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1 / 1)

在的時候,讓自己昏昏入睡比保持清醒要容易得多。爬上床,找個舒適的位置,讓燈光有點昏暗,剛好能讓你的眼睛覺得有點疲勞,然後選一本非常困難或極端無聊的書—可以是任何一個主題,是一本可讀可不讀的書—這樣幾分鐘之後,你就會昏昏人睡了。不幸的是,要保持清醒並不是采取相反的行動就會奏效。就算你坐在舒適的椅子裡,甚至躺在床上,仍然有可能保持清醒。我們已經知道許多人因為深夜還就著微弱的燈光,而傷害了眼睛的事。到底是什麼力量,能讓那些秉燭夜讀的人仍然保持清醒?起碼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他們有沒有真正在手中的那本書,造成了其間的差異,而且是極大的差異。在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你的目標是獲得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這也意味著在時要儘可能地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而這番努力是會有回饋的。好的書,或非,都值得這樣用心。把一本好書當作是鎮靜劑,完全是極度浪費。不論睡著,還是花了好幾小時的時間想要從書中獲得利益—主要想要理解這本書—最後卻一路胡思亂想,都絕對無法達成你原來的目標。不過悲哀的是,許多人儘管可以區分出的獲益與取樂之不同—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進,另一方則是娛樂或隻是滿足一點點的好奇心—最後仍然無法完成他們的目標。就算他們知道那本書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還是失敗。原因就在他們不知道如何做個自我要求的者,如何將精神集中在他們所做的事情上,而不會一無所獲。※主動的基礎:一個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本書已經數度討論過主動的。我們說過,主動是比較好的,我們也強調過檢視永遠是充滿主動的。那是需要努力,而非毫不費力的。但是我們還沒有將主動的核心作個簡要的說明,那就是:你在時要提出問題來—在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有問題嗎?沒有。隻要是超越基礎的層次,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隻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在本書的其他篇章我們還會再回到這四個問題,做更深人的討論。換句話說,這四個問題是的基本規則,也是本書第二篇要討論的主要議題。這四個重點以問題的方式出現在這裡有一個很好的理由。任何一種超越基礎的層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然後儘你可能地找出答案)。這是絕不可或忘的原則。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者,與沒有自我要求的者之間,有天壤之彆的原因。後者提不出問題—當然也得不到答案。前麵說的四個問題,概括了一個者的責任。這個原則適用於任何一種讀物—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個廣告。檢視似乎對前兩個問題要比對後兩個更能提出正確的答案,但對後兩個問題一樣;會有幫助。而除非你能回答後麵兩個問題,否則即使用了分析也不算功德圓滿—你必須能夠以自己的判斷來掌握這本書的整體或部分道理與意義,才算真正完成了。尤其最後一個問題—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可能是主題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當然,在想要回答最後一個問題之前,你得先回答前三個問題才行。光是知道這四個問題還不夠。在過程中,你要記得去提出這些問題。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才能成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者。除此之外,你還要知道如何精準、正確地回答問題。如此訓練而來的能力,就是的藝術。人們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會打磕睡,並不是他們不想努力,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你掛念著想讀的好書太多了。(如果不是掛念著,也算不上是你覺得的好書。)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觸到它們,把自己提升到同樣的層次,否則你所掛念的這些好書隻會使你厭倦而已。並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讓你疲倦,而是因為你欠缺有效運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敗中產生了沮喪,因而才感到厭倦。要保持主動的,你不隻是要有意願這麼做而已,還要有技巧—能戰勝最初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部分,進而自我提升的藝術。※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如果你有讀書時提出問題的習慣,那就要比沒有這種習慣更能成為一個好的者。但是,就像我們所強調的,僅僅提出問題還不夠。你還要試著去回答問題。理論上來說,這樣的過程可以在你腦海中完成,但如果你手中有一枝筆會更容易做到。在你時,這枝筆會變成提醒你的一個訊號。俗話說:“你必須讀出言外之意,才會有更大的收獲。”而所謂的規則,就是用一種比較正式的說法來說明這件事而已。此外,我們也鼓勵你“寫出言外之意”。不這麼做,就難以達到最有效的的境界。你買了一本書,就像是買了一項資產,和你付錢買衣服或家具是一樣的。