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眼中的難題,在這個年代的人看來都不是問題。
從建設成本上分析,這四套標準之間的最大差距不過1.2%,也就是說鐵路的建設成本不是影響決定的主要因素。
想想也對,這個年代的鐵路軌距普遍都比較大,俄國人的第一條鐵路軌距還是1829mm的,後來官僚們為了撈錢,才聽了美國工程師的建議改為了1524mm。
從六英尺縮小到五英尺,節省了多少成本?
在預算上節省了3%,當然以沙俄官僚們的作風,最後肯定是省不下多少錢的。
標準軌距是英國人向全世界推銷的,從1846年開始約翰牛就出台了法律,從這個時候開始1435mm體係,就成為了英國本土和殖民地的標準軌距。
不過,很快印度就成為了例外,標準軌距無法滿足他們的運輸要求,英國人是務實的不行就放大,所以印度的鐵路大部分都是1676mm標準,其它亂七八糟的軌距鐵路自然也不少。
經過了英國人近百年的努力,到了20世紀中期1435mm體係才成為國際標準軌距,最初的牛牛的目的是為了推廣英國技術體係。
有沒有限製大陸國家貨運能力的目的,這個就不得而知,反正弗朗茨不信約翰牛會這麼好心。
以19世紀中期的技術,寬軌鐵路貨運量是超過窄軌鐵路的,並且安全性和速度都要高的多,這和21世紀完全不一樣。
後世靠科技解決了列車的穩定性問題,窄軌鐵路的貨運能力、速度都被提升了上去,這個時代是做不到的。
鐵路維護成本,實際上都差不多。鐵路建成後構造完全一樣,差距隻是枕木長短,窄軌鐵路維護簡單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占地麵積的問題,那就完全是在扯淡了,誰家的鐵路兩邊不留隔離帶,難道還要利用火車下麵的土地麼?
……(不扯了,都快成科普了)
“陛下,既然要統一標準,那麼不如讓神聖羅馬同盟一起統一標準,把大家召集起來,製定一個共同的標準或許更好。”梅特涅提議道
“時間來得及麼,我們的鐵路已經開始施工了?”費利克斯首相關心的問道
“沒有問題,鐵路施工才剛剛開始,在一年之內做出決定,都不會影響施工。”鐵道部長施泰因回答道
這個年代的鐵路施工真的很慢,現在才開始拆遷,完了之後該挖的挖,該填的填,沒有一兩年的功夫都到不了路基施工。
“那就拉著大家一起搞,鐵道部負責選出一項最優方案,作為我們的意見,儘量說服大家一起推行。
如果爭執不休,就把這幾套標準拿出來,讓大家進行投票,反正這些方案都適合奧地利。”弗朗茨無所謂的說道
“那就1676mm吧,這個標準已經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了,安全性也有保障。”施泰因迅速給出了答案
至於鐵路國際標準,這個年代有這個東西麼?誰承認啊?
要知道英國人在修西部鐵路的時候,因為技術的關係發現他們的標準體係無法保證安全,都改用了寬軌,到了19世紀末期技術達標了,才推倒重建的。
一旦神聖羅馬同盟建立了新的標準,那麼未來國際鐵路軌距標準或許就變成了兩套。
彆的不說,南德意誌邦國鐵路標準統一了,普魯士跟進還是不跟進?
要是不跟進的話,在經濟上雙方就被切割開了;要是跟進的話,中歐、南歐就統一了標準體係,造成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
作為一名皇帝,很多事情都不得不考慮政治軍事。比如說現在,讓奧匈帝國和毛子統一鐵路標準,弗朗茨馬上就會慫。
原因不說都知道,任何國家和毛熊做鄰居,都必須要小心謹慎。那怕大家是盟友,該防備的還是要防備。
這個時期,歐洲各大列強實際上都有幾分外強中乾的樣子,奧地利也不例外,社會改革才剛剛開始,還沒有來得及轉化為國力。
英國人的國力同樣沒有達到巔峰,印度還沒有完全被他們吃下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還有土著勢力,南非隻在沿海地區建立了一些據點,東南亞殖民正在進行中,埃及還是法國人占主導,大殖民帝國還沒有完成拚圖。
法國人忙著內部鬥爭,俄國人內部矛盾隻是被壓下去了,隻待被外力引爆。
普魯士王國還要靠對外戰爭轉移社會矛盾,內部改革才剛剛起步,表麵上軍事實力不錯,可是國內經濟不給力。
西班牙繼續沒落中,社會改革還沒有啟動;遠在大洋一邊的美國,這個年代還隻是一個人口剛過兩千萬的農業國,主要經濟收入是出口棉花,南北矛盾已經出現了矛頭。
想到了這裡,弗朗茨猛然間浮現出了一個念頭,要不要找個機會去搞一下南非?
