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事業之巔傲然臨風的史玉柱決定建造巨人大廈,當時巨人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億元,流動資金約數百萬元。最初的計劃是蓋38層,大部分自用,並沒有搞房地產的設想。這年下半年,一位中央領導人來巨人視察,當他被引到巨人大廈工地參觀的時候,四周一顧盼,便興致十分高昂地對史玉柱說,這座樓的位置很好,為什麼不蓋得更高一點?就是這句話,讓史玉柱改變了主意。於是,巨人大廈的設計從38層升到了54層。這時候,又一個消息傳來,廣州想蓋全國最高的樓,定在63層。便有人建議史玉柱應該為珠海爭光,巨人大廈要蓋到64層,奪個全國第一高樓,成為珠海市的標誌性建築。到1994年初,又一位中央領導人要來視察巨人。不知哪位細心人突然想到,“64”這個數字好像不吉利,領導人會不會不高興,於是馬上打電話給香港的設計單位谘詢,一來二去,索性就定在了70層。這就是最後導致史玉柱身敗名裂的巨人大廈的投資決策過程。在整個國家都處在激進洪流的時候,是沒有人會察覺出這一連串的偶然和隨意中所蘊涵的風險和不妥的,沒有人看見,危機的導火線從此時開始已經在噝噝冒煙了。在當時,蓋一座38層的大廈,大概需要資金2億元,工期為2年,這對巨人集團來說,並非不能承受之重,可是,蓋70層的大廈,預算就陡增到了12億元,工期延長到6年。這不但在資金上缺口巨大,而且時間一長,便也充滿了各種變數。可是,史玉柱卻信心十足。當時巨人的M-6403漢卡在市場上賣得十分火暴,1993年的銷量便比上年增長了300%,每年回款有3000多萬元,如果保持這樣的勢頭,蓋樓的資金應該不成問題。史玉柱犯了一個很多青年企業家都容易犯的錯誤:把預期的利潤當成了實際的收益,並以此為基數,來設定自己的規劃。一開始一切都顯得是那麼的順風順水。珠海市為了支持這個為珠海爭“全國第一高樓”的標誌性建築,大開綠燈,巨人大廈的每平方米地價從原來的1600元降到700元,最後再降到350元,幾乎成了一個“象征價格”。史玉柱原本打算向銀行貸一部分款來啟動大廈的動工,可是,他的智囊團卻想出了一個當時看來比貸款要好得多的融資辦法:賣樓花。此時的巨人集團在公眾眼中無疑正戴著迷人的光環,企業又在樓花廣告中濃墨重彩:國內最知名的高科技企業,億元資產和38家全資子公司,計劃於1995年上市,1996年目標產值5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計算機企業,將於1996年交付使用的巨人大廈將成為巨人騰飛的象征。更誘人的是,巨人集團還向公眾提供了一份“零風險、高回報”的無風險保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提供本金保險及100%的回報保險,珠海市對外經濟律師事務所進行常年法律見證。”巨人大廈是最早在香港市場上出售樓花的大陸樓盤之一。挾著巨人集團的赫赫名聲及強有力的推銷攻勢,巨人大廈的樓花在香港賣得十分火,1平方米居然賣了1萬多港元,加上在大陸的銷售,史玉柱一下子圈進了1.2億元。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座被視為史玉柱和巨人集團成功豐碑的大廈,最終導致了巨人的突然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