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1 / 1)

曆史的巨鐘已經指向了1948年的夏秋。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年頭。經過了兩年的戰爭,人民解放軍已經從1946年6月解放戰爭開始時的120萬人發展為280萬人,其中有正規軍149萬人。部隊的裝備和素質大有提高,特彆是在攻堅戰和陣地戰的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部隊還建立了自己的炮兵和工兵,有重型火炮1100多門。各根據地建立了自己的後勤保障體係,不僅在生活上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武器彈藥供應上有了基本的保證(當然,蔣介石這位儘職的“運輸大隊長”仍然在發揮很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還有363萬人左右,其中正規軍占198萬。敵我雙方兵力的對比,已由1946年的3.4∶1,縮小為1.3∶1,其中正規軍為1.32∶1。敵軍的數量雖然稍大於我,但是並不能完全用到戰場上去,因為國民黨統治區內目前已是危機四伏,必須在各地安排若乾部隊用作鎮壓人民群眾之用。這類兵力,不說地方部隊,連正規軍也有36個師或旅,23萬多人。而我黨所領導的南方遊擊隊這時已經達到4萬多人,這些遊擊隊在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安徽、雲南和海南島建立有遊擊根據地,他們在敵人後方所起到的配合我解放大軍正麵進攻的作用,則絕不是4萬多人的軍隊所能代替的。我黨所領導的解放區麵積已經擴大到235萬平方公裡,占全國總麵積的四分之一;解放區的人口已經有1.6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國各解放區已經連成一片,可以相互支援,協同作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不僅已經進行,多數地區還進行了複查,翻身農民支援前線和踴躍參軍的熱情是我軍在前線作戰的最可放心的基本保證。這時國民黨統治區的情況,我們在本書的第一章中已經有所介紹,這裡不再重複。一句話,就是麵臨崩潰。這時的中國形勢,正如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這篇重要文章中所說: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美國走狗蔣介石的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並使自己轉入了進攻。這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在這種形勢之下,我軍在全局的戰略上應當如何安排呢?葉劍英在《偉大的戰略決戰》一文中是這樣分析的:這種敵我力量對比的形勢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反動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為著繼續大量地殲滅敵人,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人民解放軍必須攻擊敵人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必須同敵人的強大機動兵團作戰。因此,敢不敢打我軍從來沒有打過的大仗,敢不敢攻克敵人的大城市,敢不敢殲滅敵軍的強大集團,敢不敢奪取更大的勝利,已經成為我軍當時戰略決策上的重大問題。就是在這時,國民黨1948年8月南京軍事會議曾經議論過撤退東北,確保華中,堅持沈陽至10月底,以觀時局發展,原則上不放棄沈陽,同時亦做撤退準備的作戰指導計劃。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是讓敵人實現他們把現有兵力撤至關內或江南的計劃,使我們失去時機,從而增加爾後作戰的麻煩呢?還是在敵人還沒有來得及決策逃跑之前,我們就當機立斷,抓住大好時機,組織戰略決戰,各個消滅敵人的強大戰略集團呢?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毛澤東同誌根據對戰爭形勢的科學分析,毅然決然地抓住了這個戰略決戰時機,先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大決戰是全局性的,但是,從哪裡開始呢?全國戰場上的情況大致是這樣的:在中原戰場上,我三路大軍已經攻克了重鎮洛陽、開封和襄陽,連續進行了宛西、宛東、睢杞、宋河、襄樊等戰役。在6月底至7月初進行的睢杞戰役中,消滅了敵軍一個兵團,即區壽年兵團。在7月份的襄樊戰役中,活捉了國民黨特務頭子康澤。在這個戰場上,是我中原野戰軍和國民黨的白崇禧集團相對峙。在華東戰場上,在濟南解放之後,山東省除青島外基本上都已獲得解放。在這個戰場上,是我華東野戰軍和國民黨的劉峙集團相對峙。在華北戰場上,我軍解放了重鎮石家莊和臨汾,活捉了閻錫山的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綬,整個山西基本上都已解放,閻錫山隻有一座太原孤城。在這個戰場上是我華北野戰軍和國民黨的傅作義集團相對峙。在西北戰場上,我軍已經收複延安,攻克扶風、寶雞、靈台等城市,胡宗南在西北的統治已經完全動搖。在這個戰場上是我西北野戰軍和國民黨的胡宗南集團相對峙。在東北戰場上,我軍已經控製了除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地區之外的整個東北。在這個戰場上是我東北野戰軍和國民黨的衛立煌集團相對峙。中國大地上,十大軍事集團在對峙著,一觸即發的大決戰必將在這五大戰場中的一個戰場上打響。從全局看,中原、華北、東北這三個地區最有可能。中共中央經過反複研究之後,確定了東北。關於這一點,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一文是這樣論述的:毛澤東同誌在緊緊抓住決戰時機的同時,又正確地選定了決戰方向。當時全國各戰場的形勢雖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作戰,但敵人在戰略上卻企圖儘量延長堅守東北幾個孤立要點的時間,牽製我東北人民解放軍,使我軍不能入關作戰;同時,敵人又準備把東北國民黨軍隊撤至華中地區,加強華中防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華北戰場,則會使我軍受到華北、東北兩大戰略集團的夾擊而陷於被動;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華東戰場,則會使東北敵人迅速撤退,而實現他們的戰略收縮企圖。因此,東北戰場就成為全國戰局發展的關鍵。當時東北戰場的形勢對我又特彆有利。在敵軍方麵:孤立分散,姿態突出;地區狹小,補給困難;長春被圍,無法解救;或撤或守,舉棋未定。在我軍方麵:兵力優勢,裝備較好;廣大地區,連成一片;土改完成,後方鞏固;關內各區,均可支援。東北人民解放軍殲滅了東北敵軍,就能粉碎敵人戰略收縮的企圖;就能實施戰略機動,有利於華北、華東戰場的作戰;就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國戰爭,使人民解放軍獲得戰略的總後方。根據上述情況,毛澤東同誌將戰略決戰方向,首先指向東北戰場的衛立煌集團,這就將戰略決戰的初戰勝利放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這是毛澤東同誌宏圖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著好棋子。決戰首先從局部的優勢開始,進而爭取全局上的更大優勢。由於迅速而順利地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就使全國戰局急轉直下,使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