南非那麼大,英國人隻是在沿海建立了殖民統治,內陸地區還是無主之地,除了好望角外,彆的地區英國人根本就沒有重視。
現在英國人很忙,還顧不上非洲更多的地區,切入點那麼多,要是現在加入進去,沒準還可以分一塊肉。
實在不行就從納米比亞入手,再占領博茨瓦納,打個擦邊球;或者是從坦桑尼亞入手,占領讚比亞、津巴布韋,由內陸殺入南非的腹地。
理論上都挺不錯的,實際操作起來貌似不怎麼靠譜,這個年代的非洲大陸一點兒都不可愛,疾病、毒蟲猛獸一堆,要殖民這裡先準備承受超高的死亡率。
理論上也不算很高,隻要小心一點兒,把死亡率控製在百分之十以內,大概是沒有問題的。
這話說說還可以,真要是去實施了就會發現大家其實沒有那麼勇敢,活的好好的誰願意過去冒險呢?
有利益刺激除外,比如說南非的金礦被發現了,那麼大家一下子就變得勇敢了起來,疾病、毒蟲、猛獸都不算啥。
令人遺憾的是,等黃金被發現了,就輪不到奧地利了。除非是提前占領,然後和布爾人聯手,不然根本就搶不過英國人。
理智歸理智,這個念頭一出來,弗朗茨就再也揮之不去了。
反正距離南非發現黃金的時間還長,大不了支持一下國內的非洲殖民派,讓他們先過去建立據點。
等英布戰爭爆發的時候,奧地利大概已經雄起了,到時候無論是支持布爾人給約翰牛添亂,還是參合進去瓜分一份,都需要立足點。
動手的時機必須選好,最好是英國人自顧不暇的時候,突然發動造成既定事實。
這個年代的國際法則,無主之地,誰先占了就算是誰的,前提條件是要能夠保得住。
時間還早,不用急著動手。弗朗茨不是盲目行動的人,現在看來還是要推動蘇伊士運河建設了。
獨霸這條運河,奧地利沒有那個能耐,但是鼓動一下,變成國際共管運河還是有可能做到的。
曆史上開鑿蘇伊士運河的時候,英國政府可是全力反對的,他們認為這條運河會威脅到他們的海運霸主地位。
英國民眾認為這條運河無法通行大型船舶,運河公司的股票在英國幾乎是無人問津。
反倒是在法國賣的不錯,運河公司中途還出現了資金不足停工,差點兒變成爛尾工程,最後在羅斯才爾德家族的周旋下才順利完工的。
曆史上運河通航已經是1869年了,這麼長的時間,奧地利的海軍也差不多有點兒分量了。
彆的不敢保證,成為運河的股東還是可以做到的。
曆史上法國扛不住英國人的壓力,還有財政出現問題才被迫放棄的,要是變成法奧聯合主導蘇伊士運河,那麼結果就不一樣了。
具體怎麼操作,弗朗茨就頭疼了。列強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大家是既有合作,又在互相捅刀子。
今天在這裡聯手,明天換個地方大家又乾一仗。
想要減少矛盾,除非想俄奧密約那樣,大家各取所需,提前把勢力範圍約定清楚。
隻要想象就不可能,奧地利可以對俄羅斯做出讓步,那是大家的核心戰略不衝突。
弗朗茨還知道俄國人的戰略一啟動,就要遭到英法奧斯曼三國的圍毆,毛熊的國力無法支持這種長期的消耗戰,失敗是必然的。
除非英法主動入侵俄國,奧地利才會受盟約影響被拉入戰爭。隻不過打開地圖就知道,除非是俄國主導殺出來,不然英法想進攻俄國都難。
顯然這種事情不能來第二次,奧地利隻能選擇一個大國做盟友,左右搖擺的二五仔很容易被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