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觀察 “造名運動”引出概念經濟(1 / 1)

大敗局Ⅰ 吳曉波 654 字 12天前

鐘朋榮“在中國企業界,標王似乎是一頂十分不吉祥的桂冠。從1994年的孔府宴酒開始,到1995年、1996年的秦池,再到1997年、1998年的愛多,五屆三任標王竟無一例外地在加冕之後便迅速地走上了覆滅之路。通過秦池、愛多等案例,很多人聲稱“它們的失敗標誌著中國企業企圖通過‘速成名牌’打天下的時代終結了”。這樣的判斷似是而非,實際上,造名是企業家永遠的衝動,關鍵在於造名的方式和策略是否恰當,以及成名後企業的一係列可持續發展策略是否調整到位。”近年來,一批企業之所以能靠造名迅速取勝,首先是由於中國社會有幾大特點:其一,中國人口眾多。一種產品即使不那麼好,隻要名氣造到足夠大,哪怕每人隻試用一次,廠家也可以發大財。其二,消費者的盲從性。某種東西名氣一大,大家都盲目跟風。中國人口眾多,一旦大家都盲從某個東西,足以把這個東西從地下捧到天上。其三,新聞媒體的權威性。中國的新聞媒體長期以來都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在人民群眾中享有較高的威望,用媒體為產品做各種形式的廣告,自然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中國社會的上述特殊背景,為企業造名取勝創造了極好的條件,但也不是所有企業、所有行業都能靠造名取勝的。靠造名取勝的主要是消費品而不是生產資料,而消費品中又主要是那些效用比較模糊、一般消費者很難判斷其質量和實際價值的產品,如保健品、化妝品等。這些產品又具有三大特點:其一是效用的不可檢驗性,其二是效用的滯後性,其三是消費的奢侈性。消費者的盲從、人口的眾多、媒體的權威性、產品的不可檢驗、效用的滯後和消費的奢侈性,這些都是企業靠造名取勝的有利條件。一些企業正是利用上述條件通過造名而暴富。部分企業造名暴富,就會誘使更多的企業加入到過度造名的行列中來,結果使中國過度造名的企業越來越多。所謂過度造名,是指這些企業不是致力於生產產品、不是致力於提高產品的質量,而是致力於創造和經營某種概念;消費者花掉巨額費用主要不是消費使用價值,而是消費概念。整個社會,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力、物力、財力用於概念的創造。這種經濟現象,我們稱之為“概念經濟”。過度造名,對消費者造成災難,而對於許多企業則構成陷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成本意識、選擇意識以及投入產出意識在逐步增強。某種產品一年花數億元廣告費,天天做廣告,消費者自然會想到,掏100元買這種產品,其中可能有70元是用來支付廣告費,隻有30元才是買產品及其效用。於是,消費者就會感到產品的價格與價值差距太大,買這種產品等於挨宰。待消費者覺醒之時,也正是這種產品完蛋之時。企業要防止掉入造名陷阱,但也不是完全不要造名。在造名與造實的關係上,應把握以下準則:其一,既要造實,也要造名;其二,造實先於造名;其三,造實重於造名;其四,造名不能急於求成。產品的知名度可以通過廣告迅速擴大,但以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譽度三者高度統一為基礎的名牌,則不是靠廣告在幾天之內能造出來的,而是由產品質量和口碑的相互循環實現的。在這種循環中,產品的質量是關鍵。而產品的質量往往又是一個逐步改進、逐步完善的過程。所以,世界知名品牌都不是一夜之間造出來的,而是伴隨著產品的不斷改進和質量的不斷提高,經過一個漫長過程形成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