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書--永恒的處世經典》這本書談的是知人觀事、判斷、行動的策略--使人在這個世界上功成名就且臻於完美的策略。全書由三百則箴言警句構成,這些箴言警句滋味絕佳而不可不與友朋同事分享共賞,又鞭辟入裡而不能不蒙敵人對手於鼓裡。本書的理想讀者,是因日常事業而需與他人周旋應付者--他必須發現他人用心,贏得其好感與友誼,或反製其機謀及使他人意誌一籌莫展。和所有警句一樣,本書的讀法是慢嚼細咽,且每次少許即可,以便體會個中三味。全書旨趣,以17世紀與我們這一時代都認為頗有道理的二元性為樞軸,將人生視為一場實然與似然,表相與真實彼此交鋒的戰爭,不但為現代的"形象塑造家"與"造勢專家"建言,也為一意坦誠,堅認"實質"為要,"形象"其次的人獻議。"要實於,但也要懂得表現"是葛拉西安入木三分的忠告(箴言130)。此語要義是,從來好人最易受愚,有如羊處狼群,我們應以蛇的智慧調劑鴿子的純真,視他人目前之言行而定自處之道,不宜寄望其可能或未來的表現。此書立意遣詞機趣多端,曆來備受悅服稱美。拉·羅希福寇(La Rochefoucauld)的友人德·沙伯列夫人沙龍得聞此書,起而師法。艾迪生(Joseph Addison)與尼采為截然不同之人,而重視此書如一。叔本華讀之稱快,欣然將此書譯成德文。尼采說:"關於精神道德之微妙,歐洲尚無比此更精美而兼複雜之作。"叔本華則認為此書"絕對的獨一無二":本書教導人人樂於身體力行的藝術,因此允宜人手一本,俯仰浮沉於萬丈紅塵中之人,特彆適合做為手冊,尤其是有誌在此世界發達縱橫的青年。書中的教導,他們如不讀本書,則唯待自行長久閱世始有所得,此韋捧讀一遍顯然不夠,還應時時參詳,以備隨機製宜--簡言之,此書足以為畢生良伴。這位追求完美策略的作者到底是何許人?有人爭辯說,書中內容必來自憤世嫉俗之輩或馬基雅維裡之流。其實不然,巴爾塔沙·葛拉西安(1601一1658),一個滿懷入世熱忱的那穌會教士,對人類的愚行深惡痛絕。但《智慧書--永恒的處世經典》全書極言人有臻於完美的可能,並雲隻要佐以技巧,善必勝惡。在《智慧書--永恒的處世經典》中,完美並不靠宗教上的啟示(全書罕言上帝),而取決於人的資源與勤奮:警覺、自製、有自知之明及其餘明慎之道。不過,書中強調人類理性,並無毀誹宗教或流於過度"悲觀"之意。箴言251:"要善於用人道宛如神道不存在,善於體察神道宛若人道不存在。"追根究抵,此語即學自那穌會創始者聖羅耀拉。觀《智慧書--永恒的處世經典》全書,葛拉西安幾乎將"神"之道置之度外,而將羅耀拉之教常存於心,並牢記羅耀拉此語所本的那句西班牙俗諺:"要向上帝祈禱,但也要埋頭苦乾。"葛拉西安指的實即天助自助,隻是未加明言而已。此書極"現代"而令人不安之處,在於其似乎使道德臣屬於智計謀略。道德通則,倫理道德上不可移易的"強硬律則",在書中遷就於一個信念:欲臻於完美,人必須識時務而與勢推移。要達到葛拉西安所說的智慧或明慎(prudencia),必須避免概論通則--例如道德方麵的通則。《智慧書--永恒的處世經典》囑咐我們要說真話,但務必說之有術,得其巧妙(210);"最實用的知識存在於掩飾之中。"(98)我們必須"與學者相交,談吐之間應顯示出自己的學識;與聖人相交,行為舉止應顯得品德高尚。"(77)明智之人善變如普洛特斯(proteus),然而也不可膠執善變與巧飾為南針。葛拉西安極言識時推移,力主變化與詐飾,實是(如一位意大利哲學家所言)痛感於人之脆弱與無助而然。對他人精神上與物質上的幸福,葛拉西安亦非無動於衷。他一再告訴我們,勿與蠢人往來,但出此而外,他的勸喻非常清楚:"說得體的話,做得體的事。"(202)"好事應做,要有方法":適度有節,點滴漸進(255)。"要愛人,如果你想被愛。"在本書以及葛拉西安其餘著作中,一如在他的生活之中,"友誼"都是一再出現的主題,"交談"亦然。至於論者每每指他"悲觀",這觀念其實有點時代倒錯。我們許多人所謂的"樂觀"--認為人基本上是善良的,凡事終有好結局--葛拉西安想必視為妄想詛語:"希望是騙子,須用明察食斷控製它…(19)。