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史前社會人們以狩獵為生,那時候人們打來獵物後一般都會馬上就吃掉,吃不掉也沒有保存的方法,隻好任其腐爛。所以那個時候需要和物質之間保持著一種平衡,人們實際上沒有財產的概念,也沒有錢的概念。當獵獲了太多的野生動物,沒有吃完,同時又找到了保存的方法,就出現了剩餘,加上後來人們又學會了農耕,學會了種植,生存方式就起了變化。比如說捕獲了10頭野豬沒有辦法吃完,人就會把剩餘的馴養起來,誰來馴養?主要由一些婦女來馴養,所有的野生動物變成家畜是婦女的功勞。婦女把野豬養成家豬的同時,就創造了第一個剩餘財產。然而這些東西怎麼來支配就成了問題,於是就出現了私有財產。誰支配它?不可能每個人平均地分配,而是有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來支配它,支配的人就變成了擁有者,這樣就出現了私有財產。隨後也就出現了一個過渡的問題,就是將財產從自己的手裡讓渡給子女,或者從自己手裡讓渡給九九藏書網彆人,於是出現了財產的交換問題。隨著財富越來越多,交換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開始的時候隻有麥子和豬,有麥子的人和有豬的人交換;然後又養了羊、種子玉米,有羊的人跟有玉米的人交換,有玉米的人要跟有麥子的人交換,於是這個交換過程越來越複雜,複雜到最後拿東西來交換(以物易物)已經不可能了。如果有100種東西,彼此之間交換的組合就很難計算了。當物質豐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滿足每個人意願的物物交換已經完全沒有可能實現了。這個時候就有人提出一個中間的東西,我們大家都換這個東西,然後用這個東西換所有東西。這樣就使交易、交換變得非常簡單,從而發現了充當中間交換的媒介概念,這個媒介在不同的民族和社會先後有過很多形態,有貝殼、有金、有銅,也有布,還有動物的皮,比如牛皮、羊皮,都充當過交換媒介,最後這個媒介慢慢被固定為金或者是銀,因為金和銀比較不容易變色,另外它又不容易腐蝕,同時又容易切割成不同的等分,容易計量,使它變成了一個標準化的交換媒介。不同的民族和國家都逐漸把製造這樣一個形態標準化的交換媒介的權力賦予了政府,這時這個東西就變成了“錢”。所以錢產生的次序很有意思,先有私有財產,後有民間的交換,再有類似於錢這樣交換媒介的產生,然後再由政府賦予這個錢以法律的形式。最初應該是先有錢,後有政府,但是後來變成隻有政府才能印錢,錢又從黃金逐步變成現在的紙幣,紙幣下一步的衍化是電子貨幣,最後大家看到的是一個數字,一個代碼。但是不管怎麼樣,數字也好,代碼也好,金錢本身還是有兩個傳統的功能,一個功能就是我們講的交換的手段或交易的媒介,另一個功能就是一個價值尺度,衡量每件物品到底是五塊還是兩塊,哪個比哪個更值錢。了解這樣一個過程,對於我們了解財富非常有幫助。我們今天打交道,做生意,每天遇到的這些錢本質上就是起一個推動交易的作用,並且在交易過程中被用來衡量財富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