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的三個錢包(1 / 1)

野蠻生長 馮侖 1431 字 1天前

人(擴大說也可以指一個公司)一生會有三個錢包,他可以使用三種錢。一個是現金或資產,這些東西是物化的,可以看到。比如在銀行存了100萬,還有100萬房產、100萬股票,這是一個錢包,是可以計算的錢包。多數人每天在算的就是這個錢包。第二個錢包是信用,彆人口袋裡的錢你能支配多少。比如我給某某打電話借100萬,結果下午錢就到賬了。雖然這個錢在法律上是不屬於我的,但是我能支配的,這種錢比較難度量,它是抽象的、虛位的。在你急難的時候,你可能借到這筆錢,這是信用的錢包。第三個是心理的錢包,有人花100萬,覺得挺少的,因為他有一個億;有人隻有10000塊,花了9999塊,心想完蛋了,要破產了。同樣一種花錢方式在不同情境、不同心態下,你感覺錢的多少是不一樣的。比如,在困難的時候,一塊錢對你而言可能頂100萬;當你有一個億的時候,就覺得100萬也似乎不是錢,尤其是在和平環境、生活無憂的時候。所以,人一生就在不斷翻動著這三個錢包裡的錢。第一個錢包裡的錢是最容易度量的,也比較易於管理,就像煤球,踢一腳就踢一腳,臟了爛了反正都是那麼一堆。第二個錢包是最難管理的,信用資產是飄在天上的氫氣球,它可以飛得很高,但也很脆弱,一紮就爆了。所以越偉大的公司,越害怕投訴,越害怕有人紮他的“氣球”。好的公司好的人用了彆人的錢,用得多了也自然有人要監督你,所以第九_九_藏_書_網二個錢包輕易不能打開;但是不打開調動的資源又有限;資源調動得越多,信用越大,你也越脆弱。所以,公眾公司容易被醜聞打倒,而私人家族公司反倒不怕。第三個錢包實際是心理感覺。有兩種感覺決定錢包的大小,一種是情境的變化,順利和困難時支出錢的多少會讓人有心理反差;第二種取決於錢的稀缺程度和它在你心裡實際占的比例,而不是絕對的花了多少錢。同樣都花100塊,一個占50%,一個占10%,是不一樣的。人一生在調配錢包的時候,實際是每天都在算三個錢包。做一個好的企業,是要放大第二個錢包,調整第三個錢包,守住第一個錢包。守住第一個是根本,放大第二個來促進第一個錢包的增長,最後是調整心理預期和實際的風險控製,不讓自己處於高風險的地方,讓心理錢包總是很平衡。如果預期脫離實際,你的心理錢包老是不穩定,就會做出急躁的決定。我們看一下第一個錢包是怎麼鼓起來的。我算過人一生賺的錢大概有三個三分之一。第一個三分之一就是我們講的現金和資產,它是怎麼掙來的呢,就是在專業化領域裡慢慢積累,賤買貴賣,尋找價差,通過管理慢慢增長,賺的量取決於所占市場份額、整個市場的增長。第二個三分之一是全國人民給你發的獎金,所以你要做守法公民,等待人民發給你。什麼時候發呢?我算過李嘉誠在1993年港幣兌換人民幣時賺的獎金,原來人民幣4毛錢兌1元港幣,1993年、1994年做了一次彙率調整,1元人民幣兌換1元港幣,港幣升值了一倍。在這之前李嘉誠掙的現金資產如果是100塊的話,一晚上就變成了200塊,第二個100塊沒有再付出勞動,這100塊錢就是全中國人民幫他掙的。但要拿這個獎金必須做好人,要熬得住不違法,發獎金的時候你得在,如果人民幣升值的時候你在坐牢,這事兒就沒辦法了。一個國家的經濟騰飛要用二三十年時間,如果你能熬上十五六年,基本可以拿到這個獎金。現在人民幣開始小幅升值,每年4%~5%,再有10年漲到50%,我什麼都不乾,守著現在的錢包,10年後我的錢包也漲50%。