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土地鮮紅的A字(1 / 1)

紅字 霍桑 4155 字 2個月前

--譯者序納撒尼爾·霍桑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的浪漫主義家。他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都獨具一格。他把嚴肅的道德和曆史內容與卓越的藝術表現形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把天賦的想象力與高超的語言技巧融為一體。他是一位真正富有個性與創造力的作家,因而一直享譽英美和世界文壇,至今盛名不衰。霍桑同時代的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在一八五○年寫的一篇題為《霍桑和他的〈古屋青苔〉》的評論文章中,深情地表達了他對霍桑的崇敬和讚頌,甚至認為霍桑和英國的莎士比亞不分軒輊。他對美國的讀者大聲疾呼:"同胞們,提起與我們有血肉之親的優秀作家,除了霍桑之外,還有誰更值得我向你們推薦呢?霍桑不模仿他人,而他人也模仿不了霍桑。"次年(一八五一),麥爾維爾把他剛寫就的長篇《白鯨》題獻給霍桑,"以表達我對他的天才的仰慕"。值得注意的是,麥爾維爾在寫那篇文章時,還沒有見到過霍桑,也還來不及對剛發表的《紅字》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十九世紀後期的著名家亨利·詹姆斯對霍桑也讚美不已,說"他的作品將世代相傳..他的名字將流芳百世"。進入二十世紀,美國文學日趨成熟,湧現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如海明威、菲茲傑拉德、福克納等。這些作家無不從霍桑那裡深受教益,無怪乎有人稱霍桑是"作家的作家"。那麼,是什麼使霍桑及其作品具有這種強大的生命力和魅力呢?一百多年來,許多傳記家和評論家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幾乎涉及他的生活和作品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很多評論家指出,他的力量的源泉是他對新英格蘭地區生活的深切了解。有人說他是"從新英格蘭土壤中土生土長起來的--從那裡堅硬的花崗岩的裂縫裡發芽、開花"。美國文學批評家布魯克斯等主編的《美國文學:作家和作品》在評論霍桑時這樣寫道:"霍桑是美國文學中第一位這樣的家,我們在其作品中能夠充分意識到生活與的內在關係--這種關係使我們深切地感到遠非隻是一種高雅的娛樂、一種新聞報道或稀釋了的曆史記錄,也不是在客廳裡故作斯文的談天說地。"霍桑用他激越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力使自己同塑造的人物、敘述的故事和探究的問題息息相關、血脈相通,從而感染了讀者,打動了讀者的心。《美利堅合眾國文學史》的主編羅伯特·斯皮勒明確指出:"要研究霍桑的藝術,必須了解他的人生經曆,因為兩者是因和果的關係。"要讀好他的重要作品《紅字》,也完全有必要知道一些有關作家的生平。霍桑一八○四年七月四日(美國獨立日)出生在馬薩諸塞的塞勒姆鎮。塞勒姆鎮是殖民地時期的一個重要港口,也是清教徒勢力的猖獗之地。他的家庭曾是名門望族,幾代祖先都是狂熱的清教徒。據說他的五世祖約翰·赫桑是審判一六九二年聲名狼藉的塞勒姆驅巫案的三大法官之一。這一事件在霍桑幼年的心靈上留下了很深的傷痕。他在寫完《紅字》後曾寫過一篇自傳性的文章,題為《海關》,用作的序文。他在該文中寫道:"我,一名作家,作為他們的代表,卻為他們深感羞愧。我祈求,這些由他們招來的詛咒--如我聽到的詛咒,也如多少年前人類淒涼悲慘的境況充分說明其存在的詛咒--從此以後消除殆荊"這種負罪感還促使他在上大學時在自己的姓氏Hathorne裡加進一個w,變成Hawthorne,以示有異於不光彩的祖先。不難理解罪惡問題成了霍桑許多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主題,也是《紅字》的主題之一。到了霍桑的童年時代,家道中衰。一八○八年,霍桑四歲時,當船長的父親患病死於荷屬圭亞那(今蘇裡南)。