與他同時代的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傑洛米·泰勒(Jeremy Taylor)與格維多(Francisco de Quevedo)等道德家一樣,葛拉西安苦心致力於desengano的修養:一種完全"解咒去迷"或離執去妄的狀態,人達到這個境界,便能控製自己的希望與恐懼,克服飾偽的表麵功夫與虛妄的期求,並棄絕多偽的世俗價值。《智慧書--永恒的處世經典》全書多處力主節製想像,教人以種種策略,臻於這種甜苦參半的福境。對世上的人與事不抱持幻想,是"智慧"的一個重要層麵。相形之下,現代的"悲觀"與"樂觀"概念未免膚淺,不過,在社會動蕩與政治不振的17世紀西班牙,亦即維拉斯開斯(Vesquez)與述巴蘭(Zurbaran)畫筆下的西班牙,樂觀也不合時宜。葛拉西安亦如格維多,意識到他國家的道德力量日漸式微。我們不時聽到一聲憂鬱,道地挽歌式的慨歎:"良好的品行一去不返了,人們不再知恩圖報,很少有人以應有的禮遇待人……"(280)唯善用的策術--時刻用心反製自己與他人的弱點--能推動我們走向完美。"當今世界要造就一個聖賢比古希臘時期造就希臘七賢還要費勁。"(1)葛拉西安本人的生平,他奮求處世智慧的情況如何?都不如曆來許多文字所說的那般完全平靜無波。他1601年出生於阿拉貢的貝爾蒙特村(Belmonte),離偉大拉丁諷刺作家馬修爾(Martial)出生之地不遠。此一巧合,他必曾引為快事--葛拉西安的寓言《批評大師》(Ei criti),是西班牙最有力的諷刺作品之一。青少年時期,他在托雷多(Toledo)與薩拉戈薩(Zaragoza)修習哲學與文學,而於1619年18歲時入耶穌會見習修行,此後50年曆任軍中神父、告解神父、宣教師、教授及行政人員(當過幾所耶穌會學院的院長與副院長)。他不曾出任重要公職,但與公職人士常相過從,在承平與戰爭期間,他曾長期細心觀察人類行為,因此獲得其格言警句之靈感。青年時代,他擔任拿坡裡貴族、總督法蘭西斯科·馬利亞·卡拉法(Franaria Carafa)的告解神父,數次隨同入朝。在加泰羅尼亞之亂最慘重的1646年,他在從法國手中收複阿拉貢城市萊裡達(Lerida)的皇家部隊擔任神父。葛拉西安是惟一不曾病倒與被俘的軍中神父,他勇於往來前線,在信函中提及"每於軍士赴戰之際加以勸勉教誡",引以自豪。他說,士兵歡呼他為"勝利神父"。葛拉西安盛稱友誼為獲得修養學問的愉快途徑(11)。他出此語時,心中所想,無疑是他在友人兼保護者拉斯塔諾沙(Vicio Juan de Lestanosa)沙龍與圖書館中度過的那些至樂辰光。拉斯塔諾沙比他年輕六歲,是一巨富,也是17世紀西班牙人文主義者中極有學問的一位。他斥資建立一個重要的文學與文化寶庫,窮搜人類知識,這些典藏對葛拉西安至為重要。葛拉西安立誓修行後,首次放差,派往薩拉戈薩東北古城韋斯卡(Huesca)的那穌會學院。學院去拉斯塔諾沙宅郵不過數步之遙。拉斯塔諾沙宅郵實為一富藏驚人之馬洛克"博物館",充棟儘為書籍與手稿、繪畫(提香、丟勒、丁托雷提、裡貝拉)、雕刻及古典藏品;拉斯塔諾沙曾寫說,宅中有"八千餘枚希臘與羅馬皇帝之貨幣與紋章……以及兩千顆古墓戒指的鑲石。"拉斯塔諾沙對其圖書館、甲胄之收藏及植物園尤其自豪;該植物園中之奇珍花草、樹木與灌木由八名法國園丁照料,其中數人專司此職已半世紀餘。拉斯塔諾沙甚至有一個動物園:"四個洞窟的牢固柵條後麵,各是一隻老虎、豹、熊及獅子。又有一個籠子,裡麵是兩隻食欲奇強的鴕鳥。"葛拉西安獲許利用拉斯塔諾沙的文物與文化寶藏,對一個渴求完美審美素養與精確品味,力求"一切勿落粗俗"(28)的人,這實是莫大助益。葛拉西安有好凡本著作也由拉斯塔諾沙出資付樣,《智慧書--永恒的處世經典》中的許多警策之語可能曾在他的沙龍賓客身上先試為快。由耶穌會的文獻記載,我們得以略窺葛拉西安擔任教士與行政官員的情況。擔任這些職務的葛拉西安似乎不如本書字裡行間流露的葛拉西安這般嚴厲,而且不假辭色。