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6章 共興盛世,工業革命(1 / 1)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1271 字 2個月前

朱耀飛看到這裡,已經能猜到自己一手重建的大明王朝是怎麼走向崩潰的!

他沉默了一會兒,還是選擇了繼續瀏覽。但是下一個章節的題目,卻有點出乎他的預料。

下一個章節名居然是:共治盛世!

在近衛軍變得越來越危險,在後妃女權的規則漸漸被破壞的時候,輝煌的大明王朝並沒有馬上崩潰,而是迎來了一個讓後世的華夏人民都心馳神往的共治盛世。

共治是軟弱的朱仲桐的年號,同時也是這個輝煌盛世的政治基礎。

這個共治,首先當然是帝後共治,這是朱和幸時代開啟的最高權力運行模式。在朱仲桐和他的皇後鄭麗的時代,依舊得到了保持。

朱仲桐雖然優柔軟弱,但他並不是個昏君,同樣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太學畢業的高材生,即位的時候已經有28周歲了。之前也當過知縣、知府、巡撫和應天府尹,還當過一任吏部侍郎。對於大明帝國的政治非常熟悉,並不是個長在深宮沒見過世麵的小孩子。

而比較強勢的皇後鄭麗,雖然不是考試選拔出來的,但也非常優秀,受過良好的教育,同樣是金陵女大的畢業生。在成為皇後之前,她在朱怡鈾和朱怡鈾的陸皇後教導下,學會了治理國家,也學會了控製皇家財團的運營。而且她還極有商業天賦,敏銳的發現了工業革命的巨大風口,進行了大膽而又富有成效的投資,讓皇家財團的實力又上了個台階......

其次,共治年間的“共治”還是朱仲桐夫婦同皇太後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西伯利亞王朱仲楨母子的共治。

這是一個在朱慈烺看來非常奇怪的政治格局——強勢的女大帝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領導近衛軍東征西討,戰無不勝的西伯利亞王母子二人,居然沒有任何奪取皇權的企圖,反而在儘心儘力的輔佐軟弱優柔的朱仲桐。

原來伊麗莎白的俄國女皇並沒有當太久,在西曆的1746年,在她和朱伯濂所生的大兒子康斯坦丁,同來自德意誌小邦國安哈爾特-采爾勃斯特公國的索菲亞.奧古斯特(後改名葉卡捷琳娜)結婚後,就將皇位讓給了兒子康斯坦丁一世,自己返回大明去當皇太後了。

她的另一個兒子朱仲楨,則在父親去世後受封西伯利亞王,但是並沒有去西伯利亞就國,而是一直大明陸軍任職,替哥哥朱仲桐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而優柔軟弱的朱仲桐也沒有任何打擊繼母伊麗莎白和異母弟西伯利亞王朱仲楨......所以在大明王朝的核心,就出現了皇太後伊麗莎白、皇帝朱仲桐、皇後鄭麗、親王朱仲楨四人團結共治的局麵。所以大明王朝在共治年間,表現的相當穩定。

朱耀飛看到這裡,也苦笑了起來,自言自語地說:“看來我還是低估他們了!想想也是啊......伊麗莎白是個白人,朱仲楨這小子又是混血,而且近衛軍打了十幾年的爛仗,該拿的好處都拿到了,暫時也該滿意了。

而血統不對路的朱仲楨根本不可能當上皇帝,朱仲桐當然也不會無端猜忌他了......這小子雖然弱,但是並不蠢啊!”

大明王朝到底是一個講究血統的封建王朝!

而且在中央之外,還有一大堆的親藩,朝堂之上也有許多擔任重臣的宗室王爺,軍中也有許多朱家的親王、郡王。

所以血統不純的朱仲楨根本不可能去謀朝篡權......相比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篡權,還是當個忠心耿耿的大將軍更符合他的利益。

而朱仲桐雖然優柔軟弱,但是為人並不苛刻,對繼母和兄弟非常慷慨。也不乾涉伊麗莎白的私生活,還用皇家財團的錢資助了在俄國當沙皇的康斯坦丁,讓他能夠收買貴族和教會,因此讓伊麗莎白母子非常滿意。

另外,他對替伊麗莎白母子奪取俄國皇位的近衛軍也極為慷慨......雖然不少近衛軍官兵更喜歡朱仲楨,但是他們對自己的待遇非常滿意,對朱仲桐也比較愛戴。

所以看似危險的局麵,並沒有造成大明王朝從內部瓦解......當然了,造成國家崩壞的風險正在積聚,但是朱慈烺留下的帝國擁有相當紮實的基礎,而且還在上升通道當中。

不過僅僅是伊麗莎白、朱仲桐、鄭麗、朱仲楨四人的合作,也不可能創造出一個盛世。

真正為大明帝國帶來盛世的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不是在一夜之間爆發的,而是一個漸進的,慢慢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早在“興福之治”的時代,大明東南的工場手工業已經相當發達,從英國引進的蒸汽機也開始在采礦業當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由於蒸汽機在鐵礦、煤礦開采中的運用,以及焦炭煉鐵技術的逐漸成熟,使得同時擁有大型煤礦和中型鐵礦的徐州,開始成長為一個重工業中心!

什麼?徐州可以成為重工業中心?

朱耀飛看到《大明通史》上的記載,也有點吃驚。

雖然他也知道徐州是個煤城,但是在他的記憶中,如果不考慮進口鐵礦石的因素,中國的重工業中心應該在煤鐵資源集中的東北、華北一帶,怎麼可能在徐州?

他接著往下瀏覽,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代中,各國的鋼鐵產量不過是十幾萬噸到幾十萬噸。而一國鋼鐵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那已經是19世紀的事情了,距離工業革命開始都有幾十年了(在原本的曆史上是19世紀40年代,而在這個位麵則是19世紀初,提前了幾十年),而徐州的煤礦是千萬噸級的,鐵礦則是幾十萬到上百萬噸級的。應付18世紀的工業化那是綽綽有餘。即便發展到19世紀,徐州鐵礦的產量雖然不足,但是馬鞍山鐵礦的開發,還是能為徐州的冶金工業提供足夠的原材料——從馬鞍山到徐州的距離並不遙遠,而且還有長江水路、大運河和徐淮鐵路構成的運輸線加以支撐。

另外,在靠近應天府的鳳陽府境內,還發現了儲量巨大的煤礦。在武漢府境內,還有開采了千年的大冶鐵礦。

這些煤礦、鐵礦,被長江和新出現的鐵路連接在了一起,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大明東南的工商業中心提供質優價廉的鋼鐵製品。

有了質優價廉的鋼鐵和煤鐵,機器工業和鐵路才得以不斷發展,大明東南的工業化,才得以走上了快車道。

所以在長達30年的共治年間,以及後來的興道年(朱仲桐之子朱簡炎)間,大明帝國一直處於長期的繁榮興盛。因此共治、興道兩個時代又被合稱為“共興盛世”。這段盛世的持續的時間長達60多年,從18世紀中葉一直延續到了19世紀初。

在這60多年的盛世當中,大明帝國的一切隱患,一切矛盾,都被經濟的高速增長所掩蓋。上上下下的自信心,也飆升到了頂點。

而由朱伯濂和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開創的“混同夷夏”的理想,也因為這場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進步,也變得更加深入人心。

而且在技術上,也有了實現的可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