於是,他在十二歲之前一直跟母親和兩個姐妹住在舅舅家裡。九歲時,在一次和同伴玩耍時扭傷了腿,致使他的足有點跛。足疾使他增加了一份自卑感,以讀書自遣,並決心當一名作家。顯然,家境的衰落、父親的去世、寄人籬下的生活,以及身罹足疾對霍桑的性格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裡還特彆要提及的是,他母親失去丈夫後,一直落落寞寞,離群索居,甚至與家人極少交往。正如霍桑描述的那樣,"她的憂傷至死猶存,成了一種頑症,痛不欲生。"霍桑深受母親這種心情的感染,也養成了"可惡的孤寂獨處的習慣"。這種孤寂感一直伴隨著他,在他的創作中隨處可見。海絲特·白蘭就是一個被摒棄、被孤立的犧牲品。一八二一年,霍桑進入鮑登學院就讀。這是一座很小的學校,但在他的同學中有一些後來成了知名人物,如亨利·華茲渥斯·朗費羅、富蘭克林·皮爾斯、霍雷肖·布雷奇、喬納森·西利等。其中有些人,特彆是後來成為美國第十四屆總統的皮爾斯,給了他很大的幫助。霍桑在學業上表現並不突出,但是他的文學才能已初露鋒芒,頗得讚揚。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他成為作家的決心。一八二五年,霍桑從鮑登學院畢業後回到家鄉塞勒姆鎮,與母親和姐妹住在一起。爾後的十二年,即常常被稱為"幽室時期",引起了傳記家和評論家的極大興趣。霍桑本人也竭力標榜自己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士生活,說他自己隻在晚間才下樓散步,甚至不跟自己的家人交談。但是,最近的研究資料表明,這期間,霍桑雖然苦心孤詣於練習寫作,埋頭鑽研美國殖民時期的曆史,而不甚關心當時的政治問題,但是他還是參加了塞勒姆的一些重要的社交活動,有過幾次認真的求愛的經曆,並與皮爾斯、布雷奇等人保持著密切的聯係,甚至有幾個夏天還外出旅行,考察新英格蘭的山山水水、風俗民情。這十二年實際上是他寫作的實習時期,表明他蘊藏著旺盛的創造力,寫出了不少作品。一八二八年他自費付印的第一部曆史《範肖》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令人費解的是,該書出版後不久,霍桑便把所有的書收回並銷毀。這期間他還寫了不少短篇,但幾乎沒有一個出版商願意出版它們。直至一八三七年,經過他老同學布雷奇的幫助,一家出版社才同意結集出版他的短篇集《重講一遍的故事》。該書的出版引起了美國和英國評論界的注意,從而給他打開了"與世界溝通的通道"。他在一篇手記中寫道:"終於在這間昏暗寒傖的幽室裡贏得了聲譽。"在這些短篇中,霍桑表現出對於象征手法與心理描寫的巨大才能,這成為他寫作的鮮明特點。這些特點在《紅字》中表現得尤為淋漓儘致。《重講一遍的故事》的出版確立了霍桑的作家地位,標誌了他寫作生涯的正式開始,但同時也標誌了他全身心投入寫作生活的結束。一八三八年,霍桑遇上了索菲亞·皮博迪,墮入愛河。為了攢錢結婚,在富蘭克林·皮爾斯等人的幫助下,他在波士頓海關找到了一份工作,當煤鹽計量員近兩年。接著,他入股參加愛默生等超驗主義者創辦的布魯克農常一八四二年,時年三十八歲的霍桑與皮博迪建立了家庭。他曾經不無感慨地說:"當一個男人負起生兒育女的責任時,他就不再有權利支配自己的生活。"確實,他在這個時期寫的作品不多,僅在一八四一年出版了一本關於新英格蘭的兒童曆史讀物,直至一八四六年才出版了他的另一本短篇集《古屋青苔》。集子中的大多數故事是他婚後遷至康科德鎮,住在愛默生祖先傳下的一座老宅裡寫的。這些故事為他贏得了更多的讀者,也受到了評論界的好評。前麵提及的麥爾維爾的評論文章就是明顯的一例。霍桑長期為之效勞的民主黨於一八四六年在選舉中獲勝,任命他擔任塞勒姆海關的督察員。儘管工作占去了他許多寶貴的時間,使他無暇寫作,但是也解除了長期困擾他的經濟上的憂慮。不過,好景不長,輝格黨的卷土重來使他失去了這個職位。他對此忿忿不平,但事後證明這是一件大好事,他可以專心寫作了。一八四九年夏,他經受了因失業以及母親的去世給他帶來的強烈痛苦和沉重打擊,全身心地投入到《紅字》的寫作中去。他原來計劃把它寫成一個篇幅較長的故事,加上幾篇未發表過的故事,再出一本短篇集。但是,他新結識的出版商詹姆斯·菲爾茲對他說長篇比短篇集要好賣得多,倒不如把《海關》一文加在《紅字》前麵當作序湊成一部長篇。於是,霍桑不得不適當加長《紅字》的篇幅,以滿足出版商的要求。