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初期,毛澤東和周恩來、任弼時所率領的中共中央機關,在1948年3月21日離開了生活13年之久的陝北高原,向東進發,東渡黃河,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於1948年的5月27日到達了他們的目的地——華北解放區的西柏坡。這時的華北解放區,已經將原來的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除了少數大城市之外基本上都為我軍所控製,在大城市中也有我黨的強大地下組織和廣大支持者。1948年5月,中共中央將原來的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根據地領導班子進行合並,成立了中共中央華北局,由劉少奇兼任第一書記,薄一波、聶榮臻分任第二和第三書記。成立了統一的華北軍區,由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徐向前、滕代遠、蕭克任副司令員,趙爾陸任參謀長,羅瑞卿任政治部主任。成立了華北行政委員會(後改稱華北人民政府),由董必武任主席。這時的華北野戰軍已發展到11個步兵縱隊,連同地方部隊共有46萬多人。西柏坡位於今石家莊西北平山縣的一個小村莊,西靠太行山脈,東望華北平原。在它的後麵,是長滿樹木的山岡;在它的前麵,是不斷流淌的滹沱河。這個小村莊當時隻有50多戶人家,幽靜而隱蔽,而且是我黨的老根據地,以朱德和劉少奇為首的中央工作委員會早已住在這裡。我軍當時華北地區最高軍事指揮部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和日後的華北軍區司令部就在附近的阜平縣城南莊。當毛澤東等人來到這裡之後,中央的“五大書記”即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全都會齊於此,這裡就成了中國共產黨指揮全國革命的總指揮部。毛澤東對這個有山有水的寧靜小村莊十分滿意,他對已在這裡工作的劉少奇說:“你們選擇的這個西柏坡,是個理想的總指揮部。”對於這個總指揮部的情況,童小鵬同誌有這樣一段回憶:為適應指揮重大戰役的需要,在靠近朱德、周恩來的院內,由行政部門建了一棟五間房的軍委作戰室,這是中央和軍委機關最大的辦公室。由於前委、工委、後委(按:前委、工委、後委指中共中央在1948年3月和4月間轉戰陝北時的一次重要分工,決定由劉少奇、朱德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太行地區,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主要是指導各根據地建設和土地改革,一般簡稱“工委”,工委後來的工作地點就在西柏坡;由葉劍英和楊尚昆率領的中央機關大多數工作人員組成中央後方委員會,暫駐晉西北,在臨縣地區統籌後方工作,一般簡稱“後委”;毛澤東、周恩來和任弼時則留在陝北轉戰,組成中央前方委員會,主持中央工作,指揮陝北和全國的戰爭,一般簡稱“前委”)的參謀人員十來人都集中了,作戰部就分為作戰、情報、戰史資料等科,都圍著幾張大木桌,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四周牆上掛滿了各個戰場的軍用地圖,值班參謀將每天敵我軍的位置分彆用藍色和紅色的小旗子插在地圖上,朱德、周恩來、楊尚昆(葉劍英到石家莊辦軍校去了)經常到這裡向參謀們了解敵情和戰況,同他們研究作戰方案。……在周恩來親自領導下(按:這時的周恩來不僅是中央“五大書記”之一,還是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軍委作戰部的同誌們,以嚴肅、緊張、準確、有效的工作作風完成了任務。周恩來除了每天將戰況用書麵報告毛澤東外,還經常到毛澤東的平房裡當麵報告、商談。毛澤東有時也走到周恩來的小辦公室裡商談戰局。就是在這個隻有50多戶農家的小村莊裡,周恩來說過這樣的一番話:我們這裡可能是全世界最小的司令部,卻指揮世界上九-九-藏-書-網少有的大仗。我們這個司令部,一不發槍,二不發人,三不發糧,就是天天發電報,叫部隊打勝仗。就在這個“全世界最小的司令部”裡,在指揮了遠方的兩個大戰役之後,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領導者們,把目光放到了他們的身邊,放到了他們所在的華北戰場。用周恩來的話說,“是要解決傅作義的時候了”。這時的華北戰場,是涇渭分明兩軍對壘,一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華北軍區所屬的各部隊,一方是國民黨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所屬的各部隊,雙方已經打了3年。華北地區在抗日戰爭中是抗日前線,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建立抗日根據地最多的地區,八路軍的總司令部就長期設在這裡。八路軍一一五師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曾經被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讚譽為“模範根據地”,八路軍一二九師建立的晉冀魯豫根據地和八路軍一二零師建立的晉綏根據地是另外兩個大型的抗日根據地。在這三大根據地以及其他抗日根據地培育出來的人民武裝力量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解放戰爭時期的華北軍區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基礎。由於華北地區根據地較多,部隊編製有過好幾次變化,為了幫助讀者了解華北軍區主力部隊編製的大致變化,進而了解戰爭進程時不致發生混淆,這裡把華北軍區的主力部隊情況先做一個簡單介紹。華北軍區主力部隊大部分是原晉察冀軍區的部隊,也有原晉冀魯豫軍區的部隊。