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思想文化領域的專門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各級黨委要抓緊製定和實施專門人才培養的總體規劃,調整人才培養的結構和布局;要建立健全選拔、考核、使用、獎懲製度,形成有效的激勵機製,為優秀人才的健康成長、脫穎而出創造良好條件;要關心優秀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解除後顧之憂,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要努力培養一批掌握理論、學貫中西、理論聯係實際的理論家;一批堅持正確方向,深入生活並能客觀、熱情反映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奮鬥業績、鼓舞人民群眾鬥誌、受到人民群眾喜愛的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一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社會責任感強、精通業務知識的出版家;一批緊跟時代步伐熱愛祖國和人民、藝術水平精湛的作家、藝術家,真正使這些優秀人才成為宣傳文化事業領域的帶頭人,成為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帶頭人。這是一個有關領導與作家的故事。1985年,劉海程被任命為河南省南陽地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當時找他談話的是地委書記李金銘同誌(現任浙江省委副書記)。劉海程一聽就急了,說,我一直是乾組織工作的,從組織部普通乾部乾到組織部長,又當縣委書記,我隻對組織工作和農村工作感興趣,這個宣傳部長我可當不好。李金銘同誌說,我早看過你的檔案,你在大學學的就是文科,能寫會畫,當縣委書記時寫過150萬字的讀書筆記,這些情況我都了解,你沒當過宣傳部長,就知道自己不能勝任?一席話說得劉海程無言以對。於是就當上了宣傳部長。劉海程自述:我這個人有些爭強好勝,既然當了宣傳部長,就想乾出名堂。於是上任伊始,我就開始抓三支隊伍,一是新聞隊伍,二是理論隊伍,三是文藝隊伍。這三支隊伍中我著力最多的就是後兩支隊伍。理論上3時正爭論姓社姓資問題,文隊伍正是積重難返事情多多的時候,它較之新聞隊伍要難處理得多,因此我對文藝隊伍抓得緊一些。這樣,我就有機會目睹南陽作家群的誕生、發展和形成三個階段……南陽作家群不僅在河南省,就是在全國,也是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在這個不大的南陽盆地裡,竟有諸如二月河、周大新、田中禾、周同賓、喬典運、廖華歌等在全國頗有影響的作家。然而,走近南陽作家群,就會發現他們的背後存在著劉海程這樣的支撐體,他們用自己的政策水平和甘為人梯的精神讓作家們高些再高些,在最高處放飛理想,為國家和民族奉獻純美健康的文學精品……談起作家,也曾有過文學夢的劉海程感慨良多。他說,一個領導乾部最重要的一條是要做到對作家公正客觀評價。作家不同於說唱藝術,不同於表演藝術,說過唱過演過,大風過去了無印痕。而作家的作品必須直麵現實,有自己的思考,有獨到的敘事藝術和能力。但是,因為空口無憑,立字為證的原因,作家白紙黑字寫的東西又都可以成為廳堂公證授人以柄,這又是極其危險的職業。不幸的是,大部分作家畢其生都在花費大量精力去創作,沒有時間去進行交際,況且又是個體勞動者,極易受到傷害。這是個精神領域的強勢人群,卻又是現實生活的弱勢群體,這一點必須明了。因此,我們要求作家一要出好的作品,二是出了問題不能一棍子打死。作為作家,不要閉著右眼看領導,作為領導,不要閉著眼睛看作家。雙方都要睜著雙眼看對方,並且要全身心含情脈脈……1988年、1989年期間,《南陽日報》連載了南陽作家行者(秦俊)和王遂河寫的《彆庭芳傳奇》,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讚成者和反對者各執一詞,形成壁壘森嚴的兩大陣營,把劉海程一下推到了風121浪尖上,倘若處理不當,頭上的烏紗帽說不定就會為此而掉。彆庭芳是南陽近代曆史人物。有關他的話題還得從頭說起。1985年左右,胡耀邦同誌來南陽視察。來之前,他先去了陝西商洛地區,視察完又從商洛到南陽。在南陽期間,胡耀邦同誌饒一個是地方誌辦公室的主任,一個是文聯主席,他們都是共產黨員,沒有理由說他們不和黨同心同德。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還要防止左的一麵,而極左的危害往往給我們的損失更大。我們應該保護作家的創作熱情和探索精神,給他們以寬鬆的環境,創造穩定的心態,給他們以可靠的支持。正是基於這些縝密的考慮,劉海程決定把這件事拿到部長辦公會議上去研究定奪,以期獲得黨組成員的支持,讓大家共同參與關心作家的行動。劉海程的建議獲得了時任副部長兼文聯黨組書記孫泉碭等人的堅定支持。