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創造者──人類文明的源泉(1)(1 / 1)

源泉 安·蘭德 618 字 2個月前

第一部分個體創造者──人類文明的源泉(1)評安·蘭德的哲理《源泉》石濤在被美國十二家大出版社拒絕之後,哲理《源泉》出版於六十多年前的1943年,那時作者還年輕、美麗,隻有三十幾歲,還沒有出人頭地、大紅大紫。那之前她已經寫了《生而為人》(1936)和《頌歌》(1938)兩部,幾乎無人問津。那時,美國正處於二次大戰之中,歐洲戰場上烽煙正濃,人們根本不想聽蘭德的聲音。但書終於出版了,然後,就像所有不可預見的奇跡一樣,《源泉》開始暢銷,而且一暢銷就是六十多年,至今仍以每年十萬冊以上的銷量加印。到底《源泉》一書裡寫了些什麼,讓讀者如此趨之若鶩?難道書中隱藏著魔法,讓打開書頁的人立刻神魂顛倒,迷醉其中?如果按文學批評的標準來看,的形式和內容都極其簡單,甚至可以用更難聽的言辭描述,比如“篇幅龐大、文筆枯燥、缺乏平衡、沒有節奏”(見2005年10月8日《新京報》“蘭德和她的烏托邦”一文)。因此作為的《源泉》,顯然具有超越之外的力量。蘭德筆下的故事十分簡單:學建築的大學生霍華德·洛克,因為不苟同老師的傳統說教,在三年級的時候被學校勒令退學了。而他“聽話”的同學彼得·吉丁則被視為優秀畢業生,進入該校傑出校友所創辦的建築師事務所,成為他的競爭者。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洛克離經叛道的行為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專欄作家埃斯沃斯?托黑更是不遺餘力地對他進行攻擊。同時,洛克深愛的姑娘多米尼克,最後也成為了彼得·吉丁的妻子。在一次政府住宅的興建中,洛克與彼得·吉丁達成協議——完全按照他的設計來建造。但由於公眾的反對,這一協議被政府機構推翻,而這兩位建築師沒有辦法訴諸法律——因為他們無權控告政府。由於洛克不甘忍受自己的設計被任意修改,便抗起炸藥包把建到一半的大樓炸成了一堆瓦礫。在法庭上,他也同樣孤軍奮戰,為自己的原創行為自我辯護:“創造是自己的私事,是天賦的權利,維護創造也是同等的天賦個人的權利。”最終,洛克自辯成功而被無罪釋放。很顯然,《源泉》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作品,相反,它是典型的哲理,即:借用的形式傳遞思想。因此儘管暢銷,卻始終沒有登上溫文爾雅的文學史殿堂。然而曆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罕見,比如伏爾泰的《老實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奧威爾的《1984》,甚或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都可以被看作是哲理。這些書在出版之後都沒有立刻走進文學殿堂,然而隨著曆史的詭秘進程,它們不是都成為經典了嗎?而今天,儘管《源泉》還沒有走進文學史的殿堂,但在2004年美國現代圖書館出版社舉辦的2評選活動中,名列第2名,第1名則是蘭德的另一部《聳肩的阿特拉斯神》。無論如何,在這個長達六十多年的文化事件麵前,我們必須認真麵對,必須努力找出書中隱藏的魔法,以便給讀者提供一個說法。其實,作者在該書出版25周年版的序言裡對這一魔法做了精辟的總結:“《源泉》之所以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它是對青年誌氣的認可。同時,它歌頌了人的光榮,顯示了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