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吾圖有十來個漢族小孩子,由於當地沒有漢族學校的原因,都沒有上學。最大的八歲,最小的才兩三歲,成天夥成一群,呼啦啦——從這邊全部往那邊跑;再呼啦啦——又全部從那邊再跑回來。邊跑還邊齊聲呼喊著:“白娘子!!!——我來了——”真是莫名其妙。不知道家長們平時都教了些什麼。後來,年齡最大的高勇,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上了哈語小學。不出兩個禮拜,就能嘰裡呱啦地和同學們用哈語對答如流,絲毫不帶磕巴。名字也變成了“高勇彆克”(“彆克”是哈薩克族男性名字中一個常見的後綴)。最小的孩子孬蛋——呃,這名字不錯——上麵有三個姐姐,一字排開就是七歲、五歲、四歲、兩歲半。四個小孩手牽手從容走在馬路中間,任過往的汽車把喇叭捺得驚天動地,也不為所動。陳家的三個孩子,老大叫“陳大”,老二就是“陳二”,老三是個丫頭,叫個“陳三”不太秀氣,就直喚“三三”。這三個孩子則喜歡排著縱隊走直線。為首的還舉個小旗子。劉家的倆孩子都七歲了,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卻不是雙胞胎。喚作“大妮”的丫頭是抱養的,大了幾個小時,便成了姐姐,生得很美,高挑健康。而劉家自己生的兒子就差了好大一截,又矮又瘦,眉眼呆傻,實在不討人喜歡。而且還老說謊話,天天哭喊著大妮又打自己了,大妮又搶自己的餅乾了。這兩個孩子動靜最大了,遠遠地,人還沒過來,“吧嗒噠!吧嗒噠!……”的聲音就響成一片。因為小孩子穿鞋很廢,他們的父親便自己動手給他們做鞋。兩塊小木板做鞋底子,上麵橫著釘一小塊車輪內胎裁成的膠皮帶子勒住腳背。又簡單又便宜,穿破幾雙都不可惜。他們管這叫“呱嗒板”,真形象。王家的是倆丫頭,老大比較文靜,老二活潑。挨起爸爸的打,兩人一同鼻血長流,麵對麵號啕大哭。隔壁曾家也是開小商店的,他家孩子叫玲子,七八歲模樣,整天守櫃台買貨,算賬算得滴溜溜轉。沒事的時候就可憐兮兮地趴在窗台上看彆的孩子在街上聚眾滋事,呼呼啦啦玩耍。有時候也會把頭伸出窗外跟著大喊一聲:“白娘子!!我在這裡呢……”這些孩子都是做生意的漢族人家的孩子,每人家裡都開有大商店的,但最喜歡做的事情卻是到彆人家商店買東西。一人攥一把毛票,成群結隊一家店一家店轉,最後買到的東西也許不過是最常見的一毛錢一支的棒棒糖。而自家店裡也有,批發價才兩分錢。不知為什麼,大家最喜歡去玲子家商店。當然不是為了友誼,因為他們一進去,就要和玲子吵架,哪一方嗓門大算哪一方贏。玲子夠能乾的了,可玲子媽還是死活不放心,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對賬。“剛才又賣了啥?”“水果糖。一毛錢五個,賣了兩毛錢的。共十個。”“哪一種?”“就那裡的——”“噫嘻!那種是一毛錢三個!”玲子不吭聲。“噫嘻!整天儘胡賣八賣,都不知虧多少了!這死妮子!誰家來買的?”“大妮和她弟。”玲子手一指,那倆小家夥正靠在玻璃櫃台上吮糖,一人鼻子底下拖一截鼻涕。“噫嘻!還不趕快要回來——”於是玲子就說:“聽到沒?俺媽說那糖是一毛錢三個,不是一毛錢五個。快點,一人退我兩顆糖。”大妮姊弟倆對望一眼,每人緩緩從口袋裡摸出兩顆糖交出去。然後繼續靠著櫃台吮糖,小聲商量要不要把剩下的糖退掉折成錢。但終於沒有退,吮著糖趿著呱嗒板牽手走了。我媽最會騙小孩了,而這群小孩又最喜歡被我媽騙了,三天兩頭往我家跑。他們叫我媽“裁縫奶奶”,又扭過頭來叫我“娟娟姐姐”。我媽若是心情好就竭力慫恿他們做壞事,心煩的時候就教他們使用禮貌用語。若是哈族小孩,她一般會熱情地教人家怎樣用漢語罵人。使得我們這裡七歲以下的哈族小孩在說話前都要先來一句“他媽的”。有時天氣很好,又不太忙的時候,我會率領孩子們到鄉政府院子裡去玩。那裡有一大片樹林,草叢深密,鳥兒很多。我教他們認識薄荷草。並讓他們挨個兒去聞那種不起眼的小草散發出來的香氣——“是不是和泡泡糖的味道一樣呀?”“呀,真的一樣的!”他們沒完沒了地聞,又辨認出更多的薄荷草,一人拔了一大把回家。大妮突然問:“娟娟姐姐,泡泡糖是不是就從這上麵長出來的?”大妮喜歡邊走邊不成調地放聲歌唱:“回家看看!啊——給媽媽洗洗碗——回家看看!啊——給媽媽洗洗碗……”左右看看,若是沒人,便大喊一聲:“啊!白娘子!!……”大妮土豆皮削得極好,速度飛快,削得又勻又薄。特省料。大妮家除了開商店,還開著飯店。大妮除了削土豆皮,還得削胡蘿卜皮。我在旁邊看她削皮,細細小小的手指攥著土豆,迅速地挪動位置,小刀飛轉,薄薄的土豆皮輕飄飄地散落。遇到節疤和蟲眼,刀尖子輕鬆地一挑一撥,轉眼就消失得乾乾淨淨。實在太專業了。能熟練準確地控製自己的雙手做生活所需的事情,便是勞動了。能夠勞動的孩子,又美又招人疼。高勇彆克家有車,因此他七歲時就會開車,而且還是那種東風大卡車。倒車的時候,這個小人兒打開車門,墊腳尖站起來,半個身子探出駕駛室往後看,煞有介事地邊察看路麵情況,邊打方向盤。要是遇到彆人倒車,他就極負責地跟著車前車後跑,極專業地大聲指令:“再退,再退!……好,好……繼續退,沒問題,還可以退,放心地退……好!好,退退……好——停!”最有意思的是拖依(宴席)上的情景。孩子們都喜歡坐首席,因為首席上好吃的東西擺得最多。主人一席一席地挨著敬酒,敬到這邊,總是會大吃一驚。拖依上的桌子不是漢族人常用的方桌或者圓桌,而是長條桌,一桌能坐二十多個人。剛好能坐滿全村的漢族小孩。於是每次都把他們編排成一桌。現場秩序再混亂,孩子們也不會坐亂的,全是自家挨自家的,一個也不會給插開。大家一邊吃一邊大把大把地將盤子裡的東西抓了往口袋裡塞。因此參加拖依的孩子都會穿有著大口袋的外套。這種事情通常孬蛋四姊弟乾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