早在1945年10月,晉冀魯豫軍區在成立4個二級軍區的同時,就將原來的冀魯豫軍區、冀南軍區、太行軍區、太嶽軍區的主力部隊分彆編為4個野戰縱隊。具體是由楊得誌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委的第一縱隊,由陳再道任司令員、宋任窮任政委的第二縱隊,由陳錫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委的第三縱隊,由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委的第四縱隊。二縱、三縱和四縱就是後來的中原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主力,而一縱則根據當時全國的鬥爭形勢,奉中央軍委的指示北上,準備進入東北,開辟東北解放區。一縱在11月10日出發北上,到達晉察冀地區後,因形勢變化而留在了晉察冀軍區。12月,一縱的楊得誌同誌根據中央決定留在晉察冀軍區工作,一縱的大部分部隊由蘇振華率領南下歸還晉冀魯豫軍區的建製。1945年10月,根據當時戰爭的需要,中央軍委決定將晉察冀軍區的主力部隊編為兩支野戰軍。第一野戰軍由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直接指揮,其下轄3個縱隊,即楊成武縱隊、郭天民縱隊、陳正湘縱隊。第二野戰軍由蕭克任司令員,羅瑞卿為政委,其下也轄3個縱隊,即劉道生縱隊、黃壽發縱隊、趙爾陸縱隊。這兩支野戰軍就是後來華北軍區主力部隊的基本力量。由於當時第二野戰軍在熱河地區和遼西地區作戰,所以中央決定成立冀熱遼中央分局和冀熱遼軍區,冀熱遼軍區仍由蕭克任司令員,晉察冀第二野戰軍也就改名為冀熱遼第二野戰軍。1946年3月,中央軍委要求各軍區執行整軍方案,晉察冀軍區由聶榮臻擔任司令員兼政委,蕭克任副司令員,劉瀾濤和羅瑞卿任副政委,唐延傑任參謀長,朱良才任政治部主任。所屬部隊除若乾個獨立旅分屬於二級軍區之外,原來兩支野戰軍的主力部隊全部編為4個野戰縱隊,組成晉察冀野戰軍,司令蕭克,政委羅瑞卿,參謀長耿飆,政治部主任潘自力。其下4個縱隊負責人是:一縱司令員楊得誌,政委蘇振華,參謀長盧紹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二縱司令員兼政委郭天民,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韓偉,政治部主任向仲華。三縱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誌民。四縱司令員陳正湘,政委胡耀邦。根據戰爭的需要,1946年12月,晉察冀野戰軍的編製撤銷,前方作戰由軍區領導直接指揮。1947年6月,中央又決定重新組建晉察冀野戰軍,也就是第二個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楊得誌,第一政委羅瑞卿,第二政委楊成武,參謀長耿飆,政治部主任潘自力。其下有3個縱隊,各縱隊領導乾部如下:二縱司令員陳正湘、政委李誌民,副司令兼參謀長韓偉,政治部主任向仲華。三縱司令員鄭維山、政委胡耀邦,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文年生,政治部主任魏震。四縱司令員曾思玉、政委王昭,參謀長唐子安,政治部主任李昌。1947年11月,聶榮臻司令員等軍區領導人聯合發布命令,將原來各二級軍區的一些部隊擴編為3個野戰縱隊,其番號與負責人如下:一縱司令員唐延傑、政委王平,副司令員肖永久,參謀長張開荊,政治部主任張連奎。六縱司令員文年生、政委向仲華,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蕭新槐,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紫峰。七縱司令員孫毅、政委林鐵,副司令員周彪,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漆遠渥,參謀長李波。194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合並成立華北軍區,由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委,徐向前、滕代遠、蕭克分彆擔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員,趙爾陸任參謀長兼後勤司令員,王世英任副參謀長,羅瑞卿任政治部主任,蔡樹藩任政治部副主任,黃敬任後勤部政委。在司令部之下,成立兩個兵團。1948年8月,又決定將第二兵團分為第二兵團與第三兵團,一共3個兵團,其負責人如下: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周士第,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胡耀邦,後勤部部長嚴俊。在第一兵團之下,有由王新亭任司令員兼政委的八縱,由韋傑任司令員、徐子榮任政委的十三縱,由劉忠任司令員、袁子欽任政委的十五縱。第二兵團司令員楊得誌、政委羅瑞卿,參謀長耿飆,政治部主任潘自力,後勤部部長董永清。在第二兵團之下,有由鄭維山任司令員、王宗槐任政委的三縱,由曾思玉任司令員、王昭任政委的四縱。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井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煥。在第三兵團之下,有由唐延傑任司令員、曠伏兆任政委的一縱,由陳正湘任司令員、李誌民任政委的二縱,由文年生任司令員、向仲華任政委的六縱。除了以上三個兵團之外,還有軍區直屬的由孫毅任司令員、林鐵任政委的七縱,由甘渭漢任司令員兼政委的十四縱。除了以上主力野戰部隊之外,華北軍區還有冀南軍區、冀中軍區、北嶽軍區、冀魯豫軍區、太行軍區、晉中軍區的地方部隊。這時的華北戰場上,國民黨華北軍隊的最高統帥,也是華北地區國民黨軍政的最高長官傅作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