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9章答案,自發和自動(1 / 1)

詭三國 馬月猴年 1430 字 3個月前

徐庶在思考。

因為有一些問題需要答桉。

善於思考的人,總體上來說,相對偏少的。

在民眾之中,那些思考的人往往也會被多數不喜歡思考的人帶偏。大多數的普通民眾還是喜歡簡單的快樂。這些人往往就會以這個好,或是那個不好作為簡單的劃分,亦或是以自我的感覺爽或是不爽來對待所有的事務,但是實際上這些劃分或是感覺,未必都是正確的。隻可惜這些普通民眾往往因為不願意多思考,然後也就自然不會發現其中的問題。

打仗,就不好。不打仗,就好。

至於為什麼打仗,或是為什麼不打仗,就沒有思考了。

之前為什麼打起來了,後來為什麼又不打了,其中的原因是不是就像是巴人頭領支支吾吾的,亦或是遮遮掩掩的說的什麼不公平要自由,亦或是什麼其他的原因,至少巴山的這些巴人,是沒有思考的。

川蜀之人隻是知道,現在不打仗了,很好。

這種情況,讓徐庶感覺到好笑,但是又頭疼。

這些川蜀人可以不思考,但是徐庶他不行,他必須思考,而且他還不能僅僅是思考江東的事,巴山的事,他同樣還需要思考整個川蜀的事情。

若說華夏是一個被四周各種高山和大海圍繞起來的一片區域的話,那麼川蜀就是華夏當中的小盆地,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就在這個盆地當中,也同樣有山川,有河流,有平原,有溝塹,有麻將,還有有麻辣的火鍋……

徐庶已經快把川蜀成都當成是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了。

當下的徐庶多少已經不像是在鹿山之下的時候,還親自去勞作耕地,修葺房屋了,因為他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去統籌安排,而那些體力上的勞作,就變成了其他不願意,或是不擅長思考的人在幫他做。

徐庶接到了斐潛的命令。

他不能隻是單純的接令,去執行,他必須在這個基礎上去思考,去考慮為什麼,怎樣做才會更好。

斐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命令?

川蜀在整個的政局之中,處於一個怎樣的位置?

在不斷的思考當中,徐庶漸漸的想出了一個答桉。

夕陽落下,黃昏漸上。

徐庶邀請了徐晃到府上吃飯。

因為江東的原因,徐晃也將重心從川南往北移動,並且作為川中的軍事支柱,統禦整個川蜀戰局。

『使君,公明將軍來了。』堂下侍從稟報道。

『有請!』徐庶站起身,親自到了堂前迎接,然後和徐晃一同走進了廳堂之中,分左右坐下。

川蜀其實不窮。

但是貧富極其不均衡。

在稍微寒暄一下之後,兩人就迅速進入了正題。兩個人都清楚,吃飯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必須相互之間達成共識,並且按照驃騎大將軍的指令,形成一個有效的指揮係統,全盤統管川蜀的事務。

『使君,如今江東軍來襲,』徐晃開門見山,甚至是頗為有些殺氣騰騰的說道,因為搗騰物價,毀壞地方民生,都是士族子弟的傳統藝能了,簡直都可以和叛國相提並論,『某觀這成都城中,物價便是升騰不已……莫非又是有人從中作祟?是否需要……以正清明!』

這是個大問題,真要是任其發展,不僅是會影響到普通民眾的生活,甚至會導致軍隊的不穩定,甚至會引發後勤保障出現問題。

徐庶聞言,不由得搖頭苦笑了一下,『公明將軍,此事……尚需時日。不是說不動,而是需要時日……』

徐晃不解。

『公明有所不知……』徐庶微微歎了口氣,『如今成都左近,物價升騰,並非全數都是士族子弟,地方豪強所為……還有不少普通尋常商販,而且這些商販……甚惡於士族豪強也……』

