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審美疲勞(1 / 1)

怎麼給人的內心以無窮的修練武功的激情?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不回答不了,因為這個問題真的是太難了,一樣事物再是美好,再是吸引人,時間長了,人對於它還是會產生厭煩的,這是因為,人對於一樣事物是有審美疲勞的。什麼是審美疲勞?“審美疲勞”原本是美學術語。具體表現為對審美對象的興奮減弱,不再產生較強的美感,甚至對對象表示厭棄,現指在生活中對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煩、厭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覺。“審美疲勞”,用心理學的原理來解釋,是說當刺激反複以同樣的方式、強度和頻率呈現的時候,反應就開始變弱。通俗點說,就是對於一種事物的反複欣賞所產生的一種厭倦心理。作為一個人來說,心理上的好奇感是心理認知和感知的原動力,如果一件事務或者行為長期的體現在眼前,那麼就可以說這個事務或者行為已經在心理上失去了好奇感,那麼你的潛意識就會讓你的頭腦或者說意識轉而去發現可以重新喚起好奇感的事物或者行為,這時,所謂的審美疲勞出現了。你要培養耐心。每天製定計劃,如必須看幾幅圖片,幾首歌等。從客觀審美對象上說,審美疲勞有:自然美的疲勞、社會美的疲勞、藝術美的疲勞。從審美主體的角度說,審美疲勞可以分為審美覺疲勞、精神作用疲勞、社會關注疲勞。在具體審美活動中可分為:對具體對象的疲勞”、“美學風格的疲勞”、“審美趣味的疲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這樣的體驗:同一種食物吃久了就會感到厭膩。同一支樂曲聽長了就會感到不再那麼悅耳,同一件衣服穿久了就會感到不再新鮮。在性------愛生活中同樣存在這種“喜新厭舊”心理。一些夫妻總是抱著離婚後能尋覓到一位自認為很滿意的伴侶,可是。好景不長,新鮮勁一過,性-----厭膩感又再度出現,不得解脫,產生了“老婆或老公是彆人的好”、“家花不如野花香”的想法。其實,在-----性----方麵的喜新厭心理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正常心理和行為。從遺傳學角度講,這是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本性。米國神經生理學家赫-----勒提出,當人們感覺某一物體時,大腦中的某一細胞簇就會立即興奮起來。仿佛要出任這一物體的“代表”。但當某一物體的作用長期存在時,記錄這物體的那條神經鏈就出現疲勞,這樣,相應神經聯係鍵的“疲勞” 就導致了人們對某一現象、物體、人和自己配偶情感態度的周期性厭膩。這就是說,夫妻性生活中的喜新厭舊心理,是有其生------理基礎的,並不都是道德敗壞而造成的。費----墨嘴裡的“審美疲勞”,意思是指因長期的婚姻生活而對配偶產生了平淡和麻木的感覺。隨後,詞義被進一步擴大化。在生活中對某一件東西失去興趣,或是被什麼弄煩了,都可以宣布遭遇“審美疲勞”。結婚七年之癢是“審美疲勞”;例如好萊塢大片千篇一律是“審美疲勞”;天天重複同樣的生活是“審美疲勞”;年年在農曆除夕晚上合家觀看央視的“春晚”,已經成為中國許多家庭過年的不可或缺的節目。如此年複一年,曆經20餘載,觀眾難免“審美疲勞”……總之。任何時候,隻要感到累了。悶了,厭了。煩了,就可以用“審美疲勞”來形容,語言的魅力就在這裡,幽默與調侃中,自嘲與諷刺中,其實不經意間達到了自我解脫與釋懷。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的不斷普及,蔓延,現在還出現了‘網絡審美疲勞’。網絡審美疲勞,原本是美學術語,後來在網絡泛濫的某些被廣泛傳播的現象、熱搜詞語、網絡紅人等失去興趣,吸引力減弱,不屑關注,甚至產生厭煩、厭倦。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煩、厭倦。‘網絡審美疲勞’裡麵,最有名的就是‘山寨’。“山寨”一詞最早出現在手機的隊伍中,是一種由民間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山寨手機的主要特點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現形式為通過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隨著“山寨一詞被熱搜和廣泛提及,由此衍生了山寨明星、山寨熊貓、山寨鳥巢、山寨春晚等。這種文化的另一方麵則是善打擦邊球,經常行走在行業政策的邊緣,引起爭議。