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招聘:那最後一根稻草(1 / 1)

大敗局Ⅱ 吳曉波 1065 字 12天前

2002年前後,宋如華的“TOP夢想”似乎即將實現。他在全國各地的27家軟件園相繼開工,由150家子公司組成的托普集團儼然成為中國最龐大的高科技公司集群,集團的總資產號稱突破100億元,他本人早在兩年前就被《福布斯》的“中國富豪榜”列入前50位。更讓人垂涎三尺的是,在軟件園工程中,他以難以想象的低廉成本,在數十個省市的最佳商業地段斂聚了1.2萬畝的優質土地,在土地成本日漸高漲的年代,這龐大的土地儲備足以給他帶來無限可能的財富暴增……2002年7月,托普創業10周年大慶。一向喜歡熱鬨的宋如華把它操辦得紅紅火火,慶典共曆時12天,耗資上千萬元,活動遍及全國十幾個省市,參與者不下10萬人次。宋如華還租賃了兩架小型商務專機,供公司高層輾轉各地使用。這些天裡,位於成都蘇坡鄉的托普集團總部大樓落成,上海東部軟件園開園,占地4500畝的嘉興台商信息產業園慶典,中國農業銀行授予托普“最佳誠信客戶”稱號,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廳與托普集團簽訂銀企全麵合作協議……一切都好像是盛世景象。然而誰也沒有料到,壓垮托普的最後一根“稻草”就在此刻落了下來。這根“稻草”是宋如華自己扔下來的。他宣布“向社會招聘5000名軟件工程師”。很多年後,托普的研究者一直弄不懂宋如華為什麼要在這時實施這個誇張的舉措。一位托普的資深副總裁曾對友人推測說:“宋老板的大招聘是做給銀行看的。”這應該是最接近事實的一種可能性。當時,托普的園區不斷開建,可是入駐的公司卻非常之少,而集團的現金則入不敷出,宋如華想通過這種轟動性行為吸引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注意力,以此得到銀行貸款和推動園區的招商工作。事實上,這次史無前例的大招聘在公司決策層從來沒有被認真討論過。2002年6月14日,在10周年慶典的最後一次高層動員會上,宋如華發表了題為“托普、托普哲學以及未來10年的構架與運作體係”的報告。在演講的最後,情緒高漲的他說:“我們今年準備招5000人,這裡麵可能有人要走,走了沒關係,但是構架要先搭起來,4年之內要招2萬人,可能進進出出就10萬人,這些人將來會與我們建立很直接的真正的客戶關係與合作夥伴關係。”正是在這樣的讓人熱血沸騰的藍圖描述中,宋如華被自己打動了,他相信“偉大的預言都將自我實現”。於是,“招聘5000人”成了10周年慶典的一項獻禮工程,而到最後,它就衍變成了“招聘5000個軟件工程師”。7月,正當慶典時分,一則“托普:從風雨中走來,誠聘5000軟件工程師共創輝煌”的廣告鋪天蓋地般出現在全國各大媒體。宋如華還特彆指示,要把北京到廣州的東南沿海各條高速公路都“包下來”,豎大型的招聘燈箱廣告牌。宋如華企望中的轟動效應即刻迸發,在招聘廣告刊發後,中國IT業如同遭遇了一場龍卷風,所有的公司都岌岌可危,生怕自己的人才被托普席卷了去。可是,也就在這時,這則招聘啟事的荒唐性也顯露無遺。微軟公司中國區的一位人士在接受采訪時算了一筆賬:按照國內軟件業的管理現狀,一支5000人的軟件工程師團隊每月至少應為公司創造出1億元的產值,加上托普公司對全國27個軟件園的巨額投入,托普軟件一年至少需要完成100億元的銷售收入才能達到收支平衡,但上一年全國軟件業的總產值才300多億元。況且,整個托普集團隻有1500個技術人員,一次性招進5000個軟件工程師,根本無法管理控製。在大招聘廣告發布的1個月後,8月19日,《21世紀經濟報道》刊發長篇調查報道《托普泡沫》,記者楊瑞法和茅以寧對大招聘提出了質疑。同時,他們還實地走訪了幾個托普軟件園,其目睹的事實讓人頗感意外。在常州軟件園,記者看到除了一幢辦公樓和賓館有人走動外,其餘的樓房均空空蕩蕩;在宣傳得最為神奇的南彙軟件園,已建成的63幢樓房中,隻有托普自己的一家合資公司進駐;在紹興的軟件園裡,培訓中心被承包成了旅館,園裡的小河段被當地農民搞成了養魚塘。此外,記者還對托普旗下的一些公司提出了業績質疑,一家名叫長征網絡的公司主營業務隻有3227萬元,淨利潤卻高達2069萬元;一個被托普宣傳得神乎其神的頂尖軟件M++Builder,在全國軟件業中居然無人知曉它是什麼產品。這一係列的質疑,把托普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讓人疑惑的是,一向善辯的宋如華此次竟選擇了沉默。在接下來的3個月裡,他一直在鬨“失蹤”,跟媒體玩捉迷藏。可是,財經記者們的追蹤報道一浪接一浪地席卷而來,托普又相繼被曝出擔保醜聞、產業空心危機、拖欠民工工資、現金鏈斷裂等負麵新聞。到11月,宋如華不得不出來麵對公眾,可是他仍然沒有對哪怕一項指控進行澄清。他的答複竟是如此的輕描淡寫:“我現在銀行存款有18個億,我還有上市公司股權,我有那麼多園區建設,1萬多畝地、100多萬平方米的房子,就算都是空的,對銀行來講都無所謂;我還有10多個億的其他資產,桌子、椅子、板凳、電腦、係統,還有5個億的應收賬款……說托普資產100個億,是不是有點吹牛?我跟你講,我在四川的存款就有12個億,所以我為什麼要緊張?我為什麼要怕?”當一個擁有數家上市公司的集團公司董事長用這種口吻回答媒體疑問的時候,誰都聽得出其中的虛弱和驚恐了。當這番答記者問如實刊登在報紙上的時候,宋如華的企業家信用其實已經破產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