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朝中諸位大人都在傳說幾件大事。一是前時有關推舉朝議爭議一事,終於塵埃落定。就在昨天上喻已經下達,今年推舉仍按舊例,且推舉官吏經訓導合格後方可就任;明年推舉之數例行酌減,而科舉取士數量增加。同時,科舉取士上任前,亦須經訓導合格方可就任。此議據說是在魏王殿下一力強挺下,最終獲得聖上同意的。究竟魏王為何如此看重科舉,不惜冒著得罪諸權貴及世家的風險,力倡此議,眾人皆議論紛紛,不得而知。據有消息靈通人士說,因此議,魏王與皇族中幾位皇子、公主等也頗有爭執,最後竟至不歡而散。但天下寒門士子,卻因此對魏王大為推崇,視之為皇族中最重文化之人。更有人稱其遠見卓識,深得民心,聲望因此更有高漲之勢。二是經過算學競賽之後,算學大受朝庭重視。朝庭恩例,將此次算學競賽中表現優秀的幾名選手直接拔解,其他人也可直入國子監。而此次取得冠軍的太極書院隊更得殊榮,其數學院的兩名講學被國子監聘為算學博士助教,而朝庭也派國子監中官員,親駐太極書院數學院,督促學業,以為光耀。算學本為科舉取士中一科,此次朝庭加倍推重,又將其定為出仕前訓導的必修課程。因此,本已因為算學競賽一事而廣為流行的新算學,更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傳遍了大唐的各大郡縣。天下文人。一時以精於算學為榮,各類算學館、數學堂之類私人學會性質地研究機構一時紛紛出現。三是針對書院大量湧現的現狀,朝庭頒布了一係列書院管理辦法。首先便是私人成立書院者,其相關情況及山長人選,蓋須由本地郡守批準,並上報禮部以備察考;此外所用經書,必須使用朝庭欽定的《五經正本》,不得私相傳授。朝庭正在審編《五經正義》定版。待出版後。以此為教學定案。此外朝庭還要定期派出巡察人員。對各書院的師資、生員、教學等情況進行察防,凡發現有不講正義、不徇禮法等行徑者,一律嚴懲不怠。此外還有一件不算大事的新鮮事,便是當朝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的褚遂良褚大人,這幾日不知怎麼竟然得了魔礙,日日在家磨石頭動刀子。據說夜夜不眠,隻聞其室內吱嘎亂響,時不時還要發出幾聲狂笑。據有那見到本人的說,褚大人現下兩眼發直,時時自言自語,若有所思。前些天太宗皇帝召見之時,急匆匆趕來的褚大人渾身石粉,兩手傷痕累累。目光呆滯。把太宗皇帝嚇了一大跳。後來聞說是跟從範陽地盧鴻公子習練“轉刻”之法,據說要拿著石頭轉來轉去,刻出文字。便如那巫師做法一般。因此聽說很是受了太宗皇帝地訓斥,隻是後來見褚大人所習“轉刻”也是上古所傳、書藝之餘,才憐他癡迷書藝,未深加追究。褚遂良本有書癡之名,行事不拘常禮,因此名聲多少有些怪異。加之他深受太宗恩寵,平常也不太注意與人交善,此次當然說起他這笑話來,眾人便加倍地添油加醋。這個說見到太宗怒氣如雷,斥責聲直達宮外;那個便說褚大人被罵得麵如土色,磕頭如搗蒜,將禦書房地金磚都磕碎了四塊。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以上事情,都是孔穎達有意無意之間,透露給盧鴻的。自那次賞月醉酒之後,師徒之間的感情,較之往日,更多了一份親密。雖然雙方都未形之與口,便行事之間,卻均覺得出來。而在說道對書院的一些辦法時,孔穎達也隱隱地表示了一些憂慮。在他看來,雖然朝庭對書院有所規範,也是必要,但批準、巡察等法,幾乎將書院當成了官辦的一般,隻怕管得過死,並不是一件好事。前邊魏王力推科舉的表現,盧鴻是心知肚明。響鼓不用重捶,上次自己略一提醒,魏王自然明白靠這些權貴助自己登基,那是想也不用想的。世家又不用指望,當今之計,唯有全力爭取寒門學子地支持。魏王本就受聖上看重,許得納士建館,頗受學士推愛。隻要借此次大開科舉之門的機會,爭取在其中中占得一個有利位置,那時天下寒門學子,還不儘出魏王府門下。十年二十年後,朝堂之上,儘皆由科舉門生把持時,魏王實力大增,自然便可以有所作為了。但後兩條消息,實在另盧鴻心驚。表麵看來,朝庭看重算學,又對算學賽中勝出的太極書院多有好處。但其背麵,怕不是這麼簡單。