於是,山寨一詞在互聯網中頻繁的出現,**著網友的眼球,以至於隨便打開一個網站都可找到“山寨”的影子,泛濫的“山寨”有了一個堂皇的名字“山寨文化”,當山寨文化充斥著網絡的各個角落的時候,大多數人對這個詞語不再感興趣,它不再能引起人們的獵奇心理,人們已經不屑去點開“山寨**”,甚至產生了厭倦。除了‘山寨’疲勞之外,所謂的‘門’疲勞也隨之出現了。“豔---照----門”最早出現於震驚娛樂圈的“豔---照----門”事件,聚光燈聚集到了陳攝影身上,網友在互聯網上深切關注著是否又出現了新的“女主角”。一場轟轟烈烈的猜測、指責大戰在互聯網掀起。最終由陳攝影道歉,推出娛樂圈漸漸平息。但“門”文化,還在延續,繼而出現了“裸---照----門”、國際章的“沙灘門”、體育界的“年齡門”、宋xx的“中指門”、l----g的“翻新門”等等,一場“門”類混戰,又席卷而來。“豔---照----門”稱為人們命名事件的首選詞。於是互聯網有出現了一大批,以“門”命名的事件。大都用在不光彩的事件上。不過,漸漸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健忘症又出現了,“豔----照-----門”的關注度也直線下降了。那麼審美疲勞是怎麼出現的呢?答案很簡單,審美疲勞的產生原因是因為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心理上的好奇感,這是心理認知和感知的原動力,如果對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務、同一種行為長期的展現在眼前,就會在心理上失去了好奇感,在潛意識裡就會讓自己的頭腦或意識去渴望發現可以重新喚起好奇感的新鮮事物,這時。所謂的審美疲勞就出現了。“審美疲勞”一詞是在2004年迅速成為一句時髦的口頭禪和流行語的。那是馮導演在2003年底執導的賀歲片《手-------機》中的點睛妙用。《手-----機》裡的大學教授費墨----發自肺腑地說了句:“在一張床上睡了20年,的確有點審美疲勞。”意思是說因長期的婚姻生活而對配偶產生了平淡和麻木的感覺。結果影片一放映,“審美疲勞”就在社會上流行開了,以致於許多人在婚姻裡為審美疲勞提供了事實依據,也為離婚找到了充分理由。誠然,人們長時間觀賞同一個審美對象的興奮會減弱,不再產生較強的美感,但是不該對對象表示厭棄。因為審美不是純精神的活動,而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美感,同時會有深淺不同的思考,對許多事物更不能隻從外觀上去欣賞,而要從本質上去認識。人本身就是物質的人。物質條件對審美起著根本的製約作用,所以在人的精神領域的審美過程中,應當突出物質的前提。找到對方內在的美,這樣的夫妻才會永遠都有新鮮感。才能白頭到老。審美疲勞其實就是喜新厭舊的同義詞,儘管不排除人們對新鮮事物的追求要充分理解。但是在婚姻裡絕不可借口審美疲勞,去做喜新厭舊的勾當。審美不是萬能的,會走向疲勞的。總的來說,審美疲勞是指頻繁地受審美對象的刺激,出現注意力下降、記憶力下降、興趣減弱等幅麵影響。像有人麵對優美的桂林山水,竟然說出不過如此的話。造成審美疲勞的因素是多樣的,包括個人生理結構特點和社會因素。審美疲勞其實與記憶有著巨大的關係。大家都很清楚,人的大腦是趨向於遺忘,往往一看到某件事物,現在是緊記著,但是時間一場,你就遺忘了。因此,可以說,遺忘曲線就像一條垂直於地麵的直線。所以,為了避免遺忘,我們進行重複地記憶,這個在學習上麵,那是最明顯的,相信大家都經曆過同樣的事情。然而,記憶是有技巧的,不是說停留的時間越長。根據專家的分析,記憶停留時間在30-40秒左右。與之相同,審美如同記憶,都有一個時間區間,超過時間區間,人的審美狀態就會呈現下降的趨勢。那麼,我們不禁要問:記憶越清晰,審美的效果就越好嗎?其實不然,審美反而貴在遺忘。這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遺忘,它大概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忘記事物的物體形態。要達到這個效果,必須通過形象化思維。例如,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要記住它小數點後幾十位乃至上百位,就必須將沒有意義、枯燥乏味的數字變成一幅畫麵:“山頂一寺一壺酒……”多美麗的畫麵!我們既得到美的欣賞,也通過形象化讓記憶更加深刻。第二,心齋坐忘。也就是說,必須摒棄私心雜念,包括直接功利性思想、負麵情緒等影響。其實,我們的大腦有一種抑製的功能,也可說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功能,即是說我們會有意地避免回憶一些不愉快、令人焦慮的東西,以達到心理平衡。但是。