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曆史記憶(1 / 1)

呂後讓後人印象最深的是她殺功臣、誅皇子、封諸呂,而她的惠政、德政卻很少為人記起,隻有曆史學家在評價呂後時,才會提到這些塵封的惠政、德政,這的確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人們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一般可以分為兩個層麵:一是曆史評價,二是民間評價。曆史評價是史學家的評價,因此,比較客觀,注重理性。在曆史評價上,曆史學家往往看到呂後的德政,肯定了她在穩定漢初政局、減輕刑罰、發展經濟方麵的努力和貢獻。因此,曆史評價相對來說較為客觀。但是,民間評價則不一樣,民間評價更多地關注人性。呂後的民間形象之所以如此惡劣,主要有以下三方麵原因:第一,牝雞司晨。“牝雞司晨”一詞出自《尚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雄雞報曉人們都認為非常正常,“牝雞”,是母雞,所以“牝雞司晨”被人們視為反常。因此,人們常用“牝雞司晨”這一成語形容女性主政。當然,這是封建社會對女性歧視的一種表現。呂後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稱製的女主,備受後人關注。因此,呂後稱製期間的一些錯誤更被人們視為牝雞不能司晨的例證。因此,同樣的作派,在男性君主身上可能還不大引人注意,而發生在女主呂後身上,則被後人大肆詬病抨擊。我舉一個例子,劉邦有八個兒子,劉邦至少有八個妻子,其實遠不止如此,但是呂後呢?據說有一個寵幸的臣子,叫審食其,我曾經講過這個問題,但是劉邦有那麼多妻妾,大家覺得正常啊,呂後要有一個,就覺得這不得了,那個審食其就有些人說他是中國十大男寵之首,這個不公平。所以女主主政,是特彆容易受到人們的詬病、批評,所以女性領導人,她的一舉一動,特彆受人關注。第二,人性缺失。民間抨擊呂後的過失主要有三點:一是殺功臣,二是誅戚姬,三是封諸呂。呂後恰恰在這三個方麵都表現出人性的嚴重缺失。先談殺功臣。在民間評價中,最受中國民眾關注的是道德評價。韓信、彭越是劉邦建漢的最大功臣,因此,韓信、彭越被呂後殘殺最為民間評價所不齒。因為,知恩圖報是中國民間道德評價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內容。於私,韓信是呂後的恩公。韓信攻占齊國,切斷項羽糧道是項羽被迫同意鴻溝議和的主要原因。沒有韓信,呂後不可能被解救。但是,呂後卻最終殺掉了自己的恩公。於公,韓信是漢朝的恩公。沒有韓信的合圍垓下,劉邦不可能滅項,當然也不可能建漢。一個忘恩負義,殺掉自己恩公的人,人們怎麼可能給她一個好評?民間一直流傳著呂後殺韓信“三不見”的故事:說高祖劉邦曾經和韓信有一個約定: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那麼呂後怎麼殺韓信呢?她把韓信裝進一個布袋裡,把他兜起來,懸起來,上不見天,下不見地,然後用竹簽子,一點一點把他刺死,這個說法沒有任何曆史記載,純屬民間文學。但是民間文學的創作,也是有來頭的,這個民間文學的來源,是對呂後殘忍的基本認識,在呂後殘忍這個基本認識的基礎上,杜撰出來的,如果呂後是一個賢惠的人,你杜撰這個故事沒有人相信,而這一個“三不見”,現在流傳很廣,很多人知道這個故事,甚至以為這就是正史的記載,其實這是子虛烏有,絕無其事。這正說明呂後的這個民間形象非常惡劣。你知恩不但不圖報,而且以怨報德,這麼一個以怨報德的人,怎麼能夠得到民間百姓的善評呢?不可能啊,這是殺功臣。再談誅戚姬。呂後殺戚夫人,製造“人彘”事件是她人生的一大敗筆!戚夫人確有取死之道,我們前麵講過,戚夫人她最大的失誤,就是她不應當仰仗著劉邦的寵愛挑戰呂後和太子的位置。這是她的失誤。但是這個失誤罪不至誅啊,不至於死啊,而且她是怎麼死的,是“人彘”啊,這個“人彘”事件發生以後,史書記載,呂後讓她的兒子去看這個“人彘”,漢惠帝是呂後的親生兒子啊,她兒子竟說了一句話,“此非人所為”,這就不是人辦的事。連她親生的兒子都這樣看,你想想老百姓如果知道這件事情,會怎麼看待呂後?