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火帽擊發槍(1 / 1)

”重型滑膛槍?“宋長平得知這種火槍的名字之後有些驚訝。陳琦盯著地上圖的看了一會兒,說道;“皇上,這不就是一個大一點的火槍嗎?而且這火槍看起來很笨重,使用他到不如使用火炮來的實在。“聞言,蕭銘解釋道:“這種重型燧發槍射程遠,威力大,而且一次性可以射出很多彈丸,甚至可以在二三百米外直接擊穿騎兵的盔甲,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固然很大,但缺點是笨重,造價高,這種重型滑膛槍生產容易,兩個人就能夠操作,在車陣中使用的效果會更好。”二人點了點頭,這下他們明白了,蕭銘製造這種重型滑膛槍的目的是為了車陣防禦。頓了一下,蕭銘繼續說道:“想要打垮蠻族就必須深入草原,用重型滑膛槍配合車陣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為了配合這種重型滑膛槍,你們要對戰車進行改造。””還望皇上明示。“蕭銘這時又在地上畫了起來,在近代坦克和機槍的出現才終結了騎兵,現在他顯然不能製造出近代坦克加機槍,但是卻可以製造重型滑膛槍加鐵甲戰車。“這次戰車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一個是在戰車上增加重型滑膛槍的射擊孔,另外一個在外層鐵甲上增加刀刃突刺,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蠻族奴隸兵的攀爬。在冀州使用車陣擊敗蠻族以後,他相信蠻族一定也在尋找破解車陣的方法。而對於蠻族來說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利用蠻族奴隸兵的命來填。儘說蠻族人口隻有四五百萬,但是蠻族一向喜歡蓄奴,這奴隸兵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存在。正因為考慮到這點,他才考慮接下來這段時間重點打造鐵甲車陣,這種戰車在草原上相當於能夠移動的棱堡,而重型滑膛槍一次性能夠裝填數十個正常火槍的彈丸,效果無異於散彈槍,二者結合再加上車陣內火槍兵和騎兵配合,這便是一座重兵把守的堡壘。將自己的想法和二人說了之後,二人應承了此事。宋長平歎息一聲,說道:“皇上雄心大誌,下官心中歎服,隻是朝代北方草原的邊患從未停止,趕走了這個草原部族,幾十年過後又一個部族會強大起來,如此反複而已。“這段時間宋長平時常去博文學院看書,除了這火器的製造倒是也讀了一些史書,一時間不禁有些感慨。陳琦倒是除了火炮技術之外什麼都不懂,但是宋長平這麼說他倒是有些擔心,“皇上,宋長平說的倒是有點道理,不過這北方苦寒之地,也沒有人願意去定居,那地方也隻有蠻族樂意去了。”蕭銘聞言皺了皺眉頭,陳琦的話正是他現在頭疼的問題,蠻族不同於趙王和燕王這些藩王。藩王們是依靠從自己的封國收取賦稅組建軍隊強大起來的,所以丟了封國就等於什麼都沒有了。但是蠻族不一樣,這是一個半牧半耕的族群,而且奉行的策略是擴張和掠奪,可以說蠻族已經走在殖民的道路上,隻是不同於西方的海外殖民,蠻族一直在歐亞大陸上搞血腥殖民。這樣的蠻族狡兔三窟,他即便摧毀了長白山附近的蠻族部落,剩下的蠻族部落依然可以向茫茫草原內遷徙,等待這塊土地再次出現權利真空。但是這對蕭銘來說是無法容忍的,因為他的目的是一勞永逸地解決北方問題。否則他將腹背受敵,無法集中精力在海外和西方列強爭奪殖民地。起身背著手來回踱步,蕭銘說道:“朕已經有了主意,不會再給蠻族喘息之機。”宋長平撓了撓頭,這件事不是他職責所在,於是他說道:“皇上,下官也隻是隨口一說,對下官來說儘心儘力生產火器便等於打蠻族了。”“這話倒是不錯,你們能夠為軍隊提供保質保量的火器便足夠了。”蕭銘麵露笑意,這時他忽然想起一事,於是問道:“對了,朕讓你們和陸通研究的火帽怎麼樣了。“提起此事,二人的神色興奮起來,陳琦說道:“我們和陸通已經在實驗室實驗了三次,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簡單來說已經能顧讓火帽取代燧石了。””這就好,你們要儘快將火帽製造出來。“,蕭銘點了點頭,這火帽的製造方麵他和陸通研究過不少次,正因為如此,這火帽的研究才會如此順利。宋長平這時說道:“皇上,現在火帽的研製已經七七八八,下官準備進行火帽式火槍的生產,這種火槍隻使用火帽和紙殼子彈,每次射擊就安裝一個火帽,省去了燧發槍還要將火藥倒在藥池子的步驟。”蕭銘對宋長平的話一點都不奇怪,對他來說以現在青州的工業能力隻能將火槍發展到火帽式後裝槍的程度。至於金屬定裝彈那是西方電力革命之後生產再次飛躍之後的產物,現在生產起來成本太高。到時候巨大的子彈消耗量就讓他承受不了,畢竟這子彈可是銅殼子,以他的估計這樣的一發金屬定裝彈估計成本得二兩銀子左右。所以權衡之下,在電力革命未到來之前他隻能在火帽式擊發槍上下功夫了。畢竟火帽槍與燧發槍相比,提高了擊發的可靠性和射速,克服了燧發槍擊發不可靠,瞎火率高,射速慢、閉氣不嚴等問題,而且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火槍失效的問題,如果能夠大規模列裝軍隊,這等於他的火槍高出了西方一代。不過這火帽擊發槍雖然是種進步,但也隻是射速和穩定性上占了一些優勢,還無法改變戰爭的模式,隻能說在戰場上具備了一些優勢。”朕讓你們研究火帽的時候便有這個想法了,既然現在火帽有了進展,那就開始吧,而且以後軍工坊遵循的規則便是使用一代,研製一代,設計一代,如此保證武器不會出現斷層。“,蕭銘給軍工坊製定了規則。”是,皇上。“宋長平和陳琦躬身說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