至必須說,如果有人把自然的本質規定為內在的東西,那麼,他也隻是知道自然的外殼。——因為一般在存在裡或甚至在單純的感官知覺裡,概念才是單純在內的東西,因此概念在這階段裡隻是一種外在於存在的東西,一種主觀的沒有真實性的存在或思維。——無論在自然界或在精神界,隻要概念、目的或規律僅隻是些內在的潛伏性或純粹的可能性,那麼它們才僅隻是一種外在的無機的自然,一位第三者的知識,異己的力量等等。——唯有當一個人有了外在的表現,這就是說,表現在他的行為裡,(當然這並不隻是他的肉體的外麵),他才算得有了內心。假如他僅隻有內心的傾向,譬如說隻在動機方麵在意向方麵他是良善的,有道德的,而他外表的行為並不和它相符合,則他的外麵與他的內麵都同樣地空虛不實。附釋:內與外的關係作為前麵兩種關係的統一,同時就是對單純的相對性和一般現象的揚棄,但隻要理智堅持內與外的分離,則它們便成為一對空虛的形式,彼此皆同樣地陷於空無。無論在自然界以及精神界的研究裡,對於內與外的關係的正確認識,有很大的重要性,特彆須避免認內為本質的,為根本所係,而認外為非本質的,為不相乾的錯誤。當我們習於以內與外的抽象區彆來解釋精神與自然的區彆時,我們常遇見這種錯誤。就自然來說,無疑地大體上是外在的,不僅是對精神來說是外在的,甚至就它本身來說,也是外在的。但這裡所謂大體上卻並不是指抽象的外在性而言,因為天地間並沒有抽象的外在性;寧可說,作為自然和精神的共同內容的理念在自然界裡隻得到外在的表現,但也就是由於這個原因,理念體現在自然界裡僅僅是內在的,〔或潛在的〕。習於“非此即彼”方式的抽象理智,姑無論如何竭力反對這樣的自然觀,但在彆的意識裡,特彆在宗教意識裡,卻仍可顯然見到。按照宗教的觀點,自然也同樣是上帝的啟示,並不亞於精神世界。兩者彼此的區彆,在於自然尚未能明白自覺其神聖本質,而精神(特彆有限精神)的任務即在於使其神聖本質得到自覺。那些認自然的本質為單純的內在性,因而非我們所能達到的人,適與認神靈為有嫉妒情緒的古希臘觀點相同,而這種觀點早已由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明白駁斥了。上帝是什麼,他必顯示出來、啟示出來,並且首先通過自然,在自然內顯示並啟示出來。再則,一個對象的缺點或不完善之處,即在於它隻是內在的,因而同時也隻是外在的。或者同樣可以說,即在於它隻是外在的,因而同時也隻是內在的。譬如一個小孩,一般就他是一個人來說,他當然是一個有理性的存在,但真正講來,小孩的理性最初隻是內在的,隻表現為稟販或誌願等。而他這種單純的內在的理性,也有其單純的外表形式,即表現在這小孩的父母的意誌裡,老師的學識裡,以及圍繞著這孩子的理性世界裡。一個小孩的教育和培養即在於將他最初隻是自在的或潛在的,因而亦即是為他的(為成年人的),也將成為自為的。那最初對小孩來說隻是內在可能性的理性,通過教育得以實現於外。反過來說,同樣那小孩最初看成是外在的權威,如禮俗、宗教、科學等等,經過教育之後,他將會意識到為他自己固有的內在的東西。在小孩是這樣,在成人也是這樣,隻要他違反了他的使命,他的理智和意誌老是被束縛於自然狀態之下,也會是這樣。例如一個罪犯所受的處罰,誠然是外在暴力所加的,但真正講來,這處罰隻是他自己的犯罪意誌的表現。根據上麵這番討論,假如一個人作事有過失或錯誤,他根據內外的區彆,訴說他的動機和意向是如何良好,那麼,我們就會知道如何去平衡他了。生活裡的確常有個彆情形,由於惡劣的外在環境使得良好的動機成為泡影,使得有良好目的的計劃在實行的時候受了阻礙。但一般講來,即在這裡內與外本質上的統一性仍然是有效準的。因此我們必須說:人的行為〔外〕形成他的人格〔內〕。對於那些自恃內在的優越性而虛驕自欺的人,可舉出福音中一句名言去駁斥他:“汝須從行為的果實裡去認識人”。