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漢化”輔導班(1 / 1)

騙你去洛陽來說說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一,改均田與租調,均田製與租調製。均田就是給人民分地,授田的農民要給國家交租和交調,租就是糧食,調就是布帛。該製度的作用在於逼著你去從事農業。因為原來的北魏是鮮卑人,屬於遊牧民族,現在分你土地,收你糧食和布帛,不收牛奶不收羊毛,等於是強迫你從馬上下來,拎起鋤頭去種地。第二,三長製,促進了農業和漢化政策。意思就是在地方設立鄉、鄰、裡,改變了原來的宗主督護製,它的作用是加強中央集權。第三,整頓吏治,給官員俸祿。之前北魏的官員沒俸祿,一是容易貪汙,國家不給,我自己拿!再有一個是他們愛打仗,沒有俸祿我就出去打仗,一打仗我好搶。出於這兩個主要原因,整頓吏治,給官員俸祿。官員不用拿國家的,也不用搶彆人的,老老實實拿俸祿享受生活就完了。第四,遷都洛陽。北魏的都城最早在盛樂,今天的內蒙古和林格爾,然後遷到了平城,平城就是幽雲十六州當中的雲州,今天的山西大同,位置也較偏遠,最後才遷到洛陽。但是這次遷都反對的聲音很大,大多是他叔叔爺爺輩的守舊派老臣反對。他就想了個辦法,說我要出兵伐宋(宋齊梁陳的那個劉宋,不是漢宋),要率30萬大軍征伐,各位爺爺叔叔們國之乾臣,要跟我同去!於是30萬大軍就出發了。今天豔陽高照,大家歇歇,曬曬被子,紮營休息,明天雨雪交加,行軍,要鍛煉將士們耐寒、抗旱的能力。反正皇上年輕,20多歲,伺候得不錯,爺爺叔叔們快散架了,走到洛陽這幫人受不了了,跟皇上說咱彆往前走了,再走就死了。皇上一聽,各位王爺年事已高,若從軍征討,到長江邊上還有一半的路程,萬一你們到那兒死了,我對得起誰。可是要回去呢,你不是也得死嗎?往南走還有一點緩和,乾脆咱彆走了,跟這兒定都完了。爺爺叔叔一看上了孫子的當了,那怎麼辦,要命不要命?咱不走了,就在這兒定都吧。魏孝文帝頒發了聖旨:ldquo;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rdquo;原來我們在內蒙古,後來到了平城。ldquo;雖富有四海,然文軌未一。rdquo;沒有做到書同文,車同軌,也就是國家沒有統一。ldquo;此間用武之地rdquo;,平城這個地方啊隻適合乾打仗,窮了吧嘰的什麼都不產(今天知道有煤,那會兒也不知道,知道了挖出來也不能吃),ldquo;移風易俗信為實難rdquo;。這個地方如果要移風易俗的話,我堅信太難了。ldquo;崤函帝都,河洛王裡。rdquo;而崤山函穀關,長安那個地方是曆代的帝都,河洛王裡,河,黃河,洛,洛陽,都是古代帝王經常待的地方。長安是周秦漢唐11朝古都,洛陽是9朝古都。ldquo;因茲大舉,光宅中原。rdquo;所以我才興師動眾,咱們定都到中原。要效法古代漢族的帝王,在中原穩坐江山。全方位漢化孝文帝認為自己是中原王朝的代表,所以遷都洛陽後,洛陽就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之前東周、東漢、曹魏、西晉都在此定都,算上北魏,已經是第五個在洛陽定都的王朝了。洛陽是九朝古都,後麵那幾個就沒有什麼太能提得起串得來了,包括五代十國的後唐也在這兒建都。ldquo;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rdquo;就因為洛陽定都,戰亂,遭到兵燹,又定都,翻來覆去是這點事。第五,移風易俗,實行漢製。實行漢製首先從漢服開始。其實漢民族的衣服既不便於生產,又不便於戰鬥,以至於中國古代的服裝演變的特征就是不斷向少數民族學習的過程。今天你把對襟係扣稱為唐裝,但那卻不是大唐漢人的裝束,而是滿裝,是少數民族旗人穿的。旗袍更彆說了,把旗袍作為中國的傳統服裝,十分牽強。中國傳統服裝是漢服,衣裳衣裳,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男女都穿裙子。在漢朝以前,成年男女也都穿開襠褲,因為外麵有裙子,從衣著上看不出這個人是男是女。尤其老百姓的穿著,都是灰色、黑色、白色的衣服,更難區分性彆。褲最早的意思是脛衣,護腿的,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長筒襪,連褲襪。死襠褲是後來跟少數民族學的,因為他要騎馬不能穿開襠褲,不能穿裙子。我們中原人的打扮是峨冠博帶,老高的帽子,老長的大袖子,一走路帽子當避雷針,袖子當拖把,既省電又乾淨。少數民族則窄衣箭袖,又能引弓拉箭又能揮鋤耕作,他的衣服更合理,所以中原王朝就不斷地向他們學。漢族人的衣服ldquo;yrdquo;字領,沒有扣,靠腰帶。少數民族是小圓領,ldquo;一rdquo;字領,唐朝的服裝就很明顯學他們,改成了小圓領,烏紗、襆頭也取代了原來的峨冠。唐宋的皇帝穿的衣服都是這樣,到了明朝的時候,皇上隻有祭祖時才在腦袋上頂一個大搓板,掛一串算盤珠子,腦袋好幾十斤重,平時都戴烏紗了。峨冠博帶的大禮服也隻有祭祖才穿,平時不穿了。到清朝更不用說,一水的都是滿裝,所以明朝的遺民損清朝人,說腦袋後麵弄一根孔雀翎,衣服上除了飛禽就是走獸,簡直就是衣冠禽獸。說歸說,但是人家的衣服窄衣箭袖,打仗、生產的時候就是方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