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悲傷(1 / 1)

第1455章悲傷

早朝結束,溫老大人第一回先行一步,一改往日慢悠悠的走路方式,兩條腿走的飛快。

眾位大臣自持身份沒跑著追上去,隻能看著溫老大人跑了。

周書仁看向溫家的姻親,挑了挑眉頭,這是早就商量好的,溫家雖然拉仇恨,卻也贏得了一些好名聲,人都是健忘的,溫家已經收斂,日後好好經營名聲,除了與溫家有仇的,幾年後人們隻會記得溫家的善。

汪老爺子走過來,“書仁準備捐多少?”

兩家是姻親,這事要通通氣,免得相差太多兩家的臉麵不好看。

周書仁伸出一個巴掌,“我比不上溫家世家家大業大,我捐五百石。”

這是他能拿出最多的糧食,自家的土地比不上溫家。

這幾年媳婦陸陸續續買了不少地,都是在糧食大洲買的,否則他連五百石都拿不出來,哎,古代的糧食產量太低,低的他一看數據就頭疼。

汪老爺子摸著胡子,“溫家捐的糧食是整個溫家,你捐的是整個周家,還是你這個戶部尚書自己捐的?”

周書仁眯著眼睛,嘖嘖兩聲,他還真忽略了,“我自己捐,我幾個兒子他們捐自己的糧食,老爺子,百姓缺糧食救命啊。”

汪老爺子沉默了,他當官一輩子,他的心裡百姓和家族,家族最重要,深深的看著周書仁,周書仁一路走來,大部分人看到的是周書仁的能力和運氣,卻忽視了周書仁為百姓做的事。

這些年因為周書仁,推動了很多的政策,這些政策實惠的是百姓。

汪老爺子笑了,“汪家也和你一樣的法子捐糧。”

周書仁側頭,“老爺子可沒分家。”

因為他和竹蘭是現代來的,家裡幾房的產業,他們不插手,還會幫忙,各房都有自己的產業,幾個兒子有底子捐糧,而汪家沒分家,產業是集中在一起的。

汪老爺子,“老夫已經擬定好分家的單子,會按照分得的產業比例捐糧食。”

周書仁微微鞠躬,“老爺子大善。”

汪老爺子可以像溫家一樣捐個整數,誰也挑不出毛病,像他的方法捐糧,會多捐出許多的糧,多出的糧食能救太多百姓的命。

回到戶部,邱延知道溫家帶頭捐糧,隨後發愁,“你說我捐多少好?”

周書仁看向邱延,心裡感慨,並不是每家都會經營產業,大世家會控製的商賈賺銀子,田地產出的銀子占比不高,捐糧並不會傷筋動骨,而邱延家花銷的主要來源是田地和鋪子租金。

周書仁問,“你家的糧食賣了多少?”

邱延道:“賣了一半。”

家中還剩下一半的糧食,邱家的產業在他手裡也沒添置多少,他覺得自家過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日子還是很滿意的,誰能想到今年全國糧食收成不好,娘子已經精打細算起來。

周書仁拍了拍邱延的肩膀,“你量力而行吧。”

邱延狠了狠心,“我捐一百石?”

“我的意思量力而行,你彆將口糧也給捐了,現在市麵上糧食緊缺,這一次捐糧一定有人大肆的買糧,到時候你想買糧都難。”

邱延歎氣,“早知道就不賣那麼多的糧食了。”

“你也是為孫女置辦嫁妝,嫁妝的銀子不能省下。”

邱延,“哎,我再想想捐多少。”

捐糧的消息傳得很快,溫家的動作更快,中午的時候,戶部就收到了一千石的糧食和稻糠等。

周家,竹蘭接到消息就讓管家親自去莊子告訴老大,糧食存在莊子內,要從莊子運糧食進京。

李氏道:“娘,二弟捐多少糧食?”

“我讓人去柳家問問柳大人捐多少,昌義照著柳家捐差不多的就行。”

蘇萱道:“三哥呢?”

竹蘭不操心昌廉,“捐糧的消息會傳遍各州,三房的糧食已經運到蘄州,三房不用操心。”

說著話,雪晗回了娘家,雪晗道:“娘,家裡準備捐多少?”

竹蘭得了謹言傳回來的消息,“你爹捐五百石,你大哥一百石,你二哥要看柳家,你四哥一百石。”

雪晗一算不算上三哥,自家至少七百石,很大的手筆了,“怎麼分開捐?”

竹蘭搖頭,“不一起捐,這樣能捐的多一些,你不準備糧食怎麼回來了?”

“我怕家裡的糧食不夠,所以回來問問需不需要糧食,您也知道秦王府田地很多。”

竹蘭失笑,秦王的確豪,“你可詢問過齊王妃捐多少?”

雪晗道:“宮內傳出消息,幾個王府就通過信,秦王府是皇上的嫡親弟弟,又是最富有的王爺,捐少了麵上不好看,我們秦王府捐兩千石。”

今年她想賣一些糧食來著,因為娘家沒賣糧,她也將糧食都存了下來,現在秦王府有糧!

“齊王府呢?”

雪晗道:“其他幾個王府都是一千五百石。”

竹蘭算著糧食,感慨道:“這一次溫家的確乾了件好事。”

彆管算計什麼,溫家捐的多,造成想蒙混過去的不敢少捐,這一批糧食大大的緩解了糧食的壓力。

同時竹蘭也感到悲哀,窮苦的百姓幾斤的糧食都拿不出來,而世家占據了良田,捐的糧食是許多百姓一輩子都種不出來的。

時代的悲哀,階級地位的嚴重差距,資源掌握在權貴手中,權貴的餐桌上魚肉依舊不少,百姓卻數著糧食過日子。

雪晗見娘神情悲傷,“娘,您不高興嗎?”

“我高興,隻是感慨如果你爹沒科舉,我們家也會為糧食發愁。”

如果他們依舊在周家村,麵對氣候變化,他們什麼都做不了,隻能保護著自己的小家。

現在身份的變化,書仁影響皇上,有了魚餅的出現,還說了其他的想法,儘最大的力量去挽救百姓的生命。

章州,昌義再次啟程,多了王姓的一家人和一個大夫,昌義不會為了生病的孩子耽誤行程,他要早些到閨女家,而不是被雪堵在鎮上。

請了個大夫跟隨,已經是他最大的善意。

趙氏因為想到自己逃難的情景,對王家很關注,送了小廝和丫頭的舊衣服給王家,回著的道:“當年我就沒遇到心善的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