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6章 用人靠前不用人朝後(1 / 1)

第2126章用人靠前不用人朝後

以另一個時空二戰的過程來看,美國和俄羅斯都會加入盟國。

身處其中才知道局勢的凶險,現在羅克都不確定美國和俄羅斯的立場,所以羅克才不敢輕易下注。

美國的立場先不說。

俄羅斯剛剛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然後就兩家聯手瓜分波蘭。

據說在布格河會師的時候,兩國官兵相互致意,友好親密,關心好的跟一家人一樣。

這也可以理解,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和俄羅斯有過一段蜜月期,兩國抱團取暖,德軍的很多軍官,都在俄羅斯接受過訓練。

俄羅斯通過和德國的合作,得到了德國人的先進技術,提升了國內的工業能力,將沙皇時期遺留的軍隊改造成現代化軍隊,德國人功不可沒。

德國則是通過和俄羅斯的合作,培養了大量軍官和技術軍人,並且驗證了古德裡安的機械化戰術,客觀上促進了“閃電戰”的完善。

關係好到這種程度,隻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其實也不奇怪,畢竟小胡子和大胡子都不是屈居人下的主,兩個刺蝟就算再相互依偎取暖,也要防備著被對方刺傷。

美國人的立場更模糊。

美國的資本家唯利是圖,利益是美國唯一的立場,如果德國擊敗英法聯軍,那麼美國加入軸心國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增加。

波蘭戰役結束後,大西洋艦隊主力從哈利法克斯返回鯨灣,主要就是防備美國人突然翻臉。

哈利法克斯距離美國太近了,如果美國突然宣戰,大西洋艦隊根本沒有反應時間。

所以返回鯨灣是最佳選擇,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嗬嗬,我們擔心美國人加入軸心國,美國人還擔心我們加入軸心國呢——”羅克人間清醒,美國人的顧慮不比南部非洲少,胡佛每隔一天都會給羅克打一個電話,希望確定羅克的立場。

羅克的立場就是南部非洲的立場。

彆看南部非洲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羅克要是決定加入軸心國,沒幾個南部非洲人會反對。

如果現在英國國王還是喬治五世,那麼南部非洲的英裔,還會對英國有一些感情。

愛德華八世的鬨劇,經過南部非洲媒體的反複報道已經人儘皆知,連英國國王都因為一個女人放棄了大英帝國,南部非洲英裔連英國人都算不上,對英國還能有多少感情?

對於南部非洲的英裔來說,南部非洲才是值得他們效忠的國家。

不過加入軸心國——

小斯的表情很精彩,又有點躍躍欲試。

不是小斯喜歡束棒,實在是英國和法國表現太辣雞,小斯不屑於和英法為伍,如果加入軸心國,對南部非洲來說貌似利益更大。

裡賓特洛甫的承諾,有劃定勢力範圍的意思。

承認南部非洲在非洲的利益,也就意味著戰後,南部非洲可以接手英國和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很多人可能對這個承諾沒概念。

這麼說吧,非洲現在加上利比裡亞,3020萬平方公裡分屬五個國家,除了南部非洲和利比裡亞,剩下的分彆是法國殖民地、英國殖民地、以及意大利殖民地。

如果戰後南部非洲接手英國和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那麼事情就大條了,到時候南部非洲的領土麵積肯定會超過俄羅斯。

俄羅斯雖然國土廣袤,絕大部分都是無人區,能產生的經濟利益並不多。

非洲可是地處熱帶,連撒哈拉沙漠都是風水寶地,地底下有無數石油,也就意大利人不知道,否則的話,德國和意大利就不會有石油危機。

想想如果隆美爾和古德裡安的裝甲部隊不缺油,北非戰役能打到什麼程度?

