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沒有出乎英國人的意料,時間拖到了1874年末,見奧地利沒有繼續戰爭的意思,可能是擔心後麵沒人管飯,又或者是急著回家過聖誕節,沙皇政府就果斷的選擇了妥協。
1874年12月18日,奧地利、俄國、奧斯曼三國在倫敦簽訂《近東條約》。
條約內容:
1、奧斯曼帝國承認戰爭失敗,為這場戰爭負責;
2、歸還耶路撒冷王國,轉讓阿拉伯半島主權給奧地利作為賠償;(備注:不包括兩河流域地區,但是含科威特地區)
3、割讓高加索地區給俄羅斯帝國,賠償俄國人戰爭經費200萬盧布;
4、開放黑海海峽為自由海峽,任何時期、任何情況下,三國均不得封鎖海峽;
5、奧地利海軍從即日起解除對奧斯曼帝國沿海封鎖;
6、條約簽訂之日起,雙方在一個月內交換俘虜,三個月內撤出對方領土;
……
條約傳到維也納宮,弗朗茨果斷的批準了。奧斯曼帝國本身就是一個窮鬼,割地就行了,索要戰爭賠款那是浪費時間。
俄國人努力爭取了這麼久,最後也就拿到了200萬盧布賠款,對個人來說這是一筆巨款,但是對國家來說就微不足道了。
這次戰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不是飛艇部隊閃亮登場,也不是聯軍勢如破竹,反而是阿拉伯半島的天價轉讓費。
條約上雖然沒寫具體折價金額,但是奧地利提出的30億神盾賠償金,還是被報紙報道了出去。
這個標題新聞,最受吃瓜群眾們喜歡。從30億天價賠償到阿拉伯半島主權,這中間的價值差距何止是十倍。
茶餘飯後談談就行了,正常人都不會認為阿拉伯半島就值那麼多錢,更沒有人認為奧地利就能夠索賠那麼多錢。
漫天要價,落地還錢。本來就是談判中的正常手段,最後的結果和最初的要求差距大也正常。
弗朗茨不由慶幸沒有要求在條約上寫上抵償賠款數額,要不然這個話題,能夠爭執到下下個世紀。
作為近東戰爭的勝利者,奧地利最大的收益不是領土擴張,也不是經濟利益,而是宗教影響力加強了。
收複耶路撒冷的功績,足以令弗朗茨在宗教史上留名,連帶著他的頭銜又變長了,比如說:“聖地收複者”、“聖徒”、“基督世界保衛者”……
羅馬教廷這次非常大方,榮譽頭銜不要錢的批發,不光是皇帝有,參加耶路撒冷收複戰爭的官兵都沒有落下,集體授予了“聖地收複者”的榮譽稱號。
如果不是顧及維也納政府的反應,估計羅馬教廷還會批發聖騎士。庇護九世已經帶著一幫大主教親臨耶路撒冷,等著弗朗茨過去加冕,為了複興教廷他們也是拚了。
都是被逼出來的,最近這些年,羅馬教廷被法國人打壓的很慘,連梵蒂岡教廷總部都要受製於人。
不要說特權了,現在教皇都必須遵守法國人的宗教管理法。拿破侖三世殺雞儆猴的時候,還把觸犯法律的紅衣主教送進了監獄,完全不給教廷留麵子。
現在跑去耶路撒冷建立教區,那也是迫不得已。起碼弗朗茨給他們開出更加優厚的條件,在教廷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內可以做主。
中東地區情況複雜,沒有一個在前麵頂雷的可不行。耶路撒冷教區重開,未來背黑鍋的就有了。
維也納宮,費利克斯首相彙報道:“這次耶路撒冷戰役,主要是圍困為主,城區內沒有爆發大戰,建築物破壞並不大。
王宮已經開始維修,最多兩個月就能夠修建完成,不會影響明年4月份加冕。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當地宗教衝突比較多,儘管我們已經遣返奧斯曼人回國,還是有漏網之魚在搞破壞。
政府準備實施治安嚴打活動,在當地實施身份實名登記,嚴查非法滯留在當地的破壞份子。
……”
收複耶路撒冷,不等於事情就完了,弗朗茨這個國王還差最後臨門一腳。在法理上,要到耶路撒冷加冕過後,才算是耶路撒冷王國真正的合法君主。
弗朗茨問道:“教廷的人表現怎麼樣,有沒有扶持的對象?”
