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什麼果斷不果斷,而是我相信文軒。”
相對於自己的感覺,馮永還是比較相信李遺的政治眼光,畢竟他算得上是正宗的蜀中世家子。
反正就算是獻上去,也不影響馮土鱉拿紙來擦屁屁。
“不過既然是大功勞,那張家種桑麻,就更名正言順。”
馮永又想了一下,“畢竟以後還要用到張家的桑麻,所以這份功勞,隻怕也得分給張家一份。”
李遺臉色有些古怪,湊過來低聲道,“兄長對張家何其厚也!三娘跟隨兄長已久,又數次為兄長奔波,再說了,張關二府,本就一體。既然張家有份,何不把關家也拉上?”
馮永一怔,雖然李遺的話說得很隱蔽,但他還是聽出來了。
意思不外乎是問,自己厚待張家,難不成當真是想娶張家娘子?
不然為何關姬跟了自己這麼久,還辛苦來回奔波,卻沒想到關家?
想起佳人為了自己,竟然連黃月英都瞞了過去,女生外向至此,情深何其重?
“文軒說得對。”
馮永感激地看了一眼李遺,“三娘為了此事,不惜來回奔波,又豈是無功?是得好好想想當如何處理此事。”
“三娘去錦城說服張家種桑麻,是首倡之舉,張家答應下來,正是響應之舉,再由我等獻上,如何?”
李遺建議道。
“善!”
馮永大喜。
“既如此,到時派人去南鄭說一聲,告知黃姬,她去錦城之前到南鄉一趟。此事事關重大,讓她親自送信,這樣也好一些。”
“小弟曉得。”
此時準備收割秋糧之時,黃舞蝶作為南鄉的供糧大戶,一到耕種和收割之時,自然要看緊了自家的地。
所以這些日子她一直在南鄭,隻傳過話來說,到時讓馮永讓人去運糧,她要回錦城。
黃富婆一到冬天就去錦城過冬,馮永也是明白的,隻是今年要去得早了一些,估計十有八九是因為趙廣。
這對阿姊阿弟的感情,好像有些進展。
隻是讓馮永擔心,就是黃舞蝶究竟是不是石女的問題,要傳言當真是真的,那趙廣想娶黃舞蝶,隻怕趙雲未必同意。
大漢建興二年九月,於東吳則是黃武三年。
大漢丞相重張溫之才,名是遣鄧芝再次訪吳,實則是護送張溫回吳。
到吳後,鄧芝不嗇自己的讚美之言,在東吳君臣麵前極力讚美張溫之才,說大漢天子和大漢丞相皆很看重張溫,還說張溫在大漢時,折服了許多蜀中才俊。
漢吳兩國使者互訪,極大地緩解了兩國的緊張對峙,使受到兩邊壓力的東吳不禁鬆了一口氣。
張溫入蜀,本就是一件大事,如今不但成功地使兩國重歸友好,甚至還得到了蜀漢的尊重,讓東吳的人覺得臉上大是有光。
張溫由此名聲大振。
張溫自入蜀到歸吳,皆是受到大漢上賓待遇,如今大漢不但派鄧芝送自己回來,甚至還這般讚揚自己,心裡感動。
於是他上表吳王孫權,極力美言大漢的美政,說蜀中人心安定,政治清明。
這個本來就是禮尚往來,商業互吹的事,算不得什麼大事。
但就在這個時候,東吳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暨豔事起。
暨豔與張溫是老鄉,皆是吳郡望族中人,被張溫引薦為選曹郎,官至尚書,算得上是人事部門一把手。
其人個性耿直,剛正不阿,好清議,喜歡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依據,臧否人物。
因見當時自己的公署裡的曹郎皆是不稱職之人,於是想要改革當時選用人才不分賢愚、徇私舞弊、清濁混淆的種種惡習。
他先是對此大加鞭撻,又上書大力彈劾,要重新挑選了官員。
最後又把那些居位貪鄙,誌節汙卑者全部貶為軍中小吏,發現原來公署中稱職者十不存一。
這本是一件好事。
但是被他貶低的這些人,一半是江東豪門的子弟,一半則是跟隨孫家打天下的功勳老臣的後代。
此二者,都是來混資曆準備往上爬的。他這麼做,幾乎把整個東吳權貴豪門都得罪了。
於是所有人都對他極是憤怨,誣毀讒言四起蔓延,競相控告暨豔和選曹郎徐彪,說他們專用私情,不按公理辦事。
孫權為了平息眾人的怒火,直接翻了老帳,說暨豔的父兄,從一開始就與孫家做對(孫策平江東時,江東豪門不願配合,於是孫策殺了不少江東豪門,直到後來二者聯姻,關係這才緩和了下來),逼得暨豔和徐彪自殺。
偏偏這個時候,暨豔的引薦者張溫又不知死活地極力讚美大漢的政治清明……
孫權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夷陵之戰又打敗了劉備。
此二者,皆是天下英雄,沒想到都敗在了自己手下,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放眼望天下,已經有了一種天下無敵手的自滿之意。
北邊的曹丕隻是坐擁了曹操打下的江山,占了便宜。
西邊的阿鬥,也就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如果不是有一個諸葛亮輔佐,如何能坐穩帝位?