雖然《紅字》出版後(一八五○年)經常受到譴責,說它誨淫縱欲或表現病態,但它在英美文學界確實引起了一次轟動。在《紅字》之前,美國已經產生了不少,後來又有不少問世,但它始終不失為美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優秀。時代變遷,人們的審美情趣不斷發生變化,但是《紅字》對於讀者的魅力依然不變。繼《紅字》之後,霍桑很快又完成了兩部"羅曼史":《七個尖角頂的房子》(一八五一年)和《福穀傳奇》(一八五二年)。此外,他還為青少年寫了幾本讀物,以及為皮爾斯參加競選寫了傳記等,其創作的勢頭真是一發而不可收了。這是他創作的巔峰時期。一八五二年,皮爾斯在總統競選中獲勝,作為對他的好友和傳記作家的報償,他任命霍桑為美國駐英國利物浦總領事。在利物浦,他住了四年,其間很少創作。皮爾斯於一八五七年期滿卸任後不久,霍桑也辭去了總領事的工作,轉去意大利,在那裡生活了兩年,直至一八六○年才回到了闊彆七年的美國。在意大利旅行期間,他積累了一些素材,並完成了他最後一部"羅曼史"《玉石雕像》(一八六○年)。霍桑回到美國後住在康科德,繼續從事寫作。他同時寫四部"羅曼史",但是在他一八六四年五月逝世時,一部也未完成,隻留下一堆零亂的書稿。他被葬在康科德的睡穀公墓,與愛默生、朗費羅、洛厄爾等作家長眠在一起。《紅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它以主題思想深邃、想象力豐富、寫作手法獨特而標誌著美國長篇創作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它集中表現了霍桑的思想與藝術特色。《紅字》以十七世紀北美清教殖民統治下的新英格蘭為背景,取材於一六四二--一六四九年在波士頓發生的一個戀愛悲劇。故事一開始的場景發生在該鎮監獄的門前,而這個場景的中心人物是海絲特·白蘭,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子。她懷裡抱著一個三個月大的女嬰--珠兒,站在刑台上,等待政教合一的加爾文教(即清教)政權在大庭廣眾麵前宣布對她的判決。那麼,受審的女罪犯是什麼人?她又犯了什麼罪?在故事開始之前幾年,出身英國破落貴族家庭的白蘭嫁給了一個畸形的年老學者。婚後,兩人決定移居馬薩諸塞的波士頓。途經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時,丈夫因有事留下,妻子先行獨自來到波士頓,一住近兩年。其間丈夫杳無音信。據傳他在趕來的途中被印第安人俘虜,生死不明。在獨居生活中,海絲特·白蘭與當地牧師阿瑟·丁梅斯代爾相愛,生下了那個女嬰。顯然,她犯下了基督教"十戒"中的一戒,即通奸罪,為清教的教義所不容。她被投入監獄,法庭判她有罪,令她在刑台上站立三個小時當眾受辱,並終身佩戴一個紅色的字母A(英文通奸Adultery的第一個字母)作為懲戒。當局一再逼她說出通奸的同犯,但她斷然拒絕。這天,她失蹤的丈夫正巧趕到,目睹了這一場麵。在場的人中隻有白蘭認出了他。為了隱藏他們之間的夫妻關係,他更名為羅傑·齊靈渥斯。而此時,白蘭的同犯、年輕而受人尊敬的牧師丁梅斯代爾也在常當晚,齊靈渥斯以醫生的身分在牢房裡與白蘭相見;他要她保證不暴露他真實的身分,並決心要追查出她的同犯以報仇雪恨。他很快懷疑起丁梅斯代爾,假意跟他建立親密的關係。牧師的良心受到譴責,但又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罪孽,健康每況愈下。不久,齊靈渥斯搬到丁梅斯代爾那裡與他合住在一棟房子裡,表麵的理由是更好地觀察他的病情,給予更好的治療,實際上是為了折磨他,削弱他的精力和體力。最後,海絲特覺察到了齊靈渥斯的罪惡圖謀,向牧師提出攜珠兒一起私奔,逃出這塊殖民地到歐洲去建立新生活。珠兒這時已七歲了。七年來,海絲特一直執著地愛著牧師,把這種愛完全傾注在養育珠兒和服務社會公益上。她雖過著十分清苦孤寂的生活,但她也贏得了鄉親們的同情和敬愛。一次她與牧師在森林中會見時,表白了她對他的感情,並摘下紅字,把它丟棄到小溪裡,以示其決心。牧師卻受清教意識的束縛,認為私奔是罪,罪上加罪,故而猶豫不決,但是他最終還是勉強同意了,計劃在他做完慶祝上帝選擇日的禱文後離開。霍桑把出逃安排在選擇日是有用意的,他要通過牧師的口來說明加爾文教的教義,即一個罪人不可能根據自己的願望獲得贖罪,他靈魂的拯救完全取決於上帝的"選擇"。