審美疲勞也會遺忘,與這裡的遺忘又有何區彆呢?在我看來。審美疲勞的遺忘是隻接受、不創造的結果。像我們上網衝浪就會有這樣的結果。一個網頁包含上千上萬個超級鏈接,每點擊一個鏈接。都有大量的信息,這裡麵的信息有多少你能夠牢牢的記住?沒有多少,甚至是零!用波---德----裡----亞的話來說,就是符號的內爆。信息爆炸泛濫,人們的記憶根本無法運作過來,絕對是需要遺忘,以維持大腦的正常工作。我們有些時間被信息牽著鼻子走,應接不暇地嘗試吸收大量的信息,結果。不過隻獲得淺層記憶,最終還是疲於奔命。其實,在瀏覽網頁時,每一條信息都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記憶裡早已湮沒於海量的信息群。也就是說,網絡加速了人們的失憶。這點我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像剛剛瀏覽了一個信息源,但很快就忘掉,有時乾脆不記憶。交給網絡算了。像有老師提出“中國有哪八----大---民---主-----黨------派”時,我們個個都麵麵相覷,隻好詢問百-----度和穀------歌,連老師也要上網查詢。到了這裡。相信就會有人有這樣的憂慮:科技越是發展,人類的部分功能也逐漸萎縮,交給科技工具來完成。如常識交給搜---索引---擎,寫字交給鍵盤。郵寄信件交給電子郵件,交流交給msn、qq等。毋庸置疑。審美活動是需要情感的,沒有情感,審美根本無從談起,但是,很多時候人會有這樣一個感覺,那就是人的情感開始出現萎縮。寶島學者李-----敖在北---平---大-----學演講時指出,以前他到北平的店裡時,服務員看死你買不起東西,會給你倒上一杯水。那樣彬彬有禮的北平沒有了,現在是處處設防的北平。這樣的事情何嘗隻發生在北平呢?相信在我們身邊也發生這樣的事情。就像是小時候,母親帶著我們去探親,在路邊請了一個摩的。到了目的地,付款的時候,母親會說上一句:“師傅,到屋內喝杯茶。”相信那時候這樣的問候很是常見,那時候幼小的你也會十分詫異:摩的司機非同村人,也非熟人,母親怎麼會請陌生人進屋的呢?雖然最終那個摩的司機不會進門,而是很客氣的謝謝之後,就走了,但是,那時候的詫異,你現在回想起來,相信那是再珍貴不過的曆史畫麵。因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母親再也不說那句話了,而是急急地付款走人,摩的司機與我們隻有金錢的交易。探究這個轉變,我們也許想起費孝通的話。以前,經濟落後,科技還是貧乏,人與人大多是口頭交流,關係很簡單,簡單的形式也顯得直接、平實、真摯,那時是熟人社會,人相信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靠的是血緣、地域、民俗等感性東西。現在情況變了,社會不再那麼封閉了,開放起來,令無數鄉下人向往著大城市,而城裡的富人卻厭倦了大城市的勾心鬥角與車水馬龍,都紛紛回到鄉下地方建築彆墅,喝茶幽會,過上與世無爭、寧靜致遠的農村生活。以前,道路不通暢,現在蜿蜒成一個個網絡,地球裡的動脈被打通,各種汽車川流不息,公交車接駁也越來越得心應手。加上電話機、電視機、洗衣機、錄音機等大件頭漸漸走入尋常百姓家,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容易、便利,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但是,情感始終成了現代人的一塊心病,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種原始的最佳狀態。就說過年吧,我們的物質不可說比以前差,甚至比以前豐盛得多;我們的利是也不可說比以前少了,而且比以前多了不少。我們大魚大肉了,收了不少利是了,也到處遊玩了,但偏偏沒有以往過年的氣氛。串門拜年以前還挺流行的,現在不複存在;團年飯也是為了吃而吃,交流感情的成分被省略了。很多深層次東西沒有了。替代的是被物質包裹的淺層儀式。現在是市場經濟的時代,人際關係變得複雜。靠血緣等傳統因素不足以維持,於是產生了契約。似乎沒有了契約,人們之間沒有信任可言。“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這句出自政---治---家之口的名言現在有過之而無不及,展現出“前不見古人”的上升趨勢。譬如,現在的子女對父母的關係,不是如何孝敬父母,讓他們頤養天年,百年歸老,而是對身後的遺產虎視眈眈。相信這裡麵也有科技的影響吧。這以網絡的影響為甚。現代人都不愛口頭交流,而沉迷於網絡交往工具,聲形並茂的話語變為一個個枯燥的文字符號。現在為什麼有如此多網戀呢?我想,他們肯定在現實的土壤中找不到感情的慰藉,隻好無奈地求助於網絡的。由於網絡交往的匿名性,誰也不知道誰的真實麵目,口口聲聲說是美女,說不定是醜陋的野獸。說實話,網絡雖然很不真實。