徐晃愣住了,然後深深的皺起眉頭來,『這……使君是說……這裡麵還有尋常人家?』

徐庶點了點頭。

在物價升騰這個事情上,因為之前已經搞過一次川蜀士族豪強了,所以現在這些川蜀豪強相對來說反而比較謹慎。他們作為重要的中間商,也有提價,但是提的價格並不大,反而隨意提價,甚至比這些川蜀士族豪強表現得還要更惡劣的,如今反倒是那些走村串寨的零售商,那些大小貨郎。

『怎會如此?』徐晃不能明白。

徐庶笑笑,『需待教化,而這教化,非一日之功也。』

徐晃皺眉說道:『既是犯律之民,便是直出巡檢緝拿便可。』

徐庶擺手說道:『若行此法,則與主公之所願不同。』

『主公之所願?』徐晃問道。

徐庶點了點頭說道:『如今主公宏願,開四海之土,辟八荒之地,納天下萬邦,禦蒼穹萬民,如此種種,非一人之力可也,當有漢民千萬,以領地方……而漢民欲領於地方,則當強於地方,知律法,曉道理,權平衡,調眾事……前秦之所弊,自當有所鑒……』

華夏古代,表麵上很是批判商鞅,實際上卻偷偷拿來用,畢竟偷書麼,就像是看盜版一樣,都是讀書人的事情,能算是大事麼?

秦國為什麼可以采取馭民五術,那是因為特殊的時間,特殊的地理,在特定的條件下才用的策略。畢竟當時秦國在中原各國眼中是屬於西戎蠻夷,打個比方來說,擁有七十二管弦樂隊的齊王見到了秦王,必然就會帶著一種彆樣的口吻表示,看看這可憐孩子,你看看,這樂團,沒聽過罷?這鼎肉,沒吃過罷?這東星斑……

呃,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當時六國采取的策略其實和秦國不同的,同時六國也是很鄙視秦國的,認為秦國的法律是惡政,暴政等等,是批判的,可偏偏六國最後輸了。

說起來並不是六國的文明程度,律法製度,士兵武勇等等弱於秦國,而是六國各自私心,不能聯合,最終被秦國各個擊破而已,而秦國的律法顯然在大一統之後也不能跟上局勢的變化,適應民眾的需要,也很快出現了各種問題,這些都是已經知曉的前車之鑒。

可問題在於華夏之後的封建統治者,並沒有認真思考這些問題,隻是覺得愚民政策更簡單,也就一直都在用。這些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雖然說他們也知道秦朝商鞅的馭民五術有問題,可這樣的方法成本最低,民眾也更好管控。而且在小農經濟之下,並不需要更多的有智慧的民眾,也不需要開拓發展什麼社會生產力,隻需要更多的農田,或是引進些番薯就可以維持百姓不餓死,所以根本不需要開啟民智,隻需要讓一小部分人來帶領其餘大部分人就足夠了,保證這一小部分人富裕就好了,最基層百姓隻是工具而已,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華夏的封建王朝在很長的時間段內,都希望普通的百姓是愚昧的,希望民眾的思想永遠都是停留在很無知的狀態下,隻需要安心種田耕地付出勞動力就可以了,以龐大的無知的百姓來供養少部分的官僚和貴族階層。

這種供給製度,延續了千年。

斐潛想要讓漢民族走出去,光靠這小部分的官僚和貴族階層可能麼?

顯然是不可能的,這些官僚和貴族,即便是走出去了,也很快就會變成類似於藩國類型,隻是想要橫征暴斂,將黑鍋甩給大漢,或是覬覦更高的位置,謀劃著叛變。

所以,需要更多的民眾,更多開始知道各種律法,明白各種道理的普通民眾。

川蜀恰巧便是這麼一個地方,成都左近的漢民居多,而越往偏遠便是其他少數民族越多,類似於一個小型的華夏。

普通的百姓不會平白無故的就開了民智,就有了智慧的,而最簡單的開民智的辦法,就是讓民眾走出去,離開原本其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走向更深更遠的地方。

華夏的商朝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年的那種生產力和生產資料條件下,之所以能夠一下子從黃河的一個小部落,擴大到一個大王朝,並且和其勢力範圍以外的方國結成統禦關係,其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行『商』,一手大棒,一手商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