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皇宮中的趙昀輕鬆了很多,自從襄陽呈不斷運來韃子的頭顱,並且將頭顱築成京觀之後。
如同雪花一般彈劾天人和那位襄陽城城主的奏折就不再飛往皇宮。
無論自詡多麼高貴的文人大臣,當親眼在臨安城外看了一眼呢,足足十萬顆頭顱堆砌的京觀之後,都默然無語,不敢開口。
感覺到了深深的震怖,真武蕩魔大帝的名聲真正的開始在臨安城,乃至整個天下傳播。
這個名字足以止小兒夜啼,甚至很多人給他取了另一個名字,在世閻羅。
因為這樣恐怖的威懾,關於軍隊的改革悄無聲息的進行,原本沸反盈天的文人大臣們相繼失聲,每一次有人反對,大宋皇帝趙昀也不多說,直接把反對的人帶到京觀麵前。
最開始數千顆頭顱還不是多麼震撼,而隨著蒙古韃子的頭顱越堆越多,膽魄再雄壯的文人到那裡呆久了都覺得一股陰氣直衝腦門,這樣恐怖的震懾之下,反對之聲大大減少。
在邊關有功的將士官職一點點的提升,得到的田地和賦稅方麵的優待也沒有人抗議。
觸動了那些文人大臣的利益,那些文人大臣也不再向死了爹娘一樣哭天搶地,反而默默的允許了這樣的行為。
因為有文官死了。
派去襄陽城將軍的那位文官原本意氣風發,擊敗了重重的競爭對手之後,想要獲得輝煌的戰果,在身上鍍上一層金。
結果沒過幾日,那位文官的頭顱就被送回了臨安城,是那位降世天人親手砍下的,用石灰醃熟了,帶到大宋朝堂之上,在早朝的時候傳閱諸位文官。
當時早朝之上,朝廷袞袞諸公全都駭然變色。
大宋立國的鐵律被打破,那位派去監軍的可是正二品的文官,可是就這麼毫無聲息的死去,極大的震懾了朝廷,震懾了這群自認為天下第一的文人。
京城的茶樓酒肆之中無人不再談論,相比於文人們的慘淡,京城那些被貶低的不入流的人反而議論的熱火朝天。
來福酒樓這些天生意越發的紅火,讓酒店的掌櫃身體越發的圓潤。
他悠閒的站在櫃台,聽著個個客人們談論。
而今天下議論最多的,毫無疑問是那位降世天人,京城外的京觀每日都有人前去參觀。
最開始,從來沒有接觸過如此恐怖景象的大宋子民全都駭然變色。
但隨著曾經一些在邊關服役的兵士在那堆京觀麵前泣不成聲,放聲大笑而後又大哭之後,無數遊走於邊關的行商在那裡燒香拜佛,禮敬真武蕩魔大帝。
曾經在邊關呆過的大宋子民全都在那裡燒香,無數人哀嚎著哭泣著,對那位臨安城談之而色變的真武蕩魔大帝無比的敬仰和欽佩。
他們哭泣著念叨著曾經在邊關的經曆,曾經豬狗不如被蒙古大軍驅趕經曆。
從那時候開始,整個京城的風向就漸漸開始轉變,大宋子民讀的書,並不如那些袞袞諸公要多,也不可能隨時揮斥方遒,激揚文字。
但他們卻從心底裡佩服,那位把大宋骨氣一點點立起來的真武蕩魔大帝。
大宋立國以來似乎從來沒有打過勝仗,而現在,邊關傳來的從來都是捷報。
甚至有官職連升三級的,每一位在邊關奮勇殺敵的將士最勇猛的那些將士都被通傳天下,並不像往日那般默默無聞。
東門唱名者方為好兒郎,曾經這句話是讚揚那些參加科舉登榜高中的文人。
但如今,隨著邊關將士的功名轟傳天下,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話似乎又被質疑。
無數好男兒奔赴邊關,要去襄陽城參軍,收複曾經的失地,同時也想裂土封侯。
因為大宋皇宮中曾經傳出這麼一句話,誰能夠收複曾經大宋失去的土地,大宋就許出一個王侯之位。
這句話徹底讓被點燃的大宋癲狂起來,無數人奔赴邊關,朝堂之中的袞袞諸公想要反駁,卻又無力。
因為隨著那位降世天人帶回來的數萬頭顱,還有一封密令,哪一位文官有能力,自認為能夠收複曾經的失地,他就給那個文人要來封侯的機會。
而至今,滿朝諸公沒有一個人敢於去邊關和蒙古韃子大戰。
最多在回到家中的時候破口大罵,唉歎不已。
“掌櫃最近可是越來越富態了,是不是發了大財啊!”
經常來酒樓就食的老食客笑著打趣站在櫃台上的掌櫃,胖掌櫃也不氣惱,反而樂盈盈的道:“邊關戰事順利,蒙古韃子頭顱一車車的往臨安城拉,我聽著就高興啊。”
“嘿!山高皇帝遠的事情,這麼高興乾啥子?”
來客打趣道,但臉上也洋溢著笑容。
“那你可有所不知了,當年掌櫃可以曾經在邊關服役過,彆看現在這麼富態,當年可是敢拎著刀子和蒙古韃子正麵搏殺的,聽到邊關傳來的捷報,他不開心才怪了。”
店小二忙上忙下,不忘插嘴。
迎來掌櫃的一聲笑罵:“乾你的活去,再敢多嘴扣你二錢銀子。”
店小二笑笑不說話,眾多食客卻肅然起敬,道:“原來是曾經軍中的勇士。”
“那裡是什麼勇士,就是一個在邊關碌碌無為的庸才罷了!”
掌櫃笑著擺擺手,眼神有些悠長,似乎想起了當年邊關的歲月。
“也不知當年的那群老兄弟還好不好?最新傳來的消息有兩個老兄弟戰死了,不過朝廷而今厚待家屬,想來你們在地下也不會多猶心,可以放心投個好胎了。”
往常他可不會這麼光明正大的承認他在邊關服役過,那隻會成為笑柄。
甚至可能大大影響他酒樓的生意,畢竟在這個文人至上的時代,和被他們鄙視的大頭兵搭上關係,可不是什麼好事。
“話說那位降世天人的本事還真是厲害,聽說真武蕩魔大帝在天庭也是頂尖的大人物,在邊關直接喊來地獄的黑白無常,無聲無息就勾去了數萬蒙古韃子的性命,讓蒙古韃子聞風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