但有時令自己比較安心,免於麵對麵的羞澀,可以比較自由、暢快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許正由於如此,有時人最醜陋的麵貌在網絡裡會展現。過度理性會扼殺美感。抑製美感的產生。美的本質是古老的話題,現在好像沒怎麼提及了。我們以前對美的本質一直都竭力地作出解釋,理念說、形式說、關係說、生活說、遊戲說、境界說、實踐說……無不是我們熟悉的理論。這些理論固然有道理。但隻能顧此失彼,終究不能給我們一個完滿的回答。最後。維---特---根---斯----坦站出來做和事佬,說“一切解釋不了的東西都應該保持沉默”。好像宣告美的本質的探究已經變得沒有意義。這個觀點恐怕要遭到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因為馬----克----思----主-----義提出“世上隻有尚未認識的東西,沒有不能認識的東西”。然而,我們一直追問下去,還有意義嗎?在哲學裡,我們說通過現象看本質,但美學的本質是不能透過理性來完成的。管理學家西----蒙早就說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隻能得出最合適的方案,卻不能得出最佳的方案。其實,我們追求美的本質,實質上陷入了語言的陷阱。美是廣闊無垠的,語言也是無垠的,美的本質的追求是與語言互相搭配的過程,卻有上千上萬種搭配,而且種種搭配都有一點道理,但又並非完美。美的本質在語言上不斷分延、散播、替補,離真相越來越遠。理性過後得出的結論,都是對美的一個側麵的認識,隻能解構美的整體性,讓美變得支離破碎。美學理論就像一把手術刀,將美解剖得血淋淋的。其實,美的現象一旦陷入理性的泥淖,便不能美了,像人的本身是碳水化合物,談得上美嗎?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對審美客體闡釋得太多了,往往適得其反。像我們在中小學常做的理解題,有時那個作者本沒有那麼多深究的東西,但經過出題人那麼一出題,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反而背離了中心思想。這是二律背反的現象,我們越是探究,就越是背離真正的本質。美是感性的,或者說主要是感性的,“美學之父”鮑姆嘉通一開始就給美學定義為“感性學”。在我們殫精竭慮地追求美的本質後,我們幾乎發現理性的路線走不通了,而且理性令人頭疼,我們應該走感悟性的路線。美有時很輕浮,不許容納那麼多理論。像我們看到一朵花,不禁感歎一句:真美啊。實在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一句話,根本不可能經過什麼理性思考。後來的理論不過為了構建一個宏大的美學理論,便於學術的交流與傳播,從而弄出來而已。西方美學總的來說是理性美學,從柏拉圖的邏各斯開始,其後的哲學家不過在做它的注腳。中國美學卻走著與西方不一樣的道路。雖然中國古典美學沒有專業的美學著作,美學理論廣泛分布於詩話、諸子學說、序跋、書畫等文體中。需要後人來整理、消化。總的來說,中國的美學是感悟型的。董仲舒說“天人合一”、柳宗元說“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和”、青原行思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莊子說“逍遙遊”、劉勰說“搖蕩性情,形諸舞詠”、陶潛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些話沒有多少理論可言,不過是以文學語言闡釋了美學現象而已,卻是令人那麼親切,恰恰道出了美的根本特質。不僅是文學作品如此,中國比較係統的文藝理論著作也是如此。但是,中國的審美與西方不同。並不講究拉開距離,反而要求人與自然緊密地相連,達至統一。審美疲勞可能與人的生存狀況有關。宗---白----華先生寫過一本書,叫《美---學---散---步》。“散步”一詞,做得很妙,對當代的審美活動有一定啟發。現代社會是快節奏的社會,慢一點可能失之千裡。說文學創作,可以說現在的市場可謂越來越繁盛。尤其是長篇如此之多,恐怕是因為現代文學以字數來定奪報酬。而字數要多。不但要靠鍥而不舍的創作,還靠深厚的文字功夫。當然,字數多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出稿要快。不能慢工出細活,尤其對於網絡文學來說。網絡瞬息萬變,每一秒都在變化。更新著信息,為了跟上步伐。寫手們不得不快。不僅是網絡寫手們,連專業的作家也是如此。像莫----言寫作《豐---乳---肥---臀》和《生--死---疲---勞》不過用了四五十天的時間。既然作者們快寫了,讀者們就得快讀,讀者們快讀完,寫手們不得不快寫,這樣形成一個互相作用的結局。