就不說審核巡察等事,單說朝庭派人下駐書院,表麵看給書院鍍了金色,其實很明顯是要加強控製。不知是何方高人,居然針對書院發展,想出了這樣一個主意來。至於關於褚大人的種種傳說,盧鴻自然知道三人市虎。這位褚大人除了進宮伺候當朝聖上以外,間,就是泡在盧鴻這裡。前些天因為儀表不整、癡迷篆刻而被李世民斥責的事,盧鴻倒是聽說得最早。“嘿嘿,被我這麼一說,便是聖上也是對篆刻大感興趣。還命人將那十個石鼓拓製了數份,賜於朝中重臣,以為榮耀呢。”褚遂良滿眼放光,伸著裹滿布條的左手,邊說邊比劃。原來褚遂良拿來的石鼓文拓片,就是來自內府。這十個石鼓本是發現在天興地方,當地官員不識何物,便當做祥瑞獻上,隻是滿朝上下,也無有識者。因向來內府所收古物,多由褚遂良審定,因此太宗便將查證之事交給了他。褚遂良那時正迷於篆書及八分古隸,對這些不識地古篆自然也是極感興趣。因此便拓了拓本,拿來向盧鴻請教。沒想到歪打正著,盧鴻不光認出這是石鼓文,還將其文意釋了出來。因此褚遂良將自己學習篆刻地壯舉,一一向太宗皇帝稟明,最後說道:“陛下,臣鑒賞古物,向有薄名。此次石鼓之事,方知往日所見甚淺。因此立誌,習學古篆,必不負陛下當年稱許之恩。”李世民知道了石鼓來曆,心下頗喜,見褚遂良這般說,也就不痛不癢地說了他幾句,要他整肅儀表,時時注意行範,不要丟了朝庭的體麵。不過李世民向來也清楚褚遂良的毛病,一入了書道,就難免丟三落四,失魂落魄地,說也無用,也不會當真發什麼怒了。褚遂良說完,又嘿嘿地笑著說:“當時嗬,魏王殿下也在當場,對你認識石鼓文很是稱讚呢。還說他所獻玉琮也是你認出來的,連道以你之才,不入朝堂實在是可惜了。”盧鴻一聽這話不由一驚,連忙問道:“不知聖上卻是如何做答的?”褚遂良不以為然地說:“聖上隻是點點頭,卻沒有說什麼。倒是一旁的衡陽公主,說你才學如此出眾,便當不拘一格,取入翰林院為待詔,也是朝庭愛惜人才,不使放任於野的道理。”盧鴻聽了這話,一時沉默不語。魏王那話,還可解做為了他自己的名聲著想,借盧鴻之名,孚天下文人之望;並以此借機攬自己為手下,壯大隊伍。但這衡陽公主為何也對自己這般關注,若真如她所言入了翰林為待詔,則一舉一動,儘在人眼下。究竟是為著自己才華而提拔,還是為了控製自己,實是難以判定。褚遂良說:“估計聖上也是知道你這家夥是個心懶貪玩之人。往日對衡陽公主最是寵愛,她的話是最聽得進的。這次也隻是嗬嗬一笑,未置一詞。”盧鴻心下稍定,又問道:“往時也曾聞你說過這位衡陽公主,隻是在下卻是隻聞其名,未知其人。不知究竟是何等情形?”褚遂良見盧鴻發問,就得意地笑著說:“就知道你會忍不住問。這衡陽公主,與其他公主不同,向來是極低調的。她本是長孫皇後親生的,若說相貌才學,在皇族中那也是一等一的。隻不知為什麼,與同胞的兩位兄長關係頗為冷淡,與那晉王李治倒是頗為相得。長孫皇後親生女兒中,長樂公主早已出嫁,隻有這位衡陽公主尚未字人,聽說相求者甚多。隻是她眼界極高,聖上又極寵她,總要她如意才好,因此尚名花無主。”說到這裡,褚遂良突然一拍手道:“我想起來了,這位衡陽公主大著晉王三歲,同你是一般大小。而且和你是同月,都是武德九年十月的生日,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一天生的。嘿嘿,這不是天定的良緣麼。怪道她對你這般關心,成天拐彎抹角地向我掃聽你的事兒,還當我聽不出來。嗯,怕不是看上你了吧?”說罷,褚大人發出了一連串的尖笑聲,要是當今聖天子見了他這幅形象,怕不又要說他風範全無,將朝庭的臉麵都要丟儘了。盧鴻連連皺眉道:“褚大人,朝庭體麵,這事可不是開玩笑的。何況在下已經早就訂下了親事,你就不要亂講了。”褚遂良聽了連連點頭,口中說道:“開個玩笑,開個玩笑。”又搖頭歎息說:“唉,盧鴻你也真是的,早早訂什麼親。你是沒見過,這位衡陽公主相貌真真是羞花閉月,合皇族內外,雖然美女如雲,怕也再沒一個能比得上的。因為相貌太過美麗,因此她每每出行時,都以輕紗遮麵。尋常人等,可是難窺真顏呢。”盧鴻聽了,不由霎時腦海中浮起當日國子監競壇旁蒙紗少女的形象來,一時間隻覺得那雙薄紗後的眼睛一直在緊緊注視著自己,不由激淩淩打了個冷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