呂後在所有的事件中間,這個“人彘”事件是她人生中最大的敗筆。你可以殺,可以囚,這都可以,但你非要製成“人彘”,還要讓自己的兒子來看,向自己的兒子炫耀,一下子把自己的兒子嚇傻了。這個事情,在呂後的人生中間,是最殘忍、也最不為後人所認可的事件。所以“人彘”事件,是呂後一生中最可惡的事情。民間有一個很強的心理,就是同情弱者。戚夫人固然有取死之道,戚夫人在挑戰失敗以後,她已經是弱者了,她作為一個弱者,你這樣殘酷地虐待她,最後把她弄死,把趙王劉如意殺死,你能得到民間的善評嗎?不可能啊。所以民間的善評絕不可能給呂後,這就是呂後形象惡劣的又一個原因。就是她的人性缺失的這一個方麵。再進一步說,這已經不是人性缺失了,而是喪儘天良,毫無人性。如果她這樣做不是對戚夫人一個人,是對很多人,那麼我們今天就有一個新的罪名,叫反人類罪,那就更重了,因為你這個做法,你是極不人道的做法,所以她不可能得到善評。“此非人所為”,當然是人性的嚴重缺失。奸人妒婦,難辭其咎!第三談封諸呂。呂後做的第三件錯誤的事情,就是封諸呂。大封諸呂也得不到民間善評。因為在民間評價中,除了我剛才說的知恩圖報,同情弱者以外,民間評價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民間評價非常重視正統觀念。漢朝的江山姓什麼?姓劉,天下人公認姓劉,你姓呂的去拿,姓劉的人就不答應,天下的百姓不認可,後世的人也不認可,你這叫什麼,這叫竊國。老百姓之所以不認可,是因為封建正統觀念在中國民間流傳極廣。你沒有功勞,如果你是劉姓,封王,大家無可厚非,你不姓劉,你非要去占那個王,民間不認可,公然違背劉邦的“白馬盟誓”非劉不王的盟約。在這一點上,呂後違反了民間評價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正統思想。她這個做法和正統思想是背道而馳,所以她也得不到民間評價的認可。雖然呂後此舉並不是要篡奪劉姓江山,但是,畢竟呂姓封王的來路不正。不僅當時大臣不服,而且,民間也不認可。因為,在反秦、滅項兩大鬥爭中呂後都沒有作出重大貢獻,憑什麼就要封三位呂姓為諸侯王?更何況呂後封的三位呂姓王是在劉姓王的血泊中建立起來的。將劉姓梁王遷走,立呂姓梁王;迫害致死了三位劉姓趙王,然後再立一位呂姓趙王;劉姓燕王死了,殺了他的兒子,將劉姓燕國除國;然後,封呂姓為燕王。這種做法,讓人們感到呂後是在劉姓諸侯王的血泊中封呂姓為王的,這種行徑怎麼能得到民間的善評?再談談呂後失誤之處。呂後臨終前曾一再交代呂祿、呂產:大臣們對自己違背劉邦白馬盟誓的做法非常不滿,因此,你們千萬不要為我送喪,以免離開軍營而為人所製。此言說明呂後臨終前對呂氏宗族的命運非常擔心。應當說,這一擔心並不為過。曆史恰恰證明了呂後的擔心是正確的。因為,呂後臨終之際已經發現呂氏宗族已經陷入了功臣派與皇族派的圍剿之中。呂後是一位有政治頭腦的人,按理說她不會將自己置於十分危險的政治危機之中。為什麼一個如此精明的政治家卻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呢?關鍵在於逆勢與順勢。其一,劉邦生前,呂後殺韓信、誅彭越,並未給自己和呂氏宗族帶來危險,因為,此時呂後打的是順勢牌。劉邦與韓信、彭越的關係在劉邦滅項之後已經走進了曆史的拐點,即由“共天下”的夥伴成為“家天下”的政敵。所以,即使呂後不出麵殺韓信、誅彭越,劉邦也要誅殺韓信、彭越。因此,呂後殺韓信、誅彭越,都得到了劉邦的默許和支持。所以,呂後雖然代表的是呂氏外戚派的利益,但是,此時外戚派的利益和皇族派的利益是一致的。其二,蕭何、張良、陳平都或明或暗地參與了劉邦誅殺功臣的行動。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指的就是蕭何直接參與誅殺韓信。陳平的偽遊雲夢,更是生擒韓信的一個妙計。張良表麵上看,似乎沒有直接卷入誅殺韓信、彭越的活動,但是,這麼一個足智多謀的謀士,為什麼沒有向劉邦進一言?張良身為帝王之師,深得劉邦信任,他是有可能將劉邦和開國功臣的關係調整得更好一點的,但是,張良此時竟一言不發。當年楚漢相爭,張良一會兒是吐“八難”阻止劉邦分封,一會兒是踩劉邦的腳讓他不要當著韓信使者的麵發火,多出奇計。可是,項羽一死,劉邦稱帝,張良再也不輕易開玉口了。