同時,霍桑通過丁梅斯代爾堅持要在這一天履行他最後的職責,進一步揭露了他本人和宗教的偽善。他使出全身解數講完了娓娓動聽的布道。然後,他與鎮上的政要名流一起上街遊行。經過市場時,他雙手緊抓住海絲特和珠兒的手,跟她們一起走上刑台。這個刑台正是七年前海絲特手抱珠兒身佩紅字當眾受辱的那個刑台,也正是七年前他曾假意規勸海絲特說出同犯,而自己卻隱瞞罪責的那個刑台。現在他站在上麵終於袒露了自己的罪責,並因心力交瘁倒在台上死去。至此,把複仇作為生活中唯一目的的齊靈渥斯,其圖謀也告結束,一年後鬱鬱而死。死前,他立下遺囑把財產留給珠兒。珠兒隨其母親去了歐洲,與一貴族結婚,過著美好的生活。海絲特回到波士頓,繼續行善,死時,她的墓碑上鐫刻著一個紅色的A字。對於這樣一個故事,批評家和讀者很自然提出許多問題:這部的主題思想究竟是什麼?的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究竟如何看待中的另外三個主要人物--丁梅斯代爾、齊靈渥斯和珠兒?作為書名的紅字,也是全書的中心線索的字母A究竟有什麼意義?它的寓意是什麼?的主要藝術特色又是什麼?是象征主義,還是心理描寫和心理分析?如何看待的結尾?白蘭的回歸是妙筆,還是敗筆?《紅字》是"羅曼史",還是""?兩者究竟有何區彆?諸如此類的問題舉不勝舉。對於這些問題,自《紅字》問世以來,在讀者中,在各派批評家中,始終存在著不同的意見,眾說紛紜,各執己見。有關《紅字》的評論文章或專著浩如煙海,其數量之大在美國文學史上雖還不能肯定首屈一指,也至少名列前茅。隨著現代文藝理論和批評方法的迅速發展,對於霍桑及其《紅字》的研究和評論也變得更為活躍,更為深入。什麼女權主義批評、什麼弗洛伊德批評方法、什麼新曆史主義觀點、什麼新文化論等等,都被用來對《紅字》進行剖析與評述。譯者不可能在一篇序言裡對各派意見給予詳細的介紹,更不可能對上述提出的問題作出令人滿意的解答。正如許多批評家指出的,霍桑是一位思想上充滿複雜矛盾的作家。他所處的曆史時期正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他對這種變化迷惑不解,加之受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保守的立常這種保守性還因受到他世界觀中強烈的清教徒意識(加爾文主義)、超驗主義(愛默生的自助哲學)、以及神秘主義等的影響而盤根錯節。他思想上的複雜性與矛盾性反映在創作上就是含混(ambiguity),意義紛呈,時隱時顯,難以捉摸。就主題思想而言,霍桑在《紅字》中宣揚的是什麼道德觀或宗教觀呢?有的批評家認為,根據提供的曆史背景和故事情節,霍桑要表達的正是清教的教義,那就是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但由於亞當犯了原罪,人生來皆有罪,理應受到懲罰,而要得到拯救則完全靠上帝的寬耍《紅字》中的人物都有罪,隻是各人對罪惡的態度不同,結果也不同。九_九_藏_書_網如海絲特是公開承認自己的罪,苦行贖罪,終於把胸前罪惡的標誌變成了德行的標誌,成為聖者、"天使";丁梅斯代爾是隱藏自己的罪,備受折磨,耗儘了自己的精力和才華,最後拿出勇氣懺悔認罪,在道德上得到自新後死去,成了一名殉道者;齊靈渥斯開始企圖揭露罪惡,結果一心複仇,害人及己,反而把自己變成一個惡魔,一個真正的罪人。一些評論家認為,霍桑通過書中主要人物的遭遇,表達了他的罪惡觀,探索誰是真正的罪人,什麼是罪惡的根源。這就是所謂的"罪惡論"。但是,有一些評論家認為,作品的主題思想集中體現在女主人公海絲特的形象上。她是反抗不合理的婚姻製度,爭取真正的美好愛情的堅強典型。她對自由幸福和純潔愛情的追求代表了霍桑浪漫主義的理想。也有的人認為在珠兒的身上表達了"自然人"的概念,認為人的自然存在是道德存在的前提,人生來具有的自然部分是實在的,而精神部分是潛在的,需要個人通過努力和機會才能培育和發展的。至於用女權主義觀點或弗洛伊德觀點來分析評論《紅字》,尤其是分析女主人公海絲特的更大有人在,而且褒貶毀譽不一。以上列舉的僅僅是關於主題思想的幾種不同的觀點,為的是啟迪讀者的思路,但從中也可看出《紅字》思想內涵的豐富多彩。再如,紅色字母A的象征意義究竟為何,霍桑也留給讀者自己去解讀。