所以孫權很想大聲地問一聲:“還有誰?”
偏偏這個時候有人給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
暨豔說自己選用人才不分賢愚,以致於讓那些貪鄙和誌節汙卑者竊居高位,然後那個張溫又說蜀漢政治清明——這是在打自己臉吧?
孫權本就是心高氣傲之輩,如今又正心滿自得之時,如何能忍得下這口氣?
逼暨豔自殺後,又暗恨張溫過於讚美蜀漢,再加上他的名氣越發大了,覺得他的話傳了出去,定會迷惑天下百姓。
同時張溫和暨豔同是吳郡望族,兩人又交好,暨豔被逼自殺,孫權覺得張溫心裡未必就沒有怨恨之意——不行,老子要先下手為強。
於是孫權下令把張溫關了起來。
外患一去,孫家和江東豪門那條裂縫又開始若隱若現。
孫權的愛將駱統上表求情,願以自己官身做保。
孫權聽不進去,最後念在張溫恢複漢吳同盟大功,沒有殺他,隻是把他黜罷。
和張溫一起被廢黜的還有他的兩個弟弟張祗和張白。
吳郡張家一下子就消沉了下去。
“小心些,走直了!”
吳郡張家的地頭上,張溫站在地頭,對著地裡的莊戶大聲說道。
朝廷的政治風波不能當飯吃,能當飯吃的,還是地頭的糧食。
此事過後,張溫回到了老家閒居。
收完糧食後,張溫便一反常態地讓莊戶翻地,用的便是他從蜀地帶回來的曲轅犁。
至於八牛犁,諸葛亮沒給。
理由很簡單,江東多是水田,多山多水,八牛犁沒用武之地。
人家不給,張溫也沒法子,但好歹得了曲轅犁,也算是一件幸事。
他上表吳王,說大漢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男女棲布於野,並非虛言。
其中那地中產出,更是倍於吳地,這曲轅犁八牛犁功不可沒。
所以他想著也把這曲轅犁在吳地推廣開來,奈何還沒等開始,自己就差點喪了命。
此事也讓他心灰意冷,這曲轅犁隻怕也沒法子讓吳地人所知了,所以他就拿到自己的田莊上試用。
“主君,漢使鄧伯苗來訪。”
下人來報。
“哦,快請。”
張溫一聽,連忙說道。
“惠恕,是我害了你,萬不該這般頌美於你,徒惹他人所嫉。”
鄧芝人還沒到,遠遠就深深地鞠了一禮,誠懇道,滿臉的歉意。
“溫自失德,故這才導致吳王下罪,與伯苗兄何乾?”
張溫歎道。
想起吳王給自己定罪便罷了,竟然還要罵自己的父兄,心頭更是憤恨。
孫家初到江東時,做了什麼事,難道吳王心裡當真沒底嗎?竟然還這般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隻是鄧伯苗是大漢來使,身份敏感,一舉一動,恐怕皆逃不過吳王耳目,所以他臉上也不敢露出異樣的神色。
“伯苗為何而來?”
“為看舊友而來。”
張溫聽了,心下感動,嘴裡卻說道,“伯苗身為大漢使者,溫如今卻是一介罪人,如何得當得起舊友一說?惹得吳王不快,誤了兩國大事,那如何是好?”
鄧芝笑道,“在吳王麵前,芝乃使者,在惠恕麵前,芝乃舊友,二者並不相乾。再說了,前些日子,芝麵見吳王,已把大漢善意,陳於吳王,吳王已知芝之來意。”
“此次來見惠恕,吳王也是知道的,惠恕不必擔心。”
鄧伯苗口才了得,為人卻是誠實,便是在吳王麵前,也是有一說一,從不忌諱,深得吳王所喜,張溫自然也是知道的。
既然他說了是得了吳王的允許,那十有八九是因為他的懇求,這才能來看自己。
想到這裡,張溫又不禁長歎了一口氣,鄧伯苗這等耿直之人在大漢深得重用,但同是耿直之輩暨豔,在吳國卻是被逼自殺。
吳王驕然之心,已經現苗頭矣。
兩人讓摒退下人,走在地頭上。鄧芝指了指地裡,說道,“惠恕一心為國,辛辛苦苦從大漢帶回這曲轅犁,如今卻隻能在自家地裡試用,當真是可惜。”
張溫雖然落得如此境地,卻是不想讓大漢來使看了笑話去,“這曲轅犁,既是好東西,那就算是吳王一時不察,但總會流傳開去,有什麼好可惜的?”
