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心理學”明清時代的官方哲學是理學和心學。宋朝的哲學思想是理學。他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的。理學的創立者是北宋的程頤、程顥程氏兄弟。另外還有一個特彆有名的就是《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這個千古名篇的作者周敦頤,那哥們兒,也是理學的創立者。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朱文公,他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學,他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什麼思想呢?唐朝的時候,儒學一度衰微,那時候儒學衰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佛教的盛行。佛家盛行造成了統治者崇佛佞佛,唐朝皇帝要把佛骨迎到法門寺,結果韓愈上表諫迎佛骨,你彆把這東西迎進來,因為佛乃夷狄之神,中原不應該信。我們中原有自己的道統,就是我們的孔子,我們應該信孔孟,不應該信這個。韓愈竟然敢攻擊佛祖,皇上一生氣,你去潮州吧。今天那個地方是開發區,韓愈要去當然快樂,當年那個地方是蠻荒煙瘴之地。韓愈有一首很有名的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朝陽路八千。本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我好端端地為了國之大統,結果給貶到那去。為什麼這個時候他諫迎佛骨,因為儒學受到衝擊。到了宋朝,他們有個適應這種衝擊的法子,就是索性儒學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東西。這個吸收法是這樣的,南宋的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屬於第二性的。理是第一性,氣是第二性,關於宇宙萬物本源的問題,明顯是吸收了道家的思想。道家認為萬物本源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國有四大,天大、地大、王大、道大,一切都是由道來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結果現在朱熹說理才是宇宙萬物之本源,把本來分離的“道”和“理”,攪吧攪吧混合成了道理。然後,他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明顯吸收的是佛,佛不就是教你看破放下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佛家就教你去掉妄想,去掉執著,七情六欲全都當沒有,放下四大皆空,六根清靜,你就能成佛。結果朱熹說人欲之私皆不能有,都要放下才能順應天理,那怎麼成。你不能娶美女當老婆,要看破一切娶個不男不女的才能順天理?況且你想要把自己去人欲的觀點告訴彆人,讓彆人都接受這個,這種行為本身就構成了一種人欲。等於是朱熹自己也做不到,那彆的人不是更難嘛。無論如何,他還是通過借用了道家、佛家的理論來成功創立了新的儒家。儒學本來是治身的,你用它治世,這個東西說實在有點太理想化。所以儒家講你這個人要正心誠意然後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修齊治平才能做到這一點。他認為所有的欲望都是罪惡的可恥的,你貪圖物質享受,貪圖功名利祿,所有都是可恥的罪惡的,這樣一來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咱們都學過世界史,很像歐洲文藝複興之前,那種禁欲主義,他那種禁欲的目的是誰禁欲,讓誰存天理滅人欲,是讓底下,上麵該怎麼著還怎麼著。皇上不能滅人欲,他該看電視還看,該吃麥當勞還吃,而讓底下這麼乾。這叫為統治階級來服務。而且像儒家講修齊治平之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這個人要能做到這一點那你這個人就非常了不起了,問題是我做不到這一點,沒有什麼東西來製裁,沒有任何東西能約束我,我這個人完全靠我自己自身的約束力,不像歐洲人有法律,總統犯法也要辦了。咱這沒有,當官的沒人管你,要靠你自身的自製力,你作為官員你應該是楷模,但也隻是應該,實際上背地裡乾壞事還是沒人知道,所以相當於培養了一幫偽君子。這麼一來理學思想明顯對於當時明清那個時代的中國,特彆是對經濟發展很顯然是不利的。但是你說理學是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也不能這麼講。它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優秀的部分,人的正心誠意,修齊治平,如果真的能克製自己來做到,那就是很不容易了,對你身邊的人和對全人類都有好處。你看,民國的時候,中學學校的校歌一般都是這麼唱的,“將來治國平天下全靠吾輩”。咱現在校歌基本上沒人關心這個了,家國天下誰關心,隻顧自己高月薪。你上大學的目的是為祖國?彆開玩笑了,這麼多年也就周總理說過要為中華之倔起而讀書,這還被某些人笑他楞。我說你們現在念書要好好念,將來才能報效國家,你們一定會樂,覺得我腦子飄拖鞋了。搞什麼搞,讀書還不是為自己,爸媽都這麼教育,你好好念書,將來才能賺大錢。自己就更加現實,我讀書就是為了招聘的時候人事部一拿到我的簡曆就掉下巴,明天你來上班,就為這個。人不能這麼乾,要都這麼自私,人才就全出國不回來了,所以理學這個東西對今天並非一點積極意義沒有,他還是教人要有知識分子的氣節和誌向,最終還是要為了天下。但是在當時,特彆阻礙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心學就更厲害了,心學創立者是南宋的陸九淵、明朝的王陽明王守仁把它發展到了極致。吾心即宇宙,吾心之外彆無他物,一切不外求。意思是我心裡想有就什麼都有了,世間萬物還不都是在我心裡的一個印象而已,那我乾嘛那麼來事兒,想一想,樂一樂,來個小宇宙爆發,多逍遙。蔣介石是最推祟王陽明的,所以到台北旅遊的話,一個必去的景點叫“陽明山森林公園”,陽明山原來叫草山,蔣先生到那之後把它改名為陽明山,因為他崇拜王守仁。所以理學和心學是明清時候的官方思想,這個東西對當時的現狀是不利的,一個太理想化,一個太消極,但是實際上一直是官方思想。啟蒙即犧牲除了理學和心學,也有了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首先一位是李贄、李卓吾先生。