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要開海禁, 戶部和工部已經想好怎麼設關收稅,不過這不代表朝中所有人都盼著開海禁。

禁止海上交易的時候有人同意有人反對,開海禁的時候同樣有人同意有人反對。

讚同大力發展海上交易的說的是朝廷處處都要花錢, 海上貿易發展起來,朝廷光收關稅就能收的盆滿缽滿,有錢不賺是傻蛋,他們都窮的揭不開鍋了,憑什麼不能敞開了賺錢?

不讚同開海禁的抓著海上的倭寇不鬆口, 海上風險那麼大,水軍打倭寇需要軍費, 沒準兒賺的那些錢還不夠供水軍訓練,開什麼海禁, 分明是得不償失。

海禁又不是本朝才有的政策,如果沒有必要, 前朝為什麼也禁止海上交易?

前朝那麼多水軍都沒法讓倭寇長教訓, 好不容易這些年消停了點兒,海上禁令一撤, 倭寇十成十的要卷土重來, 沿海的百姓還要不要生活了?

海上有倭寇,有狂風暴雨,有西洋商人擠壓他們大清商人的生存環境, 總之就是一句話, 禁令不能撤。

由此,一場曠日持久的辯論賽在朝堂上拉開序幕。

正方:支持解開海禁。

反方:反對解開海禁。

反方辯手充分表達了他們的意見,正方辯手的口才也不逞多讓。

朝廷養著水師不是讓他們天天吃了就睡,倭寇來了把他們打回去就是,不然朝廷要水師乾什麼?

雖說朝中騎兵和步兵將領更多, 但是水師那邊也沒虧待過他們,每次有什麼好的大炮和□□都會送過去一份,福建那邊的船廠更是皇上親自下令要盯著的地方。

他們能把台灣府打下來,還能打不過小小倭寇?

有仗要打朝廷得花錢,沒仗要打朝廷一樣得花錢,區彆隻是花的多花的少而已,既然怎麼樣都要花錢,水師總不能全是吃乾飯的,不然朝廷省下來銀子另外找人去打倭寇不好嗎?

彆說什麼海關賺的錢不夠養水軍,這話就是屁話,一聽就知道能說出來這種話的家夥肯定不知道柴米油鹽貴,嗬,大老爺沒事兒不在家裡念那些子之乎者也,和他們吵這些乾什麼,也不嫌銅臭熏著他們。

還有西洋商人的到來會讓他們大清的商人沒飯吃,這更是無稽之談。

他們的關稅是乾什麼用的,就是讓那些西洋商人賣東西賣的貴,不至於和小商小販競爭。

就算他們賣的便宜,一趟又能拉來多少東西,還能讓整個大清都用上他們的東西不成?

再說了,這裡是大清,是他們的地盤,要是在家門口還能被西洋商人欺負,那他們也彆經商了,把機會留給會乾生意的人。

彆問為什麼,問就是丟不起那個人。

眾所周知,這種辯論賽最後絕大部分都會發展成大混戰,這次也不例外,為了不讓他們下手太狠,康熙每次上朝都會特意讓人檢查大殿裡還有沒有能被他們隨手拿了當武器的東西。

都是朝廷的肱股之臣,傷到哪個都不合適,要是碰上個借口受傷回家養老的,最後吃虧的還是朝廷。

大論戰持續了幾個月,戶部的幾位得了皇帝的準話,上朝的時候罵罵咧咧繼續吵吵,下朝之後就拉起隊伍擬章程,朝堂上還沒吵出結果,他們的章程已經擬的差不多了。

皇帝直接一口敲定,其他人一看這情況,除非腦子被門夾了,不然不可能不知道皇帝是怎麼想的。

形勢已經明了,海禁一定會開,但是這不意味著接下來沒得吵了。

有油水的職位一共就那麼幾個,誰都想沾點光,於是又是一場罵戰拉開帷幕。

對康熙來說,朝會上吵吵嚷嚷很正常,他們哪天不吵吵了他才要擔心。

京城這邊統籌兼顧,哪哪兒都要關注,河道那邊在抗洪,因著海上交易的禁令逐步放開,海運也慢慢恢複,康熙特意讓戶部分出來幾個人重新編修《鹽法》,關稅已經定下,鹽商那邊的問題最好同時解決掉。

趁這個機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放到明麵上,讓人知道他們滿人不是不會治國,南邊那些人覺得他們不開化,那就好好看看他們的政策是不是不開化。

鄂倫岱在北邊也沒閒著,康熙讓他去漠北主要是為了清出幾條安全的商道,沒想到那家夥隻清出商道不算完,還和偶爾遇到的哥薩克騎兵給杠上了。

草原上的馬匪什麼人都有,他在那邊轉的勻稱,年輕人正是好鬥的年紀,愣是把整個漠北草原的馬匪霍霍的聽見他的名字就跑。

蒙古人跑的快,哥薩克人和他們語言不通反應慢了點,一不小心就撞了個正著。

哥薩克騎兵的戰鬥力毋庸置疑,他們以衣著鮮亮著稱,壞名聲比他們那鮮亮的長矛更聞名,那是和蒙古人一樣優秀且野性十足的戰士,從小在馬背上長大,不願意聽從指揮也不願意下馬作戰,燒殺搶掠起來不分敵我,除了他們自己,幾乎周邊所有民族對他們都是痛恨的態度。

那些騎兵招人恨,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戰鬥力極強,北邊羅刹國的皇帝,也就是他們的沙皇,通過收買哥薩克的上層人物來控製哥薩克人,對羅刹國來說,哥薩克騎兵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武裝力量。

沙皇收攏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