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興盛或衰落、股市繁榮或崩潰、戰爭與經濟蕭條,一切都周而複始,但它們似乎總是在人們措手不及的時候來臨。”在《大敗局》出版6年之後,我決意寫作《大敗局Ⅱ》。在這個被英特爾公司的傳奇拯救者安德魯·格魯夫稱為“10倍數變革”的數字化年代,6年已足以讓一個商業帝國崛起,而我隻不過又寫了9個企業的興衰史——我甚至還不能像6年前那樣寫出10個。本書所記錄的敗局均發生在2000年到2007年之間,將它們與《大敗局》中的失敗案例合在一起來,你將可以看到過去10年裡發生在中國商業界的眾多興衰往事。在任何一個商業社會中,成功永遠是偶然的和幸運的,而失敗則無所不在。商業,就本質而言,是一個關於幸存者的遊戲;對企業家來說,失敗則是職業生涯的一部分。這是一件讓人遺憾、但不可恥的事情,失敗往往伴隨著偉大的創新和冒險。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燃燒在企業家內心的那股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地顛覆著陳舊的秩序,掀起並發動了商業上的巨浪與革命。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探尋中國企業的失敗基因。現在,我稱之為“中國式失敗”。“中國式失敗”的前提是,存在一個獨特的中國式商業環境。在過去的30年裡,中國一直處在一個劇烈轉型的時代,法製在建設和完善之中,冒險者往往需要穿越現行的某些法規才能成功,這造成很多企業不時運行於灰色的中間地帶,企業家不可避免地遭遇商業之外的眾多挑戰。正如財經專欄作家覃裡雯所描述的:“這是一片正在被馴服的莽林,光線正在透入,但是很多地方藏書網依然被高大的林木遮蔽,市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完全脫離計劃經濟的子宮,政策的變化依然可以隨時摧毀民營企業家脆弱的、積攢多年的心血與精力。”與此同時,這還是一個有“資本身份”的環境。跟幾乎所有發達的商業國家不同的是,我們擁有一個強大的國有資本集團,它們構成了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本支柱力量,對這部分資本的變革、壯大和保護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最主要的方針和使命之一。與其相伴隨的是,國際資本在中國一直受到稅收等多個方麵的優待,而萌芽於民間的民營資本力量則在成長的過程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三大資本在中國經濟舞台上的博弈,構成了所有經濟現象產生的基本原因。很顯然,對於在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的民營企業家來說,他們必須學著去警惕及防範純商業思維之外的種種風險。這種環境分析能力及所需要的應對智慧,並不是西方管理學抑或歐美大牌商學院教授所能夠傳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