這些“功臣”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誅殺韓信、彭越的活動。由於有了劉邦和劉邦集團重要成員蕭何、張良、陳平的參與,呂後儘管在誅戮功臣時表現得非常殘酷,但是,她的這些作為並未給她及呂氏宗族帶來災難。惠帝的去世是呂後失去理智的拐點。惠帝在世,呂後由於有希望而無危機,因此,她並未采取非常過激的措施。呂後的敗筆是她的大封諸呂。劉邦與大臣們的“白馬盟誓”在漢初大臣中影響非常之大。王陵公開頂撞呂後封諸呂,打的就是“白馬盟誓”的旗幟;可見,“非劉不王”已成為劉邦去世之後功臣派信守的一個重要原則。漢文帝之世,漢景帝秉承其母竇太後的懿旨要封王皇後的哥哥王信為侯,當時的丞相周亞夫又是堅決抵製:“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後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默然而止。”到了漢景帝之時,而且是竇太後出麵提議,封的又是當今皇後的兄長,但是,丞相周亞夫仍然予以阻止。“白馬盟誓”在漢初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呂後硬要往“非劉不王”這根高壓線上撞,隻能是自取滅亡。此時呂後的一大失誤是逆勢而為。明明知道大臣們堅決反對封諸呂為王,自己偏偏要逆勢而行。儘管呂後在世之時,可以憑借著巨大的權勢保持局麵不至於失控,但是,自己過世了呢?聰明的呂後此時已經是利欲熏心了!她像所有的獨裁者一樣,過於相信自己對局麵的控製能力,結果必然是誤人誤己。順勢而為的呂後,勢如破竹;逆勢而為的呂後,驚弓之鳥。人生順勢與逆勢,可不慎哉!呂後另一大失誤在於缺乏識人之明。按照常理,呂後當不乏識人之明。但是,大量史實證明:呂後雖有政治家的眼光,卻缺乏政治家的慧眼。呂祿是呂後自封的大將軍,主掌北軍。漢代京城南北二軍,北軍勢力勝過南軍。但是,最先放棄權力卻是呂後最為倚重的這位侄子呂祿。呂祿之失甚多:第一,誤聽酈寄。企圖以交出軍權來換取自己的平安。第二,不聽忠告。呂祿的幼稚最早被他的姑姑呂媭發現,呂媭當即判斷呂氏將要滅亡了,甚至不惜將全家的珠寶擲地以喚醒呂祿。但是,這一過激行為並沒有喚醒呂祿。呂祿最終還是企圖息事寧人!但是,政治權力之爭豈是息事寧人之事?第三,缺乏溝通。呂祿為上將軍掌管北軍,呂產為相國掌管南軍。呂祿即使想棄軍以求安,也一定要與呂產通個信息,二人協調一致。讓人非常不解的是呂祿采取如此大的動作竟然一點都沒有通報呂產。呂產是在對呂祿放棄北軍指揮權一無知覺的情況下被殺的。呂祿、呂產,本是呂後倚重的兩位侄子。如此無能之輩,竟然也會被呂後選來掌管軍權保護呂氏宗族?呂氏焉得不滅族哉?呂後作為呂祿、呂產的姑姑,應當對雙呂的能力有所了解,不知緣何用此二人?呂後識人之暗表現得淋漓儘致。從上述幾個方麵來看,呂後一生很大的一個失誤,就是人性缺失。這個人性缺失,導致她的民間形象極其醜陋。她的作為讓人們感到她過於凶殘、暴虐,何況她又是一位女主,因此,民間的惡評非常自然。呂後確有德政,而且,她的德政保證了漢初的政局穩定,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拯救的人數大大超過她殺戮的功臣、皇子;但是,這些德政不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人,也沒有具體生動的故事。因此,這些德政,很難讓民間百姓記住。結果,呂後的民間評價出現了一些獨特的現象:一些突出表現她人性缺失的事件往往被人們放大了,牢牢記住了,而一些表現她德政的具體措施卻沒有被人記住。因此,呂後的民間形象就變得非常醜陋了。曆史的記憶往往如此奇特,令人深思。呂後作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曆史上的第一位女主,她為鞏固西漢政權,穩定漢政局,發展漢初經濟,廢除秦朝苛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值得肯定。但是,她的凶殘、暴虐,使她的民間形象變得非常醜陋,也同樣值得人們深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