有趣的是,當局罰海絲特終身佩戴A字,顯然是指她犯了通奸罪(Adultery),以此來羞辱她,但"通奸"一詞在《紅字》一書中自始至終未曾出現過,反而霍桑通過其他人的口來說,A可能代表"能乾"(Able),代表"可敬佩的"(Admirable),代表"天使"(Angel),等等。而有的評論者則認為它代表"愛情"(Amorous),代表"藝術"(Art),代表"前進"(Advance)甚至意指"美國"(America),不一而足。《紅字》中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比比皆是,如監獄門前的野玫瑰、豎立在教堂屋簷下成為"教堂的附屬建築物"的刑台,等等。這些含義深刻的象征充分展露了霍桑運用象征比擬手法的獨具匠心與神乎其技,無愧為現代文學象征主義的先驅。限於篇幅,以上僅舉一兩例對《紅字》的主題思想和象征手法作了一些討論,掛一漏萬,但它們多少可以印證美國喬治·珀金斯教授對霍桑及其《紅字》的評價:"用英語寫作的家中很少有人能用如此少的字表達出像《紅字》所表達的那麼多的內容..象征寓意的手法在散文中很少有人能像霍桑那樣運用得如此揮灑自如。"它們也使我們再次想起麥爾維爾在《霍桑和他的〈古屋青苔〉》中的一段話:"光是批評家的鉛線是量不出他的深淺的。檢驗這樣一位作家僅僅用腦是不夠的,還必須用你的心靈。單靠觀摩考察,你不能了解何為偉大,除了用直覺之外,你從他那裡看不出什麼東西;你無需叮當敲它,隻要用手觸碰一下,你就可以知道它是真金了。"《紅字》很早就被介紹到我國來了。韓侍桁先生在四十年代就把它譯成中文。建國後分彆於一九五四年和一九八一年經修訂後出版。近年來,據我了解又有幾個譯本問世。那麼,為何我還要承諾重譯呢?《紅字》是我年輕時接觸外國文學以來最喜愛的之一,尤其這十多年來因教學需要反複,每讀一遍,我的心總會受到一次震顫,對於作者"豐富、複雜和深刻的想象力"歎為觀止;每讀一遍,我也總感到有一點新的理解,真可謂"百讀不厭,開卷有得"。因此,我一直希望有機會能把自己的理解通過翻譯與讀者交流。可是,翻譯伊始,翻譯界和出版界對於當前外國文學名著重譯問題展開了一場頗有聲勢的討論。我認為一種翻譯代表著譯者對原作的一種理解,對於像《紅字》這樣的優秀外國文學作品,在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多幾種譯本是一件好事。隻要譯者是嚴肅認真的,重譯名著的努力應該肯定,因為正如最近的調查表明的那樣,讀者的審美習慣和要求是多元的,多種譯本就可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有鑒於此,譯者堅持把《紅字》譯完了。現在不揣拙納淺陋,把它奉獻給讀者,願它能對於讀者理解這部美國文學的經典著作有所幫助。最後,附帶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個譯本與我所見到的其他中譯本略有補充,那就是譯者把霍桑於一八五○年三月三十日為《紅字》第二版寫的序,以及題為《海關》的前言全文譯了出來。前言原文有一萬五千多字,譯成中文約三萬多字,相當於本文的五分之一,占的篇幅確實不少,但是原文的各種版本,包括各種選讀本,都照收全櫻遺憾的是,曆來的中譯本均略去不譯,因為有人認為前言與沒有多大關係,隻是其中有幾個段落講述了《紅字》一書的起源。事實不儘如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深感這篇前言蘊含著極豐富的內容,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曆、思想情感、寫作風格和技巧,以及的背景等等都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是研究霍桑與《紅字》不可或缺的資料,把它譯出來使這部名著在我國有一個較完整的譯本,聊複爾耳。這裡還必須提到譯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和過鋒先生對我譯事的支持與幫助,是他們交給了我這個選題,並力促我譯出《海關》,圓了我多年的夢。他們細致認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我不敢懈怠,在此表示真誠的謝忱。姚乃強一九九五年十月洛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