想了想後,費利克斯首相:“表現的中規中矩,看樣子是被拿破侖三世折騰怕了,基本上在我們事先約定的範圍內活動。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幾位紅衣主教表現的都差不多,扶持誰上位都一樣。接下來是耶路撒冷修複工作,才是考驗他們能力的時候。”
耶路撒冷修複工作,可不僅僅隻是修複受損的建築物,還要重建被奧斯曼帝國破壞的古建築。
這方麵教廷最有發言權,他們有完善的資料記錄。修複聖地不是一家一國的事情,弗朗茨不準備當這個冤大頭。
歐洲最適合乾這個的就是羅馬教廷,所以募集資金、城市改建的任務也落到了教廷頭上。
聖地重建過後,耶路撒冷教區也需要一位有份量的宗教領袖,負責當地信仰教化工作,沒有能力是不行的。
弗朗茨點了點頭:“耶路撒冷的重建工作,完全放權給教廷。如果他們乾的不錯,連管理工作也可以一起交給他們。
我們負責收稅和治安就行了,奧地利不缺一座小城市。政府的工作重心還是在土地休耕上,中東地區土地沙化嚴重,要是再不治理,要不了多久就徹底淪為了一片沙漠。
如果在奧斯曼帝國手中聖地變成沙漠無所謂,要是在我們手中聖地變成沙漠,那我們就是罪人了。
政府要儘快組織人手將當地的耕地變成山林、草原,並且在已經沙化的土地種植防風固沙的植物,資金主要從信徒手中募捐,或者是直接鼓動朝聖的信徒親自動手。”
弗朗茨對耶路撒冷興趣不大,這座古老的城市即便是發展起來,也不過是一座旅遊城市,但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就由不得他不在乎了。
保護聖地隻是名義上的,實際上還是為未來開采石油資源奠定基礎。現在中東的自然環境,沒有後世那麼糟糕,隻要稍加保護就不會出現水比油貴的特殊情況。
反正又不需要付出多少代價,當地人口被遷移離開後,土地全麵休耕,沙化問題就解決了大半。
再號召朝聖的信徒,參與植樹造林這種有意義活動,每年增加百八十平方公裡的綠洲,還是可以做到的。
眾人自然不知道弗朗茨在打什麼注意,不過這並不影響大家執行。耶路撒冷既然到了奧地利手中,即便是為了麵子,維也納政府也不能讓當地變成了沙漠。
殖民大臣斯蒂芬提議道:“陛下,阿拉伯半島也存在著嚴重土地沙化問題,殖民部建議遷移當地民眾,同樣進行土地休耕。”
弗朗茨滿意的點了點頭,這學習能力就是快。阿拉伯半島土地沙漠化更加嚴重,治理難度也更大,不過這不是重點,關鍵是半島上的遊牧部落不好統治。
現在奧地利想要控製阿拉伯半島,主要是看中了半島的戰略位置,並不指望從半島上掠奪財富。
半島上的遊牧部落窮得叮當響,主要經濟支柱是養駱駝,就算是派人去收稅,也不一定能夠養活稅務官。
要是放任不管,隻要有人暗中支持,這些部落又會威脅奧地利對當地的統治。這種背景下,遷移當地部落離開,無疑是降低統治成本的最佳方式。
弗朗茨回答道:“阿拉伯半島早就過度開發,為了保護自然環境,確實需要進行數十年的休耕。
不過阿拉伯半島可不小,半島上還有不少小國,想要做到這一點可不容易,殖民部做好計劃了麼?”
阿拉伯半島麵積可不小,即便是地廣人稀,至少也有兩三百多萬人口。不是耶路撒冷地區能夠比的,要遷移當地民眾離開也不是那麼簡單。
(備注:不計算幼發拉底、底格裡斯河流域人口密集區,這部分沒有包含在條約內)
殖民大臣斯蒂芬解釋道:“陛下,阿拉伯半島乾旱缺水,人口分布都是沿水源地聚集的,我們隻要控製了水源地就夠了。
殖民部計劃,留下一部分青壯勞動力送往非洲大陸挖礦和修鐵路,剩下的全部遣送回奧斯曼帝國。”
缺水是阿拉伯半島最大的短板,一旦水源地喪失了,遊牧部落也遊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