估計那時隆美爾的綽號就不叫沙漠之狐了,應該叫沙漠之鷹。

那還不得上天啊。

“不可能的,即便我們加入軸心國,那麼未來我們和德國人之間仍必有一戰。”亨利比小斯更清醒,小胡子可比溫斯頓難相處。

溫斯頓最近和南部非洲也聯係頻繁。

德國和俄羅斯瓜分波蘭,標誌著內維爾的綏靖政策徹底失敗。

現在德國將進攻波蘭的主力部隊抽回到西線,英法聯軍壓力空前。

內維爾的壓力更大。

對於內維爾的綏靖政策,英國國內本來就有很多人不滿,尤其是軍方,對於內維爾的不滿已經達到極限。

現在英國國內已經有人提出,必須有人為英法聯軍目前的困境負責。

很明顯,最應該為此負責的就是內維爾。

作為一直以來的主戰派,溫斯頓突然發現他的機會來了。

羅克也對內維爾的綏靖政策非常不滿,所以裝甲第二軍還沒有出發前往英國本土。

即便裝甲第二軍抵達英國本土,隻要南部非洲沒有向德國宣戰,那麼南部非洲就依然是中立狀態。

“法瓦爾特要全力保障鋼鐵需求,南非公司和羅德西亞公司要全力保障物資供應,倫敦和巴黎沒錢可以先欠著,以國庫黃金為抵押。”羅克也是心狠手辣,趁你病要你命。

英國和法國,跟即將覆滅的大明王朝一樣,國家沒錢,錢都在資本家手裡。

國庫黃金儲備是不能動的,一旦黃金外流,英鎊和法郎會瞬間貶值,看看魏瑪政府時期的德國馬克,就知道貨幣貶值的速度有多快。

抵押並不是外流,雖然送到南部非洲保存,名義上依然屬於英國政府和法國政府,南部非洲工業品也是要成本的,不可能無條件援助。

當然轉運國庫黃金對於英法來說都是個艱難的決定。

英國還好,跟德國隔著英吉利海峽呢。

法國就迫在眉睫,一旦德軍突破馬其諾防線,德國人搬法國人的黃金可不會手軟。

當然法國人也不擔心,畢竟上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堅持了整整四年,誰又會相信,這一次世界大戰法國隻能堅持六個星期呢。

不僅僅法國人對自己有信心,比利時和盧森堡、波蘭、捷克等等國家都對法國有信心,所以他們都把自己的黃金儲備早早送到法國保存,一共288噸。

這部分黃金還有故事,咱們以後再說。

德國和俄羅斯瓜分波蘭,波蘭政府並沒有投降,而是逃往英國組建流亡政府,繼續領導波蘭人抵抗入侵者。

流亡政府總理瓦迪斯瓦夫·西科爾斯基曾經是波蘭英雄,在波蘇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戰後西科爾斯基長期擔任波蘭總理兼外長。

1926約瑟夫·畢蘇斯基於發動五月政變,西科爾斯基保持中立,後來離開波蘭旅居法國,曾在法國聖西爾軍校任職,期間寫了一本關於未來機動戰的書,預測了下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提出了與德國“閃電戰”類似的進攻方式。

西科爾斯基也因此和法國的戴高樂、俄羅斯的圖哈切夫斯基一起成為“閃電戰”理論的創始人。

波蘭戰役爆發後,西科爾斯基返回波蘭,波軍總司令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元帥拒絕讓西科爾斯基指揮軍隊,西科爾斯基再次經由羅馬尼亞途徑巴黎逃往倫敦,並在倫敦組建流亡政府。

這裡就能看出,西科爾斯基還是很聰明的,他沒有選擇在巴黎組建流亡政府,而是在倫敦組建,這充分證明西科爾斯基眼光的長遠性,如果是在巴黎組建流亡政府,那麼過不了多長時間,西科爾斯基還得跟戴高樂一起流亡英國。

在倫敦,西科爾斯基的日子也不好過。

上麵說過,波蘭政府在戰爭爆發前,已經將波蘭政府的黃金儲備運往巴黎儲存。

流亡政府成立後,西科爾斯基試圖討要這筆黃金,卻被巴黎拒絕,因為巴黎不承認西科爾斯基流亡政府的合法性。

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西科爾斯基依然堅持重組部隊。

波蘭政府雖然已經投降,波蘭人民沒有投降。

流亡政府成立後,波蘭海軍官兵坐船前往英國,堅持對德作戰。

不願意屈服的波蘭陸軍,則是經由羅馬尼亞、匈牙利,或者穿越波羅的海從波蘭逃出,先後有近萬人抵達英國,這些人被稱為“西科爾斯基旅客”,西科爾斯基以他們為班底,組建新波蘭部隊。

新波蘭部隊的處境艱難,他們缺少武器,士氣低沉,一些士兵甚至沒有接受過完整軍事訓練,僅憑一顆愛國心逃出波蘭參加軍隊。

英國政府和法國政府對待西科爾斯基的態度曖昧,在西科爾斯基剛剛抵達英國的時候,英國政府和法國政府的態度一樣,認為波蘭已經滅亡,西科爾斯基無法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對待西科爾斯基頗為冷淡,有人甚至勸說西科爾斯基不要惹怒德國人,避免德國在波蘭采取更殘酷的統治方式。

凡此種種,讓西科爾斯基接近絕望。

德軍從波蘭戰場抽調主力回到西線,西科爾斯基的處境有了很大改善。

這一方麵是因為英法聯軍壓力巨大,迫切需要增援。

另一方麵是因為西科爾斯基此時手下已經有了近萬人,這對英法聯軍來說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蚊子腿也是肉嘛,而且這塊肉看上去還會越來越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