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速開進(1 / 1)

曾克林和貝魯羅索夫到延安本是不速之客,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東北局並立即前往沈陽這一決策也是根據突然發生的情況臨時決定的,這個時候,毛澤東還在重慶與蔣介石談判。中央書記處在延安的三位書記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在送走了彭真一行之後,當天立即向在重慶的毛澤東和周恩來彙報了有關情況,並正式提出了我黨在全國戰略部署中“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毛澤東和周恩來也在當天就電複延安,表示完全同意有關決定。19日,毛澤東再次給延安發了電報,不僅同意“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而且在劉少奇等人提出的新四軍主力北上江北和調10萬部隊到東北的基礎上,對高級乾部的安排作出決定:原新四軍領導人陳毅、饒漱石去山東,主持山東工作;原山東解放區領導人羅榮桓和蕭華去東北,和東北局一道工作;已經長期未上戰場的林彪去熱河,準備去東北。根據毛澤東的決策,中共中央在9月19日立即發出了《關於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指示說:“全國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隻要我們能控製東北及熱、遼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為此,中央決定:“山東主力及大部分乾部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新四軍調八萬兵力到山東和冀東”,“成立冀熱遼中央局,並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書記,林彪為司令”,“羅榮桓到東北工作”,“陳毅、饒漱石到山東工作”。很明顯,中央要山東部隊的大部和新四軍的一部急赴東北。軍九_九_藏_書_網令如山,各部隊聞風而動,向東北全速開進。山東解放區部隊的主力,是在八路軍一一五師的一部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抗日戰爭初期,中共中央為了開辟敵後根據地,於1938年9月,任命原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治委員蕭華在冀魯邊區的樂陵組建了東進支隊準備進入山東,由蕭華任司令員兼政委,許世友任副司令員。部隊以一一五師的六八五團為主,加上一二九師的津浦支隊,還有冀魯邊區的地方部隊,共編為9個團。東進支隊成立後,就開始向山東開進。11月,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奉命率一一五師師部及六八五團、六八六團等部隊挺進山東,從此,山東的抗日武裝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不久之後成立的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領導下,根據地和武裝力量不斷發展,1943年9月,成立了統一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委,同時還任一一五師代師長兼政委(師長一直由未到山東的林彪擔任),蕭華任山東軍區和一一五師的政治部主任。山東軍區之下又設6個軍區、20個軍分區,成為我黨領導的主要革命根據地之一。這個時候,我山東軍區的部隊根據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在羅榮桓的指揮下一支一支地出發,開向東北,用當時的話說,簡直就是在“大搬家”。山東部隊去東北有的走海路,有的走陸路。打先鋒的第一支隊伍,是在9月2日被中央軍委點名出征的由萬毅率領的東北挺進縱隊。萬毅,遼寧金縣人,滿族。1926年入東北陸軍軍士教導隊,1930年畢業於東北講武堂。1938年,他以東北軍旅長的身份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任東北軍新編一一一師師長。不久他帶領該師的兩個團在山東起義,被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並擔任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支隊長。因為他是東北人,又是東北軍科班出身,對東北是人熟地熟情況熟,所以中央軍委在考慮去東北的主要乾部時,第一批就點了他,山東軍區去東北的開路先鋒也選了他。他率部隊從海路去了遼東半島,東北挺進縱隊在東北擴軍後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七縱,以後又整編為一縱、東北野戰軍五縱,都由他任司令員。萬毅打了前鋒,其他各部陸續出發。從9月下旬到12月上旬,總共有蕭華、吳克華、楊國夫、羅華生、梁興初、羅舜初、田鬆等各率所部共6萬多部隊(包括了山東軍區8個主力師中的6個)去了東北。而山東解放區則由新四軍的二師、四師、七師和江南一縱由南向北開進接防。新四軍到東北的主要部隊,是黃克誠率領的第三師。這時的黃克誠是新四軍主力之一第三師師長兼政委,他早在中央下達進軍東北的命令之前,就從全局出發看清了東北的重要,曾於9月14日主動向中央提出報告,建議派大部隊去東北“迅速創造總根據地,支援關內戰爭”,是我軍高級將領主動向中央建議進軍東北的第一人。所以當中央決定調動新四軍的部隊時,就點了他的將,讓他率第三師開赴東北。於是他和副師長劉震、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政治部主任吳法憲等就率領第三師的4個旅、3個特務團共3.5萬人,於9月28日從蘇北淮陰出發,星夜兼程,趕往東北。從獨立建製的部隊來說,新四軍第三師是到東北的最大一支隊伍。除了山東軍區和新四軍三師之外,從其他根據地抽調去東北的部隊還有:由劉轉連、晏福生率領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三五九旅第二梯隊(三五九旅第一梯隊已由王震率領南下,第二梯隊已經整編為一個旅,原來也準備南下,現在改為進軍東北),由黃永勝率領的教導二旅、一旅各一個團,由文年生率領的警備一旅。由沙克率領的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藏書網第三十一團。由鄧克明率領的冀魯豫軍區第二十一團。這樣,山東軍區的6萬多人加上新四軍的3.5萬人,一共10.7萬人的我軍主力部隊,按中共中央的要求,最晚的在1945年的12月上旬,全部開進東北,分布在南起安東(今丹東),北至牡丹江的東北大地上。在調動軍隊的同時,中央很清楚,為了發動群眾,開辟和建設根據地,還需要大批乾部。所以,中央先是派遣延安的乾部,然後派遣其他根據地的乾部。林楓和陶鑄帶去了第一批,李富春帶去了第二批。按中央的要求,要在各地調派出100個團的乾部架子。1945年11月1日,毛澤東在給彭真的電報中說:十月底止已到東北之乾部,計有:山東二千,林楓一千九百,晉察冀五百,太行、太嶽六百,冀魯豫三百五十,黃永勝一千五百,萬毅八十,共計六千九百三十。張啟龍、倪誌亮、伍晉南等批還不在內,是否均已到達?到1945年11月底,中央向東北調去的乾部已有兩萬多人,其中包括20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占總數的三分之一),4名中央政治局委員(彭真、高崗、陳雲、張聞天)。如此規模地調動軍隊和乾部,這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既是空前的,迄今為止,也可謂是絕後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