這一偉大的名言,最初本來應用在道德和宗教生活方麵,但進而仍可應用在科學和藝術的工作方麵而有成效。一個有銳敏眼光的教師察出學生中有特殊秉賦的人,他可以表示他的意見,說某生是將來的拉斐爾或莫紮特,這也隻有考驗將來的結果,才可以證實他的話有無根據。但一個低能的畫家或一個拙劣的詩人誇大他們內心充滿了高尚的理想而自慰,那麼這種安慰便是虛妄無謂的。如果他們堅決要求,須以他們主觀的意向和理想作為評判他們實際作品的標準,那麼我們有正當理由可以拒絕這種虛妄無理的要求。有時又常有另一種相反的情形發生。對於有良好而偉大成就的人,人們又常根據一種錯誤的內外的區彆去加以不同情的判斷。人們說,凡彆人所完成的事業都僅隻是外在的表現,而他們內心中卻另為不良的動機所推動,如滿足虛榮或私欲等。這可以說是嫉妒之心的表現。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說到這裡,讓我們記起歌德的嘉言:“對於他人的偉大優點除了敬愛以外,沒有彆的適宜辦法。”人們想用懷疑彆人動機、誣蔑彆人偽善的辦法去剝奪彆人可敬佩的成就,但必須注意,人誠然在個彆事情上可以偽裝,對許多東西可以隱藏,但卻無法遮掩他全部的內心活動。在整個生活進程(decursus vitae)裡任何人的內心也不可避免地必然要流露出來。所以即在這裡,我們仍然必須說,人不外是他的一係列行為所構成的。近代特彆有所謂“實用主義的”寫曆史的辦法,即由於錯誤地把內心和外表分離開,於論述偉大曆史人物時常常陷於罪過,即由於抹煞了並歪曲了對於他們的真實認識。不滿意於其實地敘述世界史英雄所完成的偉大勳績,並承認這些英雄人物的內心的內容也足以與其勳業相符合,這種實用主義的曆史家幻想著他有理由並且有責任去追尋潛蘊在這些人物公開的顯耀勳業後麵的秘密動機。這種曆史家便以為這樣一來,他愈能揭穿那些前此被稱頌尊敬的人物的假麵具,把他們的本源和真正的意義貶抑成與凡庸的人同一水平,則他所寫的曆史便愈為深刻。為了達到這種實用主義的曆史寫法的目的,人們就常常鼓勵對於心理學的研究,因為大家相信,心理學研究的結果,可以使我們看見支配人類行為的真實動機。但這裡所說的心理學不過是對於人情的一些支節知識,它不求對於人性有普遍的和本質的理解,而主要地僅以特殊的、偶然的、和個彆化的本能、情欲等等為觀察的對象。但這種實用主義的心理學方法,至少應讓那尋求偉大行為背後的動機的曆史家有一個選擇:即一方麵在實質性的興趣如愛國心、正義感、宗教真理等,另一方麵在主觀的形式的興趣,如虛榮心、權力欲、貪婪等之間有所選擇。但實用主義的心理學家必會認後一類動機為真正的推動力量,因為不如此他們便無法堅持內(行為的動機)與外(行為的內容)之間的對立的假定了。但真正講來,內與外具有同一的內容,所以,為了反對這種學究式的小聰明,我們必須明白肯定地說,如果曆史上的英雄僅單憑一些主觀的形式的興趣支配行為,那麼他們將不會完成他們所完成的偉大事業。如果我們重視內外統一的根本原則,那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偉大人物曾誌其所行,亦曾行其所誌。§141使一個同一的內容還停留在〔對立的〕關係中的那些空虛的抽象〔觀念〕,都在直接的過渡裡揚棄其自身:一方過渡到對方。這內容的本身不是彆的,即是對立兩方的同一(§138)。這抽象的對立雙方就是本質的假象設定起來作為假象的。通過力的表現,內便設定為“實存”。但這種設定乃是通過種種空虛的抽象而起的中介作用;這種中介過程在自己本身中消逝成為一種直接性,在這種直接性裡,內與外是自在自為地同一的,內外的區彆僅被規定為一種設定起來的東西。這種內外的同一就是現實(Wirklichkeit)。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