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成長電影(1)中國,日本,韓國,伊朗以及印度這幾個國家的電影業在世界範圍中占有相當的地位。但是印度電影儘管產量相當的高,多數電影的主題與青春成長主題無關,即使有的話筆者也不了解,因此擱置不談。除此之外的其他四個代表國家的成長電影都相當具有藝術客觀性與社會意義。中國成長電影的傑出作品,從大陸電影萌起之時的《祖國的花朵》、《小兵張嘎》等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長大成人》、《和你在一起》、《青紅》,以及港台的《牯嶺街少年殺人案》、《藍色大門》、《河流》,展示出了頗具大國風骨的成長電影之成長曆程。中國悠遠的曆史文化底蘊,近現代政治氣候變遷,使得中國的成長電影浸淫了豐富的社會色彩,拋去早年受文革的影響造成的斷層不談,這種社會色彩的豐富從過去單一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到現在的多層次多方麵的作品題材的變化就可以窺見一斑。無論是教條主義式的《祖國的花朵》,頹廢迷茫式的《長大成人》,還是青春情感濃鬱飽滿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以及所謂的殘酷式的《牿嶺街少年殺人案》,《青少年哪紮》,《河流》,還有青春小資情調式的《藍色大門》,甚至包括很多我們難以知道的地下電影,都從不同的方麵,較為全麵地折射出了中國當代社會變遷在青少年成長身上的烙印。筆者眼中最優秀的當屬《陽光燦爛的日子》。無論是從純電影技巧還是折射意義,包括俗雅共賞的可觀性,《陽》作為一部處女作能夠擁有這樣的高度實在是導演的才華之展現。與此同時郭文景做的配樂和顧長衛給的攝影都具有很高藝術性,這也是其他的成長電影所不具備的。另外,一些中國成長電影以回憶的形式複述過去的時代裡的青春狀態,典型的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以及《青紅》。筆者認為,一個時代逝去了,站在另一個新時代的肩上俯瞰它,眉目更加清晰。因此這類電影通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深得國際評委的青睞。然而這也是一種遺憾:我們今日之所以隻能以回顧的形式來複現那個時代的青春,就是因為表達那個時代真實麵貌的電影實在是太少了。因了主題和形式的繁多,中國成長電影的特色很難概括。總而言之,是代表這個大國在較長的時間範圍內的種種變遷在青少年身上的投射,從國家的閉塞到開放,成長電影也呈現出相應的平行表現。日本成長電影,以其正宗而強有力的殘酷作為鮮明特征(幾乎使得亞洲觀眾們以此作為成長電影的代名詞),突出地展現了日本本身就很殘酷的民族根性和社會風貌。從這個角度講,日本殘酷式成長電影依然非常有折射意義。日本電影給人的印象好像總是十分極端,能有行定勳《春之雪》、《在世界中心呼喚愛》這類純愛電影,也能有大島渚《感官世界》、今村昌平《赤橋下的暖流》這類情色電影。但日本成長電影的殘酷特色十分突出,這個印象的獲得,大島渚、岩井俊二和北野武等等功不可沒。近來鹽田明彥的《金絲雀》、《月吟》、《黃泉路》,深作新二的《大逃殺》,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等等亦是一再地加固了殘酷這個主題,隻是放置主題的情節環境稍有多變,不僅僅局限於穿水手服做援交的女生和陰鬱自閉的美少年,而更多地將社會投射反映了出來(比如2005年拍攝的20世紀80~90年代受奧姆真理教洗腦的流浪少年的故事《金絲雀》)。日本是個讓人九-九-藏-書-網匪夷所思的國度。崇尚武士道的精忠士兵同樣發情驢一般蹂躪,熱衷茶道劍道插花的潔雅,卻又喜歡解剖孕婦,釋放炭疽和殺人競賽。的瘋狂與毀滅以及戰後經濟的奇跡複蘇,種種極端尖銳的矛盾隱忍在謙恭的社會表情之下,都給這個發達社會的青少年創造了太多隱形的墮落氛圍與條件。電影中日本少年的問題基本上都是來自社會與家庭的,這其中有民族性格的浸淫,也有相當程度的媒體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