但是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這本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讓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書成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寫下來。為什麼對來說,在書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不隻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其次,,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於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一本書應該像是你與作者之間的對話。有關這個主題,他知道的應該比你還多,否則你根本用不著去跟這本書打交道了。但是了解是一種雙向溝通的過程,學生必須向自己提問題,也要向老師提問題。一旦他了解老師的說法後,還要能夠跟老師爭辯。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對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做筆記有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方法。以下是幾個可以采用的方法:(1)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隻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簽,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4)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你也可以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書中最後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對已經習慣做筆記的人來說,書本前麵的空白頁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會保留這幾頁以蓋上藏書印章。但是那不過表示了你在財務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而已。書前的空白頁最好是用來記載你的思想。你讀完一本書,在最後的空白頁寫下個人的索引後,再翻回前麵的空白頁,試著將全書的大綱寫出來,用不著一頁一頁或一個重點一個重點地寫(你已經在書後的空白頁做過這件事了),試著將全書的整體架構寫出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後篇章秩序。這個大綱是在測量你是否了解了全書,這跟藏書印章不同,卻能表現出你在智力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 三種做筆記的方法在讀一本書時,你可能會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因此做筆記時也會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你會用哪一種方式做筆記,完全依你的層次而定。你用檢視來讀一本書時,可能沒有太多時間來做筆記。檢視,就像我們前麵所說過的,所花的時間永遠有限。雖然如此,你在這個層次時,還是會提出一些重要的問題,而且最好是在你記憶猶新時,將答案也記下來—隻是有時候不見得能做得到。在檢視中,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第三,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你應該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尤其如果你知道終有一天,或許是幾天或幾個月之後,你會重新拿起這本書做分析時,就更該將問題與答案先寫下來。要做這些筆記最好的地方是目錄頁,或是書名頁,這些是我們前麵所提的筆記方式中沒有用到的頁數。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這些筆記主要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因此我們稱這樣的筆記為結構(structuralnote-making)。在檢視的過程中,特彆是又長又難讀的書,你有可能掌握作者對這個主題所要表達的一些想法。但是通常你做不到這一點。而除非你真的再仔細讀一遍全書,否則就不該對這本書立論的精確與否、有道理與否隧下結論。之後,等你做分析時,關於這本書準確性與意義的問題,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這個層次的裡,你做的筆記就不再是跟結構有關,而是跟概念有關了。這些概念是作者的觀點,而當你讀得越深越廣時,便也會出現你自己的觀點了。結構筆記與概念筆記(ceptual note-making)是截然不同的。而當你同時在讀好幾本書,在做主題—就同一個主題,許多不同的書時,你要做的又是什麼樣的筆記呢?同樣的,這樣的筆記也應該是概念性的。你在書中空白處所記下的頁碼不隻是本書的頁碼,也會有其他幾本書的頁碼。對一個已經熟練同時讀好幾本相同主題書籍的專業者來說,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記筆記的方法。那就是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一這場討論是由許多作者所共同參與的,而且他們可能根本沒有常察自己的參與。在第四篇我們會詳細討論這一點,我們喜歡稱這樣的筆記為辯證筆記(dialectiote making)。