鄧芝聽了,隻是一笑,也不反駁。
推廣這曲轅犁,若是沒有官府的支持,僅僅靠百姓私底下所為,十年都未必能走得出這吳郡,更不用說推廣到整個東吳之地。
就拿大漢來說,為了推廣那八牛犁,皇帝陛下都出了錦城,親自站在地頭上看著,讓諸冶監的人下地給眾人看。
最後丞相在複墾都江堰周邊的荒地時,又是親自組織民力用八牛犁,一具八牛犁一日所耕,新得田畝就有數百畝,震驚了多少人?
這才有了後麵的蜀地大戶熱購八牛犁。
若非親眼所見,誰又會相信隻是換了個犁,不但就能多耕田地,還能多打糧食?
糧食可是命根子,沒有十足的把握,誰會去輕易改變耕作方式?
萬一歉收,那就是餓死人的大事。
所以要想大力推廣開來,就必須有官府的支持。甚至單單官府的支持,也未必能推廣開去,在這之前,還要讓人看到這其中的好處。
在這八牛犁和曲轅犁出來時,朝廷還有人擔心會被北邊的人得了去,可是如今看看,北邊有什麼動靜?
就是連與大漢親密的東吳都沒反應,甚至有些人還把這個事當成了一個笑話,說大漢為了收攏民心,竟連這種事情也能編造出來。
笑話就笑話吧,鄧芝倒是希望他們永遠把這個當作是笑話。
想到這裡,鄧芝搖搖頭,沒有在這個事情上和張溫過多的討論,隻是說道,“惠恕,我不久就要回大漢了,此次來,除了跟你道個彆,還有一物想送與你。”
“何物?”
鄧芝向遠遠跟在身後的下人招了招手,隻見一個下人捧著東西快步過來。
鄧芝從下人手裡接過東西,又擺擺手讓下人下去。
然後這才抖開,原來是一件厚厚的衣物。
“這是你我回吳地後,丞相聽說了你的事,又派人跟著送過來的,此物叫毛衣,冬日裡穿上,極是暖身。”
說著,壓低了聲音說道,“丞相聽了你的事,深以為憾,故這才叫漢中的人精心做了這件衣物,聽說可是用那最細最絨的毛所製,極為難得。”
“吳地冬日濕冷,丞相說了,這件衣物正好給你暖身子。”
張溫聽了,眼眶一熱。
“但請伯苗帶話回丞相,說溫謝過丞相贈衣之恩。”
“芝定會帶到,不過在此之前,丞相還有一話讓我轉與你。”
“卻不知是何話?”
張溫一聽,心裡不禁有些憂慮,他雖被黜罷,就算心裡對吳王有怨恨,但仍是吳臣,萬不會失節。
“丞相說了,惠恕清濁太明,善惡太分,這才招此禍。吳王終究是明主,總有一日會明白此乃惠恕之美德。”
張溫一聽,隻覺得喉嚨堵住了什麼東西,一時間竟是說不出話來。
丞相深知己矣!
自己把大漢看到的一切,回來如實稟告吳王,極力讚美蜀政之美,不正是因為清濁善惡分明,想讓吳王也能把吳地治理得更好一些麼?
張溫摸了摸手裡的衣物,入手隻覺得柔軟暖和無比,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態,當下便轉移話題道,“這衣物也不知是用物所製,竟是讓人看不出來。”
鄧芝微微一笑,說道,“說來惠恕隻怕不信,此乃羊毛所製。不過選的卻是那最絨最細的毛,百頭羊亦未必能攢得出來。”
“怎麼可能?”張溫驚呼,舉起衣服來看了看,“那羊毛如何能做得此物?何人有此巧思?”
“此人惠恕也是聽說過的,姓馮,名永,字明文。”
“可是寫出那《蜀道難》那等雄文的馮郎君?”
“正是。”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張溫念了《長乾行》的最後兩句,臉上露出極是遺憾的神情,“恨不能與此等出色少年郎相見。伯苗,此次我隻怕不能遠道送你到長風沙了。”
長風沙,正是在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