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觀察 企業家的“政治博弈術”(1 / 1)

大敗局Ⅱ 吳曉波 695 字 12天前

在中國公司的成長路徑上,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之密切其實遠遠超出一般學者的想象。這不僅僅是尋租牟利的問題,而是由中國經濟的變革邏輯所造成的。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的商業決不會進入“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狀況,相反,政商之間的密切度將越來越高。我們觀察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企業敗局,如三株、愛多、秦池等等,大多數為企業家市場戰略的失誤;而近5年裡的企業敗局,如華晨、德隆、格林柯爾、鐵本、三九等等,無一不表現出強烈的政商博弈氣息。這種特征,便要求企業家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在很多關鍵的時刻,企業家的“政治博弈術”往往決定了企業的命運軌跡。仰融在商業上展現出驚人的才華,可是卻在政商關係的處理上失去理智,以致在事業的巔峰時刻陡然墜落。而造成這一結局的最重要的原因,正是政治博弈的失敗。與他這種“對抗型”相對照的,我們還可以總結出其他的一些類型。●“依賴型”——早期改革往往有典型先行的特征,那些被選中為改革典型的企業家有時候便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既然是典型了,那麼政府一定不會讓我倒掉。其最典型的便是步鑫生。1983年,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因嚴格管理而成為舉國學習的“活榜樣”,政治的光環使得步鑫生放鬆了經營而日日忙碌於演講和開報告會。日後他曾對人說:“當時我有一個錯覺,既然是黨中央把我樹為典型,肯定是不會讓我倒掉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呢?”而事實卻是,幾年後企業難以為繼,誰也保不了他,最後他以黯然下台而中止了企業家生涯。●“濫用型”——因改革而成名,卻將這種辛苦形成的信用濫用。1991年前後,南德集團的牟其中在既沒有外貿權,也沒有航空經營權,更沒有足夠現金的情況下,用幾車皮的四川罐頭換回了蘇聯飛機,他也因此成為“資本經營”的先驅。當時,舉國輿論及各地政府均對他充滿敬意。然而,牟其中卻從此再也沒有認真地做過一筆生意,他到處演講許諾,常常信口開河。幾年下來,他連續不斷的、讓人瞠目結舌的、惡作劇式的承諾,最終使他在政界、經濟界、傳媒界和社會公眾層麵多重失信。●“借用型”——中國的改革帶有很強的周期性,每到一個階段就會形成一種新的思潮,而善於借用者便自然成了最有可能的利益獲得者。在這一方麵,很多老資格的民營企業家都是其中的高手。曾擔任了48年村支書的知名農民企業家、江蘇華西村的吳仁寶便曾直言不諱:“政治優勢要為經濟建設服務,這一點華西村從來沒有動搖過。”據稱,他每天晚上必準時收看新聞聯播,從中揣測政治風向標。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甫一公開,他當夜召集人開會,預測中國經濟將再度高速成長,於是決定囤積鋼材,後來狠狠地賺了一筆。在外來商人中,黃鴻年最具典型性。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後,加快開放頓時成為共識。這時,印度尼西亞巨賈之子黃鴻年第一時間來到中國,他先是在香港組建了一個中策公司,自稱是“配合中國改革開放策略”之意,然後便在國內開展大規模的收購活動。他的並購基本上都是“市長工程”:與政府一把手直接溝通,利用他們急於創造改革業績的心情,借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東風,用好政治牌,高舉高打,以氣造勢。在短短1年多時間裡,中策斥資4.52億美元購入了將近300家國有企業。之後黃鴻年將優質資源包裝出售給其他跨國公司或在海外上市,成為當時獲利最為豐厚的外來資本者。●“若即若離型”——與政治始終保持一步之遙他身上的政治色彩已非常之淡,呈現出一位老練的家族企業家的本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