快速,好像於審美沒有多大好處。快,不僅會囫圇吞棗,令自己消化不良,分散了人的注意力,加速了審美疲勞,而且讓作者們忽視了作品的質量。審美活動,說到底是慢功夫,隻有沉靜下來,細細品味,才能品嘗出真正的滋味。羅丹說:“生活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想,發現得有優良的心理,而什麼都要快的生活狀態不利於審美興趣的產生。環境也是才產生審美疲勞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現在的科技日新月異,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對環境的汙染與破壞還是相當嚴重。偷排汙----水,令清澈的河湧成了臭水溝,大批魚兒反肚子;一個個煙囪冒著黑煙,肆虐人類;隨意傾倒垃圾,讓群眾飽受惡臭的煎熬;街道小巷垃圾成堆,是常有的事情;為了建設豪華的彆墅群,惡意破壞森林,屢見不鮮……人生活在這樣的地方,難道還沒有美感嗎?恐怕連最起碼的審美興趣也沒有。人是環境中的一員,不可能與環境二元分開的,我們時刻受環境的影響與製約。柏---林---特提出“介入美學”,李---澤---厚指出“自然的人化”,其實都是告訴我們:美要在人的作用下才能產生。然而,人的行動必須符合規律性和目的性。可惜,人們大多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審美疲勞也可能與異---化---勞動有關。“異---化---勞---動”一說最初由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裡提出。在馬----克---思看來,勞動不僅是產生價值的手段,而且是促進人的自由發展的重要條件,但資--本---主--義的勞動關係卻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表現在:一、人與勞動的異化,人的發展受製於勞動,好像帶上了一把枷鎖;二、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人越是努力工作,越是得不到自己勞動的結果;三、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人不複為人,而淪陷為機器的奴隸;四、人與人的異-----化。表現在人與人的對立。其實,在我們自稱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度又何嘗沒發生呢?像深灣富---士----康的十二--連----跳不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郎---鹹---平說得好。雖然中國沒有經曆過資-本-主-義,但資-本-主-義的彎路我們都走了一遍。包括異--化--勞動。說實話,資-本-主-義的確死亡了,但隻是原始的資-本-主-義,新的資-本-主-義萌發出勃勃的生機。就說工----人---階----級,他們在工作條件、福利待遇、晉升機製、帶薪假期等方麵比中國的工薪階層好得多,但他們還是不滿足,經常遊行示威,爭取權益。-異---化--勞---動過後,可能跟著的是疲勞、焦慮的狀態。於是便有了休息狀態。很多人工作了一周或相當長時間後,總是想好好休息一番,以彌補工作日的缺失。平時睡七八個小時,放假就休息十來個小時,除了大魚大肉,就是搓麻將、通宵上網、嗜酒抽煙、到處遊蕩。轉眼間就要上班了,整個人都很疲軟,無精打采,專家說這是假期綜合症。我想。醉生夢死的休息狀態不僅是鈍化審美的需求,而且是削弱生命的做法,很不可取。還有,物欲主---義會造成審美疲勞。首先。我們必須肯定“物質人”的前提。馬---克---思說,人類必須先解決衣、食、住、行,才能進行科學和藝術活動。這不僅說明物質條件的重要性。而且肯定了精神活動比物質活動更加高級。管子也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指出,最底層的需要是生理的需求。物質無疑是其中之一。劉--小---楓在《聖--靈--降--臨--的--敘---事》裡說,上帝之外有一種力量,令我們擺脫經濟、政治、社會等束縛,從而得到了永恒的救贖。這個說法恐怕隻有基督徒才相信。馬---克--思--主---義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世界的基本屬性。其實,人本身也是物質的,像我們的皮膚氧化後變黃,那就是蛋白質氧化的結果。我們需要物質來令我們身體受益,為我們以後的精神活動提供幫助。其實,美與功利性不是必然地絕緣的。像“美食”一詞就將功利性與美感結合起來。《說文解字》也說了“美”的本源:“羊大為美。”但是,物質的多少與精神的高低並沒有必然的聯係。