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管理與管理的人(1 / 1)

野蠻生長 馮侖 793 字 1天前

關於人的管理。一個管理者容易犯錯誤的地方在於弄不清楚管理自己還是管理彆人。一個人印了名片當上總經理之後,你會發現他開始抱怨彆人,似乎管理就是管彆人,讓彆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且隻要管理不好就是彆人的錯,炒人、罵娘、與同伴鉤心鬥角,反正自己沒錯兒。實際上,一個人群行為的發動者是它的組織者,也就是董事長、總經理,目標是他們定的,組織架構是他們定的,他們牢牢把握主動權,所以所有的責任都應該歸在他們身上。管理者的行為是第一重要的,就像發牌者和接牌者的關係,發牌者有責任,發牌者出3,接牌者出K,不能怪後者打得大。所以,偉大的人管理自己而不是領導彆人。步步高老板段永平講了兩個故事,很有意思。一個例子是,經常聽到一些領導抱怨公司沒人,但查看他的日程表,幾乎沒有和獵頭公司、潛在可以挖來的人的見麵時間。問題究竟在哪?一邊把自己忙得夠嗆,一邊抱怨沒得力的人,如果把精力放在找人上麵,管理好自己就會有人來。起初我也這樣,近幾年我和獵頭公司保持聯係,沒事就找人,就當交朋友。企業家、高級管理人與獵頭的交流時間必須在日程表中安排出來,優秀的人需要自己去找。還板。他說,不行,你得摔300跤才能滑成我現在的樣子。這300跤就是管理自己,不必強調身體素質,不用說時間少,不必埋怨教練教得不好,教練不可能代替你摔跤。還有一個在組織裡比較難管理的事情,就是“中國特色”、“地方習慣”。這是我們剪裁西方理論最難的地方。為什麼很多學說到了中國就要改,實際上是在行為習慣上做了妥協。以前我講過生人原則和熟人原則。中國是“熟人文化”,酒樓解決的事情超過律師樓很多。之所以在酒樓或洗浴的地方解決問題,就是為了超越規則,目的都是變通。在中國,做房地產出租鋪麵,大部分都出租給餐飲業和娛樂業。在這裡,中國人個人享受的成分絕對是一小部分,通常在這裡是把公事當私事辦,把私事當家事辦,充分軟化對方的心靈,目的還是變通。在中國是把人-我之間的中間地帶消滅掉,互相“侵占”,我的是你的,你的是我的,私人化程度低。我的朋友王功權遇到過一件有意思的事。萬通美國公司的秘書是個美國人,功權初去美國,讓她接機。在中國接老板很正常,下麵的人還巴不得去接呢,但人家不接。功權隻好叫朋友來接了,之後非常生氣,要把秘書炒掉。結果美國人不乾了,她說她沒有錯,與公司簽訂的雇傭合同裡沒有說明接老板的事情,這不是她的職責。如果要接也可以,但必須談清楚接機的次數,每次的油費和輪胎磨損誰來支付。美國人與人的界限,事與事的界限界定得非常清楚。中國人把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混在一起,人-我界限不清。所以在中國,大多數企業製度管理的約束力弱,感情因素的製衡作用很大;除非是製造業,流程規定非常清楚的時候,相對來說好一點。這樣就涉及另一個問題,組織結構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靠什麼激發。在中國,有時道德激勵比金錢激勵重要一點,或者老年人用道德激勵就可以了,而對年輕人來說,金錢激勵就更為重要一點。觀察我們全國的客戶投訴資料,60歲以上的人喜歡用階級鬥爭方法處理,演講、聚眾、貼大字報;30歲上下的基本上是算賬、打官司、要錢;40歲到50歲一撥除了打官司還會打架,甚至找黑社會。代際不同,特點不同,管理的時候必須要有針對性。年輕人講績效、利益,年長的講感情論輩分,文化、習俗在很大程度上製約著管理。代際的變化過程中會麵臨文化觀念的轉變,或者說由政治文化向商業文化、法律文化的轉變非常難。如果有不同種族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年齡段的人存在於一體,這個組織會非常混亂,這也是跨省、跨國大企業生存困難的原因。所以企業文化不要多元化,習俗儘量不要多樣。企業領導要關注企業文化相對的單一性,有利於人的行為的引導和訓練。高層董事會,經理人文化需要開放,因為他們需要決策,開放和互補有利於減少片麵性,提高正確性;但執行層麵多樣化帶來的是協調性差,所以應當避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