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新一代戰艦(1 / 1)

清末梟雄 雨天下雨 1737 字 2個月前

珠江口海戰中,帝國海軍同樣有著三艘木製巡洋艦參戰,並在戰鬥打響之前單獨作為一支縱隊,也是在外圍和英國人的木製戰艦進行了小規模的交火,不過這三艘木製戰艦並沒能影響到海戰的結局。他們在外圍打了打醬油,然後就是發現雙方的決戰勝負已分了。除了風帆係統的,帝國海軍內部還對露天炮塔的防護能力不足表示了嚴重不滿,迫切的要求加強戰艦的露天旋轉炮塔的防護能力。對此也是緊急拿出了相對應的多個改裝方案,其中最完善的改裝方案是要在現役的鐵甲艦上直接安裝八年甲艦的封閉式炮彈。但是這個改裝方案看上去很美妙,但並沒有實際執行的價值,這直接換炮塔的話,工程量太大,估計得把船體重新拆開來再安裝,先不說耗資問題,單單是施工時間就無法接受的,這如果現在進行改裝的話,估計半年後人家英國人的艦隊再一次來襲了,帝國海軍的戰艦都還在船台上接受改裝呢。所以海軍內部選定的是非常簡單的改裝辦法。首先是直接加厚炮塔外圍的裝甲厚度,以前隻有薄薄的一層鐵板,而現在直接鋪上了厚達四點五英寸的裝甲板,和船體的側舷裝甲同一個厚度。然後在露天炮塔的頂部簡單的加蓋一層鐵板,如此就是成為了一個簡陋的封閉式炮塔。當然了,這炮塔頂部加裝的鐵板很薄,估計很難抵抗從空中掉下來的炮彈。但是這年頭大家的艦炮射程都比較近,基本都是平直彈道。不會出現和後世那種炮彈要飛十幾二十公裡,然後形成一個彎曲的彈道。直接攻擊敵艦的甲板。所以頂部加裝的鐵板能夠擋擋碎片也就夠了,沒有必要那麼厚!此外由於是臨戰階段,為了避免炮彈落到戰艦上爆炸後,彈片到處橫飛,所以是打算給往戰艦上裝眾多的沙包,尤其是在炮塔四周更是堆滿了沙包,用來增加炮塔的防護能力,同時也是用來吸收炮彈碎片的。上述三個措施,都是海軍內部打算用來應急的。短時間內要改裝完畢,並準備迎戰可能出現的第二次英國人艦隊來襲。而在這之餘,海軍內部也是根據珠江口海戰的影響,進一步研發各種新技術並對未來的新式戰艦設計做出改變。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委托國內的三大武器公司,開發威力更大的艦炮以及相關的炮彈,並對穿甲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至少要能夠穿透現有的四點五英寸厚的混合裝甲,並儘可能的提高穿甲能力,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厚重的裝甲。對此國內的三大武器武器公司都是展開了相關的研究,其中技術力量最為雄厚。同時也是1857年係列後裝艦炮的研發以及製造商,同時還在研發一係列一百八十毫米、兩百毫米、兩百五十毫米等各大口徑艦炮的皇家武器公司自然是擁有最大競爭力的。而其他兩家武器公司的話,他們之前的側重點並不在艦炮上,比如湖廣武器公司。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輕武器以及陸軍野戰炮的研發和製造,他們目前主要向軍方供應1864年型步槍,前裝線膛野戰炮。最近幾年一直在研發陸軍用的後裝線膛炮。至於北方武器公司。其業務倒沒有什麼側重,步槍和陸軍火炮都有生產。一些前裝線膛艦炮也有生產,不過看似攤子鋪的很廣。但實際上該公司的研發能力是三大公司裡最薄弱的,基本沒有對先進武器的係統研發能力。因此海軍雖然是按照慣例向國內的三大武器公司同時進行招標,但實際上能夠接下來這個任務並進行實際研發的,也就隻有皇家武器公司而已。早在數年前,皇家武器公司就已經開始研發更大口徑,身管更長的後裝火炮,不過由於研發人員有限,也不可能說把一係列的大口徑艦炮都進行研發,所以是選定了兩百毫米以及兩百五十毫米這兩個口徑的艦炮為主。這個口徑分彆對應英製的八英寸以及以及十英寸這兩個級彆。當然了,皇家武器公司雖然把研發重點都放在這兩個級彆的艦炮上,但是對其他口徑的艦炮也是有進行一定程度的研發,比如一百八十毫米以及兩百三十毫米這兩個口徑的艦炮也有投入一定的資源進行前期研發,不過進度非常緩慢就是了。皇家武器公司之所以投入重資研發兩百五十毫米以及兩百毫米的口徑的主炮,主要還是受到了海軍新一代戰艦發展的影響。比如目前海軍內部的唯一的一艘試驗艦,即八年甲艦,這艘目前依舊沒有被正式命名的試驗艦,就是預計采用兩百五十毫米的主炮。同時海軍內部前期構想的萬噸級彆的戰艦裡,也是預備裝備這一款艦炮。