國民財富不斷增加,人民幣不斷升值,第二個三分之一的得來在於第一個三分之一的生意做得安穩和能夠堅持到發獎金的時候。第三個三分之一是全世界人民發的獎金。如果我有兩億美元的一個公司,符合在美國上市的條件,資本市場會給我的股票定價,以後我把股票賣了就是全世界人民又給我發了一次獎金。像百度,他們是個新公司,沒什麼資產,跨過第二個三分之一,直接到世界上拿獎金。全世界的投資人獎勵了他們的智慧、聰敏,獎勵他們創造了一個商業模式。如果一個人一生做得好,這三筆錢都能拿到,就可以變成很有錢的人。當然你必須遵紀守法,每次獎勵都是先要接受考察的,資本市場、法律道德都在權衡你,最後才把錢發給你。李嘉誠做了40年的生意,賣塑花、房地產掙了一些錢,港幣升值又掙了一筆,通過不斷上市掙了第三筆,所以做大了。多數人隻能拿到其中一部分的錢。比如開個餐館,一輩子掙的就那些錢,彙率的變化對他影響也不大。有的人就上市掙了一筆,由於基本功不好,沒把商業模式堅持做好,上市的時候蒙了一把錢,就被彆人揭穿了,最後就麻煩了,企業破產了,人民幣升值也跟你沒關係了。有的人笨,壓塊地睡覺了,因為他笨所以沒犯錯誤,10年以後這塊地升值了也可以得到全國人民發的獎金。當年我們在海南就碰到很多這樣的傳奇故事,有的人曾經挖個大坑,因為負債逃跑,海南一火又跑回來了,從這個坑裡撿起來的全是錢。但這樣也隻能掙一筆錢,發展總是有限的。做一個好的企業,它可以掙到這三筆錢,第一筆錢靠積累,第二筆錢靠耐心,第三筆錢靠智慧。第三筆一定是靠智慧的,企業創造的商業模式在資本市場得到投資人認可,你的回報就可以預期,比如阿裡巴巴,當時沒掙多少錢,但人家認為未來不得了,就同樣會給一筆可觀甚至瘋狂的獎金(股票溢價)。跟錢有關的事,無非三條。一是掙錢,二是看錢,三是花錢。掙錢是美國人最有本事,美國在200年前GDP很低,屬貧困地區,當時中國的GDP占全球差不多三分之一,現在輪到美國占三分之一了。所以掙錢要去美國學。家族幾百年的錢叫老錢,全世界的老錢都在歐洲,老錢都是有氣味的,每個家族的味都不一樣。歐洲最早富起來,一代一代家族的傳承,變成了看錢的機器,想看好錢要去歐洲學。歐洲現在靠看錢來掙錢,比如盧森堡、瑞士,替全世界看錢,看錢的技術發達到可以借此養活國家。美國是在流動狀態下看錢,掙錢中看錢風險大。歐洲是有一套保家族100年、200年穩定的財產的繼承體製安排的,這個體製非常科學,比如人死了,遺產想讓子女花又不想被揮霍掉,信托機構就把錢分幾堆,有的放到公益基金,有的放到投資基金,有的用來養活孩子,孩子每個月領生活費,而不是一次給完;餓不死但也富不了,要想富還要自己掙。奢侈消費、花錢都在亞洲。亞洲有錢的曆史短,富起來的時間大概是100年。剛富起來的人一定是惡性消費,要過一把癮。在中國,再高雅的人,就是北大的教授,關了他5年,天天都饑餓狀態,放出來第一件事,是撲搶黑格爾的哲學論著看,還是撲到館子先吃一頓肉?我想一定是先吃肉——因為曾經太痛苦太貧窮,所以一開始消費都是先吃肉,肉吃完了喘口氣,弄套好房子、好車,接著談個戀愛,擴大消費範圍,旅遊、健身什麼的一頓折騰;等這些也滿足了,接下來該光宗耀祖了,給家裡修個墳;高雅了之後玩個藝術品,搞個文化;等這些都弄完了,開始認真投資、做慈善。亞洲人基本都在修墳以前的階段,肉還沒吃上,墳還沒修,現在馬上做慈善,那是騙人的。亞洲造錢能力超強,私人家族要蓋豪宅,政府要蓋大樓,在亞洲炫耀和惡性消費很嚴重。想掙錢多往美國跑跑,沒壞處;想看錢去歐洲;想花錢就在亞洲待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