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典(1 / 1)

進城:1949 朱文軼 575 字 19小時前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周恩來為主任、彭真等為副主任的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包括三項: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和人民群眾遊行活動。“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麼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馬句回憶說,“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由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擔任閱兵總指揮。”“由閱兵指揮所正副主任楊成武與唐延傑受命主持起草的《閱兵典禮方案》很快被通過了,但閱兵指揮所成員主要圍繞閱兵地點進行了討論。”馬句說,“閱兵方案提供了兩個地點供中央最後確定:一是市中心天安門廣場;二是市郊西苑機場。”當時在“勞大”的錢聽濤回憶說:“兩種方案各有優劣:天安門周圍的街道四通八達,受閱部隊和參加慶典的群眾容易集中,特彆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台,便於檢閱。但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4小時,另外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隻能橫排通過步兵12路縱隊,騎兵3路縱隊和裝甲車2縱隊;西苑機場的優勢在於,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後顧之憂,而且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剛進北平時曾在西苑成功地舉行過閱兵。”在這兩個方案之間的反複斟酌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仍然是出於建國之初的安全考慮。“當時國民黨空軍於5月4日就曾轟炸了北平南苑機場,毀傷飛機4架,燒毀房屋196間,死傷24人。雖然‘野馬’和‘蚊式’戰機的續航能力小,活動半徑一般都不超過隴海線,但因為有過數次被空襲的教訓,防空一直是大典的頭等大事。”錢浩兵說,“最初考慮南苑機場方案,最主要就是從防空角度,那裡地處郊區,地形開闊,萬一遭到國民黨空軍的襲擊也便於疏散和隱蔽。”權衡比較的結果,指揮所傾向於第一種方案。報告送呈中央後,周恩來用毛筆在左上方簽署了意見: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劉少奇在自己的名下畫了圈。對天安門開國大典的防空準備則從7月就開始布置了,“軍委航空局在南苑機場組建了一支飛行中隊專門負責北平的防空,在東觀禮台上還臨時建立了一個通信樞紐,用美式報話機開設了與受閱部隊聯型、飛行方向用密碼迅速北傳。開國大典當日,改為10分鐘呼叫一次。為了應對突然情況,開國大典受閱飛行的組織者、原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方槐向聶榮臻建議,受閱的飛機最少有4架帶實彈以防止意外,這一建議最終被采納。”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大典上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是對“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重申,也是對孫中山在1894發出的“振興中華”呼喊的回應。毫無疑問,對1949年而言,解放已經成為過去的回憶,“中國共產黨掌權”對世界的“解放”具有嶄新的意義,一個新的時代被開啟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