他的墓就在通州古塔公園底下。他指責批儒家經典,否定孔子。其實孔子就跟咱們以後講新文化運動一樣,孔子是最倒黴的,死了幾千年永遠不得安寧,誰有點什麼事就把他拽出來,要不然就燒香,要不然就上板磚。你後世的這些思想跟孔子有關沒關?你讀這些書的那個人,天人感應,孔子講過這玩意兒嗎?孔子最煩這個,子不語怪力亂神。你的理學心學,難道是孔子主張婦女裹小腳嗎,不可能,孔子都沒見過這個,所以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沒辦法,誰讓儒家都打他的旗號呢,所以就得否他,這一否惹事了,當時你否孔子還了得,彆說那個時候了,在台灣,最起碼是老蔣在的時候,你否定孔子就得判刑,孔子是中國的基督啊,你罵萬世師表,你罵神,還能留你嘛。古人經常這麼講:天不生仲尼,萬古常如夜。要不是天降孔夫子,幾千年來我們黑糊糊地摸去吧。李贄說,原來古代的人都得提著燈籠走路,因為沒有孔子?你現在人不也提著燈籠走路嗎,有了孔子,不還得萬古常如夜嗎。類似於這種話,後來成了李贄被關到監獄裡折磨之死的因由。哲學大爆發黃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際。他的打扮,頭發都是包起來的,為什麼?他不剃發,那時候罪過大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剃頭師傅擔著擔子,後麵是裝水盆、剃發用具,前麵是掛人頭的。剃頭師博走街串巷,後麵有清兵跟著,扛著鬼頭大刀,給你剃不剃,按這一刀腦袋掛上了。剃頭是奉旨,但他們穿的衣服已經是清朝的服裝了。其實大清入關之後,要求中國人(就是說漢人)學他,他也不是說什麼人都學,有十不從,男從女不從,男人必須是旗裝,女人可以穿漢裝。生從死不從,你死了以後可以以漢裝入殮,要不然你對不起祖宗,當然後來沒事還給死人梳頭,累不累。陽從陰不從,上墳祭祖或者人死入殮,這些習俗都可依照明朝習俗走。官從吏不從,你看當官頂戴花翎補服紗褂,吏的打扮跟明朝還是一樣的。老從少不從,小孩子愛乾嗎乾嗎,一旦成年就得按旗人規矩來。另外還有儒從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婚姻不從,國號從官號不從,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而黃宗羲他就不從。他琢磨這個問題,為什麼明朝會滅亡。然後一下找了一個,對君主專製製度進行了批判。他得出君主轉製是天下之大害的結論,這是第一點,他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原來跟明不明朝,清不清朝沒關係,就是因為君主專製,哪一朝搞君主專製都不行。第二提倡法製,反對人製,這個老哥就更厲害了,你們按規矩辦事,彆按人的意思走,也是反獨裁的意思。第三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這人很了不起,對晚清的民主思潮起了一定的影響。他的著作叫《明夷待訪錄》,梁啟超說,想不到我們國家比盧梭早200年就有這麼先進的思想問世。另外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是顧炎武,強調經世致用,理學更多的是強調人的思想修養。他就是說我隻要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我就能治國平天下,你是一個好人,不見得是一個好官。你看中國曆史上凡是作出成績的官沒有清官,包拯、海瑞這些人絕對做不出成績來。一般都是那種介乎於清官與贓官之間的那種權臣。張居正是典型的,權臣能做出一番成績。純贓官也不行,光想貪汙了也不行。就是說那種所謂的樹立道德的楷模,沒有一個是真正能夠乾成事的,包括中國曆史上鼓吹的所有的忠臣,全都沒什麼大用。嶽飛還算能打贏,像文天樣、史可法這些人一點用沒有,平時袖手談心性,臨事一死報君王。你死則死了,國家能因為你死就能改變的話,那你能多死幾回嗎?我們崇拜他的氣節,隻可惜他乾的事沒有實際效果。所以顧炎武就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大明300年來養士之朝,培養這些人全沒用?滿清一入關,稀裡嘩啦300年江山社稷就全吹了,咱做經世致用的學問,做點有用的學問。所以他的著作叫《天下郡國利病書》,提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大治,這也是反對君主專製。這要是往高裡說是最早的主權在民的思想。顧炎武思想挺了不起的,另外他有一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日知錄》,“易姓改號,謂之亡國,”李唐變成了趙宋,這對於李唐來講隻不過是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如果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道統斷絕,這就屬於亡天下,國跟天下還是不一樣的,所以“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保天下那就每個人都要做,所以他認為滿清入關對中國來講,就屬於亡天下。因為異族入主中原,中華文化、中華道統要斷絕了。但是實際上後來看也沒斷,因為滿清吸取元的教訓,很快就漢化了。滿清入關,聖旨就說我國天下得自流寇,我是滅了李自成那個流寇,趁他搗亂的時候我乘虛而入拿下的,不是從你大明手裡得的,我為爾報君父之仇,你應該感謝我才對。我與流寇爭不是與大明爭。他這麼說很快就理解了中國政治的奧妙,你快馬彎刀厲害,還是乾不過四書五經,最後還得匍匐在四書五經腳下。蒙古人就沒這麼乾,所以90年又回去放羊了,真叫水土不服不行。船山先生王夫之,他是唯物思想家。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天下惟氣。”理學認為理是第一的,氣是第二的。他認為氣才是第一的,因為氣是物質,所以叫唯物。第二,是靜即含動,動不舍靜。理學家的主張,像最早比如說董仲舒提出來尊王這東西是中國的道統,道統是不能變的。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現在王夫之提出來,靜即含動,動不舍靜,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變的。意思是沒有絕對不變的玩意兒,滄海都能桑田,要是都不變,哪來這麼些朝代更替。第三,發展的觀點看曆史。政治上叫趨勢更新。這個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相吻合的。
10、明清文化淘寶(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