現在,我們的物質條件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卻不見得我們的精神境界有太大的提升,反而我們會感覺不安、焦慮。人需要物質,根本在於我們人類有欲---望。欲---望本非天然地壞,但到了一定極限,便會適得其反。叔本華認為,人生是痛苦的,就在於人有太多的**。同時,對物質的過度依賴,可以證明人的精神世界有點匱乏。老子說“去甚、去奢、去泰”,“淡乎其無味”,宗白華則說“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都提倡節欲,過上清淡、無為的生活,都為物欲橫流的時代提供了啟示。拜金主義侵蝕著人們對審美的追求,因此,人們產生了審美疲勞。毫無疑問,金錢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在商品經濟的時代,沒有金錢,寸步難行。但是,我們會發現很多富豪過得並不愉快,反而有很多煩惱,在交往中常常對自己身邊的人惴惴不安。有人說,數錢能使人產生幸福感,其實不然!一定數量的錢的確能加強幸福感,但過度了就是快感,反襯出心靈的空虛。就像是女人,她們是天生的購物狂,麵對琳琅滿目的商品,智力隻剩下不到正常的百分之十。購物消費時,的確無比興奮,但過後錢包乾癟了,而且買了一堆不實用的東西,就難堪了。所以說,金錢不是萬能的,特彆是要得到某些真正的價值。挪---威---劇---作--家易----卜生說過:金錢能夠買來食物,卻買不來食欲;金錢能夠買來藥品,卻買不來健康;金錢能夠買來熟人,卻買不來朋友;金錢能夠帶來奉承,卻帶不來信賴……”波-德-裡-亞在《消-費-社-會》裡指出:前現代社會是物物交換時代,我們購買的是物品;現代社會是商品時代,我們購買的是商品;後現代社會是符號時代,我們購買的是符號。這裡說的符號,可以指地位、身份、榮譽等。其實,金錢何嘗不是一個符號呢?原始社會,金錢是貝殼、骨頭;封建社會,金錢是元寶、銀票;現代社會,金錢是一張張紙幣或硬幣。說到底,金錢是附帶了價值的符號,而這種價值是由於國家的強製力而被賦予的。如此說來,金錢是符號,榮譽之類也是符號,看來人是符號的動物,世界是由符號構建出來,的確沒錯。古今中外,不少仁人誌士都對金錢提出了看法。孔子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蘇軾說:“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無不表現出高潔傲岸的高尚人格。馬---克---斯?韋---伯----則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裡指出,賺錢是促進資本主義進步的重要因素。錢是上帝賜予的,隻要你用得其所,造福於社會,那就是完成了自己對原罪的救贖。也許,也能為我們正確認識金錢提供一點幫助。審美對象有時很複雜,具有多麵性,可能影響美感。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樣的畫麵:一個肖像,正麵是一個老婦,側麵則是一個美女。雖然是測試我們的視覺認知,但足以看出審美對象有多麵性,為審美活動帶來不確定性。淮南子曾說:“嫫母有其美,西施有其醜。”蘇軾有詩曰:“橫看雲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更加可見美具有相對性。美隻能在某一點或某一側麵上,足不顯示完全的美,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很多人指出,一開始看一樣東西,還覺得很美麗,但怎麼過了一段時間,便覺得不美了呢?我看,這裡除了時間把握不足,很可能人們看到了某些不美麗的方麵,從而扼殺了原來的審美興致。審美疲勞的主要原因在於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壓倒性勝利。典型例子是時下不少中小學生出現套作文、抄作文等不良現象,這樣的文章老師早已看膩了,會責怪學生懶惰。但是,大家可能忘了真正原因。在應試教育之下,分數是學生的命根,學生那樣做隻是想走捷徑,賺取一些分數。其實真的仔細想想的話,我們的學生蠻可憐的。還有,現在不是有的舉辦一些第二課堂嗎?他們說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其實真正的目的不過是通過這些活動,為學校贏得榮譽和麵子,繼而在招生等方麵獲得利益。行者之前就有過這樣的經曆,學校口頭上說起來很好聽,看起來也正軌,但是,行者怎麼感覺自己有被學校欺騙了似的,十分鬱悶嚶.................(。。)ps:注:謝謝謝誌修大大的打賞支持,謝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