例如他曾於1637年受譴,理由是處理一名偏愛異性的那穌會士過於寬大。次年,耶穌會會長從羅馬下令葛拉西安神父應該調職:"……為其構成上司十字架與負擔,實為問題與紛擾之禍源……且行事大欠明慎,照顧該己脫離本會者之子女,並為此子請撥撫養經費,此外,假其本人兄弟之名出版書藉。"調職令中所指書籍,是他的第一本書,以想像筆法刻畫理想領導者的《英雄》(Ei Heroe,1637;The Hero,1639)。其他作品接續而至,大多(如《智慧書--永恒的處世經典》)以假名羅倫佐·葛拉西安(berenzo Gra)出版,而且未得耶穌會準許:《政治家》(Ei poliiico,1640,1646)思考國王裴迪南在政治與道德上的偉大;《詩才之藝》(Arte de ingenio,1642,1648)論風格與詩中的曲喻,並自許多古典與西班牙作者取例說明:《審慎》(Ei discreto,1646),英文譯本(1730)取名《完人君子》或《論成就偉人之先天與後天條件》(The plete gen-tleman,or a description of the several qualifications both natural and acquired,that are necessarv to form a great man),為繼紹卡斯提裡歐尼(Castiglione)《朝臣》(courtier)傳統之作。多年來葛拉西安再三受到警告,戒其未獲允許,不得出版作品。他違令如故,那穌會不堪甚擾,等他諷刺人生的巨卷傑作《批評大師》第三卷(未卷)問世,就解除他在薩拉戈拉的聖經教席,"放逐"至一鄉下小鎮,在此終老。羅馬並下令密切監視此人,"觀察其雙手"、"隨時視察其居室",及監視其用紙,他筆下但有隻字片語不利耶穌會,即予禁閉,紙筆墨一概禁用。問題並非出在他的著述被視為異端,而是作為那穌會教士的他就世俗智慧與政治行為下筆而如此精彩,未免有失體統。但耶穌會也不曾指控葛拉西安抵觸天主教教義。他得罪上司之處,在於屢次不服命令。他逆來順受、哀樂不入的態度或許也是原因。"我被禁止出書,"他1653年寫道,"也不缺妒嫉之人,但我耐心自處,午餐晚餐照吃,睡眠如常。"葛拉西安的敵人利用他與上司之間的矛盾,無所不至,捏造的罪名有些頗令人蕪爾。他們說,葛拉西安有一回在瓦倫西亞(Valencia)講道,告訴聽眾說他正在讀一封剛從地獄收到的來信。他無疑是個難纏的人,充滿阿拉貢人出名的那種固執倔強,耶穌會的記錄載有他的脾氣特征:1628年記載他"輕躁、憂鬱"(biliosus,mencolicus),1651年記載他"易怒、輕躁"(colericus,biliosus),他去世那年則是"易怒"(plexio coler-hJ.這位寫出《智慧書--永恒的處世經典》來讚美"明慎…的作者,據雲具備良好才智(1ngenium bonum),但1645年後,他的判斷力(judicium)、他的審慎,以及他的閱世體驗被說成不如正常人,或者差強意:"judicium infra mediocritatem"(1651);"judicium mediocre;prudentia non multa;experientia rerum mediocris"(1655)。他的耶穌會同事所言是否中肯?葛拉西安出版所有著作幾乎都未得上司允準,這方麵,他的判斷力或許有虧。然而時間還了他的公道。他的著作至今無恙,他本人則贏得不朽,誰屑於一提當日對他尋疵摘瑕之人?連葛拉西安的筆法風格也招仇惹怨,不能容忍簡潔的人對他至今少所許可。他是17世紀文筆最省淨的作家之一;那個時期,歐洲人文主義者響應裡普修斯(Justus Lipsius)請求簡潔的呼聲,樂讀塞內加與塔西陀,而不喜西塞羅之辭費。葛拉西安的風格子慣,許多即使譯成外文仍然容易辨認:正反相對與是非互詭;常用省略法,喜歡以雙關語與其他巧妙措辭濃縮意義;一句與一句--一個論點一個論點之間--少見連接(例如格言與評論之間經常突兀轉換,評論本身也往往似乎脫榫失貫而零斷不全)。這些特征不隻是作者的特痹而已,而是出於他對人性的慧見。