因為這是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的,而不隻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單獨的一張紙來記載。這時,我們會再用上概念的結構—就一個單一主題,把所有相關的陳述和疑問順序而列。我們會在第二十章時再回來討論這樣的筆記。※ 培養的習慣所謂藝術或技巧,隻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這也是藝術家或任何領域的工匠與眾不同之處。要養成習慣,除了不斷地運作練習之外,彆無他法。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去做的道理。在你養成習慣的前後,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能力與速度的不同。經過練習後,同一件事,你會做得比剛開始時要好很多。這也就是俗話說的熟能生巧。一開始你做不好的事,慢慢就會得心應手,像是自然天生一樣。你好像生來就會做這件事,就跟你走路或吃飯一樣自然。這也是為什麼說習慣是第二天性的道理。知道一項藝術的規則,跟養成習慣是不同的。我們談到一個有技術的人時,並不是在說他知道該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經養成去做那件事的習慣了。當然,對於規則是否了解得夠清楚,是能不能擁有技巧的關鍵。如果你不知道規則是什麼,就根本不可能照規則來行事了。而你不能照規則來做,就不可能養成一種藝術,或任何技能的習慣。藝術就跟其他有規則可循的事一樣,是可以學習、運作的。就跟養成其他事情的習慣一樣,隻要照著規則練習,就可以培養出習慣來。順便一提,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做一個藝術家是要照規則不斷練習的。人們會指著一個具有高度原創性的畫作或雕塑說:“他不按規矩來。他的作品原創性非常高,這是前人從沒有做過的東西,根本沒有規矩可循。”其實這些人是沒有看出這個藝術家所遵循的規則而已。嚴格來說,對藝術家或雕塑家而言,世上並沒有最終的、不可打破的規則。但是準備畫布,混合顏料,運用顏料,壓模黏土或焊接鋼鐵,絕對是有規則要遵守的。畫家或雕塑家一定要依循這些規則,否則他就沒辦法完成他想要做的作品了。不論他最後的作品如何有原創性,不論他淘汰了多少傳統所知的“規則”,他都必須有做出這樣成品的技巧。這就是我們在這裡所要談論的藝術—或是說技巧或手藝。※ 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就像滑雪一樣,做得很好的時候,像一個專家在做的時候,滑雪跟一樣都是很優美又和諧的一種活動。但如果是一個新手上路,兩者都會是笨手笨腳、又慢又容易受挫的事。學習滑雪是一個成人最難堪的學習經驗(這也是為什麼要趁年輕時就要學會)。畢竟,一個成人習慣於走路E經很長一段時間。他知道如何落腳,如何一步一步往某個方向走。但是他一把雪橇架在腳上,就像他得重新學走路一樣。他摔倒又滑倒,跌倒了還很難站起來。等好不容易站起來,雪橇又打橫了,又跌倒了。他看起來—或感覺—自己就像個傻瓜。就算一個專業教練,對一個剛上路的新手也一籌莫展。滑雪教練滑出的優美動作是他口中所說的簡單動作,而對一個新學者來說不隻是天方夜譚,更近乎侮辱了。你要怎樣才能記住教練所說的每一個動作?屈膝,眼睛往下麵的山丘看,重心向下,保持背部挺直,還得學著身體往前傾。要求似乎沒完沒了—你怎能記住這麼多事,同時還要滑雪呢?當然,滑雪的重點在不該將所有的動作分開來想,而是要連貫在一起,平滑而穩定地轉動。你隻要顧著往山下看,不管你會碰撞到什麼,也不要理會其他同伴,享受冰涼的風吹在臉頰上,往山下滑行時身體流動的快感。換句話說,你一定要學會忘掉那些分開的步驟,才能表現出整體的動作,而每一個單一的步驟都還要確實表現得很好。但是,為了要忘掉這些單一的動作,一開始你必須先分彆學會每一個單一的動作。隻有這樣,你才能將所有的動作連結起來,變成一個優秀的滑雪高手。這就踉一樣,或許你已經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卻要一切重新開始,實在有點難堪。但是就跟滑雪一樣,除非你對每一個步驟都很熟練之後,你才能將所有不同的步驟連結起來,變成一個複雜卻和諧的動作。你無法壓縮其中不同的部分,好讓不同的步驟立刻緊密連結起來。你在做這件事時,每一個分開來的步驟都需要你全神貫注地去做。在你分彆練習過這些分開來的步驟後,你不但能放下你的注意力,很有效地將每個步驟做好,還能將所有的動作結合起來,表現出一個整體的順暢行動。這是學習一種複雜技巧的基本知識。我們會這麼說,僅僅是因為我們希望你知道學習,至少跟學習滑雪、打字或打網球一樣複雜。如果你能回想一下過去所學習的經驗,就比較能忍受一位提出一大堆規則的指導者了。一個人隻要學習過一種複雜的技巧,就會知道要學習一項新技巧,一開始的複雜過程是不足為懼的。也知道他用不著擔心這些個彆的行動,因為隻有當他精通這些個彆的行動時,才能完成一個整體的行動。規則的多樣化,意味著要養成一個習慣的複雜度,而非表示要形成許多個不同的習慣。在到達一個程度時,每個分開的動作自然會壓縮、連結起來,變成一個完整的動作。當所有相關動作都能相當自然地做出來時,你就已經養成做這件事的習慣了。然後你就能想一下如何掌握一個專家的動作,滑出一個你從沒滑過的動作,或是讀一本以前你覺得對自己來說很困難的書。一開始時,學習者隻會注意到自己與那些分開來的動作。等所有分開的動作不再分離,漸漸融為一體時,學習者便能將注意力轉移到目標上,而他也具備了要達成目標的能力了。我們希望在這幾頁中所說的話能給你一些鼓勵。要學習做一個很好的者並不容易。而且不單單隻是,還是分析式的。那是非常複雜的技巧—比滑雪複雜多了。那更是一種心智的活動。一個初學滑雪的人必須先考慮到身體的動作,之後他才能放下這些注意力,做出自然的動作。相對來說,考慮到身體的動作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考慮到心智上的活動卻困難許多,尤其是在剛開始做分析時更是如此,因為他總是在想著自己的想法。大多數人都不習慣這樣的。雖然如此,但仍然是可以訓練出來的。而一旦學會了,你的技巧就會越來越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