至於一百八十毫米的艦炮,這是準備用在海軍的下一代五千噸到六千噸這個級彆的鐵甲艦上麵,同時作為萬噸戰艦的第二級主炮使用。畢竟哪怕是萬噸巨艦,也不可能裝備太多的兩百五十毫米主炮,尤其是還是旋轉封閉式炮塔,因此除了這些少量的大口徑主炮外,還需要大量的次口徑主炮,而很明顯一百五十毫米的艦炮已經無法充當萬噸巨艦的二級主炮。對了艦炮係統進行招標外,海軍內部的戰艦設計部門,即海軍艦政司也是展開新式船體的設計,海軍高層給出的要求就是,要求船體的堅固性要更大,同時要求保持更優良的儲備浮力,內部艙室要進行防進水處理,同時要求加強對上層甲板部分的防護能力。具體為加強炮塔的防護能力,加強艦橋等建築的防護能力。避免在露天甲板上直接部署艦炮。以保證炮位的安全。同時還要求儘可能的優化船體,降低興波阻力。但是也不能把長寬比放的太大,因為那樣會大大增加裝甲帶的麵積,進一步造成船體的重量加大,總噸位上升。當代的決戰中的鐵甲艦其長寬比一般都比較低,比如去年英國人才服役的米諾陶級鐵甲艦,就是超過一萬噸,用來進行艦隊決戰的主力大型鐵甲艦,其長寬比為六點八一,這等長寬比放在後世的眼光來看。就是短肥圓的代表,和線條美感沒有半點聯係。同時帝國海軍的炎帝級鐵甲艦,雖然噸位小一些,但是在帝國海軍內部也是用來決戰的主力鐵甲艦,其長寬比甚至比米諾陶級更小一些,隻有區區六點二的長寬比。不過這個時代還有更多的鐵甲艦比炎帝級的長寬比要小,比如英國人的防禦級以及赫克托這兩款六千多噸的鐵甲艦,其長寬比都隻有五點五七。而帝國海軍的女蝸級近海鐵甲艦,長寬比更小。隻有區區的五點二。對於船舶來說,同樣的噸位和動力,其長寬比越大,興波阻力就越小。如此航速就越快,同時需要防護的部分就越大,裝甲帶越長就越薄弱。反之長寬比越小。航速越慢,防護麵積隨之變小就能夠配屬更厚的裝甲。因此海軍艦政司在設計船隻的時候。往往是需要進行綜合考慮,不能說單純為了提高航速就提高長寬比。因為那樣防護就會跟不上來,如果防護要跟上來的話,那麼就得加大噸位,噸位大了就得需要更大的動力,動力大了同樣需要更大的船體和噸位,如此就陷入一個死循環。所以每一款戰艦的船體設計,基本都是考慮自家海軍的戰略需求,並不是戰艦設計師想要怎麼來就怎麼來的。對於1866年的中華帝國而言,萬噸巨艦還有些遙遠,要想建造萬噸巨艦,就得等八年甲艦成功後才能正式施行。而八年甲艦自1864年正式動工以後,現在已經是施工了將近兩年多,不過依舊沒能完成船體建造工作,預計最早的下水時間會是在明年春季,而下水後還有大量的舾裝工程,比如安裝火炮之類的,然後還得進行試航。如此下來,估計最早服役的時間都得1858年以後!一艘全新打造的試驗戰艦從開工再到服役要四年時間,這在當代已經算是很快了。要知道英國人的大型鐵甲艦其開工到下水,然後舾裝完工再到服役,需要的時間往往也是四年以上,而更大一些的戰艦往往是要五六年。比如米諾陶級鐵甲艦,其首艦1861年就開工了,1863年就下水,但是直到1867年才完成舾裝以及試航,並與正式服役,其整個過程長達六年。但是這個六年其實有些水份,因為英國海軍是一個成熟體係的海軍,你說他領先全球海軍技術的話,偏偏它又保守無比,新艦完工後往往要經過一大堆的試航和各種測試,所以後期時間就拖延了許多。不過在帝國海軍卻是沒有這個閒工夫,現在帝國海軍急需戰艦擴充力量,所以戰艦的建造往往是加班加點,舾裝完工後的試航工作是由海軍直接負責,直接一邊訓練一邊試航的,而情況緊急之下,往往是直接開上戰場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炎帝級的二號艦少昊號以及盤古級的四號艦伏羲號,這兩艘戰艦從完成舾裝再到參加珠江口海戰,隻間隔了兩個月不到。不過這沒有太大影響他們的戰鬥力,因為帝國海軍都是直接從炎帝號或者盤古級的其他鐵甲艦抽調現成的官兵去服役,有著同級艦的服役經曆,這些官兵到了新船上後,除了設備新一些外,其他並沒有什麼明顯差彆,如此往往就能夠剩下眾多熟悉訓練時間。不過即便如此,海軍內部對八年甲艦的建造周期之長還是感到非常不滿意,如果要等八年甲艦完工並試驗完畢後再開工萬噸巨艦,那得什麼時候去了,豈不是要到1859年才能開工,然後要等到1875年左右才服役第一艘萬噸巨艦?這個時間段才長了,帝國海軍麵臨的嚴峻局勢沒有這麼多的時間讓他們去等待。因此在珠江口海戰剛結束不久,海軍內部就是正式提交了緊急造艦計劃,其中就有海軍期待已久的萬噸巨艦計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