字裡行間反映出來的風格價值觀點--機鋒、張力、簡明、微妙--實即明智生活的要則,在葛拉西安,生活是一門高級藝術。審美策略與道德策略彼此呼應。換言之,作者與讀者的關係,類如讀者與其周遭之人的關係。作者如擊劍般與讀者周旋進退,他的意義蓄而不發,他的意圖多方巧飾,避免手中之牌一次攤儘,保持延宕懸疑,以隱曲幽微引人欽羨與尊敬:人對神諭的那種尊敬。"對我們最重要的內情,"他有些夫子自道地說,"謹慎之人雖然自己十分清楚,卻總是說一半留一半;"(25)"秘密具有神聖的感覺。"(160)葛拉西安不大與普通讀者周旋,也不追求他們的好感;他知道好感不利敬意,熟呢則生慢心(177)。他不要他的述作與思考取悅群眾(28、245)。他會同意西班牙偉大巴洛在詩人龔果拉(Luis degongora)的見解。龔果拉以這段語帶輕蔑的說法為他的作品《孤寂》(Solitudes)辯護:使自己不易為無知之輩索解,於我事關榮譽,蓋學問之士與眾有彆之處正在於此;以無知之輩如讀天書之風格出言下筆亦然,蓋明珠本即不應濫投於豬隻之前。不過,葛拉西安下筆如此不求平易近人,此書曆來卻令無數讀者寓目而稱心快意,也許這故作疏遠正是他立言成功奏效的策略。"另一條計策是聲稱隻賣貨物給內行的人,因為人人都相信自己是行家裡手,而即使不是,他也願意自己是。千萬不要誇讚貨物的簡單平凡,這樣隻會讓它顯得粗俗易得,人人都追求與眾不同。"(150〕讀葛拉西安如亦讀龔果拉,揣摹其意思,每次但取一二句格言警語流連玩味,即是一大快事,此書滋味雋永,大半無疑歸功他言簡意長與思緒曲折多姿。"不要把你們的想法表達得太清楚……要使什麼東西得至1珍重,就得使它們難於得到。如果人們無法理解你的意思就會對你有較高的評價。"(253)至於書中警句之安排列,則並無係統。西班牙批評家索貝哈諾(Gonzalo Sobejano)曾說,這些警句與我們照麵,與人生本身之渾無條序並無二致,文中所再現者,實是"純粹經驗的那種渾沌隨機"。作者如欲自保,此法確是上法:"捕殺按直線飛行的鳥兒容易,捕殺變換其飛行路線的烏兒卻很難。"(17)但這並非意指全書組織結構混亂無章,葛拉西安采取的是辯證手法:正如民間俗諺,一句警語抵消另一句警語,或相互抵觸,或彼此相輔相成,傅便以多方麵角度觀察道德現象。這個片段教我們如何以某種策略與人周旋,另一片段就教我們如何防禦這種巧計。至於筆法簡潔,這既是一個審美理想,也是作者的自保策略。言簡語省,你--作者與讀者皆然--就比較不可能被識破、被以己為矛攻己之盾、被證明為錯誤。"出語當如寫遺囑,立證詞:言詞愈省,爭論愈少。"(160)再者:"美事簡短,其美加倍。"譯者為序,何嘗不然!本書已有七種英譯本,但譯者隻得其中兩種為參考。今將七位譯者列舉如下:Anonymous(無名氏)1685;John J.Savage,1702;Joseph Jacobs 1892;Martin Fischer,1934;Otto Eisenschiml,1947;L.B.Walton,1953;及Lawrence C.Lockley,1967。我偶爾求助於Jacobs的譯本,不是解決意義上的問題,而是為了破解葛拉西安的雙關語。"你也許以為你們在分Pears(梨),其實你們隻是分piedras(石頭)。"(237)葛拉西安此語,足令譯者束手,Jacobs取兩字的頭韻,以Parings (削下來的梨皮)代替Piedras,妙手大成,區區見之大樂,拾其皮屑而用之,不敢掠美。Miguei Romera一NavarrO根據葛拉西安原著僅存的一本第一版(Huesca,1647),完成精彩的評注本,我受惠良多,是鄙譯與Jacobs有彆之處。Romera一Navarro預見他的注解能為後日譯者提供指引,令人銘感。我也感謝雙日出版社品味非常的編輯哈瑞特·魯賓(Harriet Rubin),她相信當代讀者會將此書隨身攜帶,並用心玩味。克裡斯多福·莫勒凡德比爾大學1991年5月(彭淮棟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