辦公會議研究決定:該作品並沒有美化曆史人物,沒有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因此不宜停止連載……連載風波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兩作者在文聯會議上感激地說:感謝領導在關鍵的時候給予我們關鍵的支持……也許外鄉人不會注意這個故事,但因其發生在南陽而備受當地作家的關注。此時正是二月河、喬典運、周同賓、田中禾等一批作家創作最力的時候,倘若稍微疏忽,就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創作,因此也許就沒有以後南陽作家創作上的繁榮……孫泉碭在大學原是學哲學的,沒想到參加工作後卻乾上了文藝這一行。從1984年到1989年期間,他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聯黨組書記,因此,南陽作家群的生長和他不無關係,就領導作用而言,南陽作家之所以異軍突起,軍功章至少有他的一半。談起當年南陽作家群,孫泉碭不無感慨。孫泉碭自述:我是1984年1986年期間當文聯主席的。我原來是在宣傳部秘書科,當時領導是為了解決我的職務問題,說兼文聯主席可以解決正處,於是我就當了副部長兼文聯主席。我原本是搞理論研究,搞教育出身的,來文聯是誤入白虎堂,但是我能將計就計,因為在這期間,我確實喜歡上了文學藝術創作,並交了許多作家和藝術家朋友。特彆是劉海程到宣傳部以後,他也特彆喜愛文藝事業,喜歡文學,於是我們就湊到一起了。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尤其是搭台子唱大戲,沒有幾根柱子不行,於是我們幾個自願湊成了柱子,搭成一個台子。但是唱戲的主角是作家,他們是在舞台上的,我們是在他們的腳下邊。你看過農村唱戲搭台子吧,下邊有許多樁子,搭上木板。我們就是那台下的柱子和樁子,沒有這埋在土裡的樁子戲台就搭不起來,沒有這戲台就唱不起來。當了這麼多年的文聯領導,我的體會是,一個領導,首要的是要學會搭台子,不能拆台子。你就是一根木樁子,半截埋在土裡邊,肩上還得讓人踩。你把戲台搭得越高,戲就唱得越紅,說明你的工作越成功。南陽是人文薈萃之地,文化積澱豐厚。文學豫軍中,宛(南陽)一直是重鎮。但是80年代初,宛軍剛從文革硝煙裡鑽出來,可以說隊形不整、衣衫襤褸、傷痕累累、混亂不堪。當時喬典運是老右派,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漏網地主,一天到晚心驚膽戰。田中禾(張其華)是右派,運動中被揪來揪去,周同賓在文革中當過教育局革委會主任,這時被說成造反派,有朝不保夕的感覺,淩解放(二月河)是小市宣傳科副科長,剛從部隊轉業回來不適應,鬱鬱不得誌的樣子等等等等,作家們根本坐不到一塊兒,勉強在一起也是互相攻訐,說三道四。記得我到文聯後第一個會議是1984年11月份召開的文學理論研討會,因為開不起來,於是就把會標改為南陽地區文藝界大團結工作會議,會上我講了團結的重要性,說團結才出作品,團結才有力量,團結才能保持宛軍的光榮。會上,大家有所觸動。根據當時的情勢,文聯黨組提出對幾個創作成績突出的作家加以政治上的保護、解決生活的實際困難。比如把喬典運提為作協副主席,把周同賓、田中禾都樹起來,以組織的名義給他們一個說法,一個政治待遇,不要再從枝節題上乾擾他們。由於這個風氣一開,大夥一看認真創作紮實工作有諸多好處,說三道四唧唧咕咕沒有益處,於是大夥兒一下子就團結了。從此,宛軍的隊形基本就整齊了,向上走的趨勢就顯露出來了。劉海程愛和作家交朋友。這種交朋友完全是平等的、同誌式的,不是那種居高臨下施舍似的。他說,作家大都是敏感而又有豐富情感的人,他們不需要假模假式的恩賜,他們需要真誠的交流。一個領導乾部,隻有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苦衷,尊重他們的勞動,真正關心愛護他們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在他們的倡導下,南陽地區所屬各縣市都成立了作家沙龍,各縣輪流做東,邀請本縣或部分外縣作家,每期一個議題,圍繞文學創作進行探討。劉海程、孫泉碭的身影經常在沙龍裡出現,很少缺席。他們把作家沙龍當做一個探究隱秘內心的窗口,這是一個懸念叢生充滿智慧的窗口,也是心事浩渺心憂天下的窗口,他們能及時了解作家的心音,掌握思想脈搏,以便及時引導疏通他人,或者調整矯正自己。這是一個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的經典範例。劉海程說,一切工作都要從風乍起始,不能動不動就蓋棺論定,一些領導乾部平時不與作家溝通,一出問題就亂扣帽子,這不是共產黨的作風。共產黨應該把大批的作家往懷裡攏,不應該把大批的作家往外推。簡單化或者複雜化、表麵化都會給黨的文藝事業帶來危害。勇章印是南陽儀表廠的工人,曾多次在本市內外文孫泉碭滔滔不絕地向領導彙報這批作家的豐功偉績,以期領導垂愛。哪知領導想了想,仍掏出鋼筆。剛要簽,孫泉碭伸手攔住了他,說,我早給領導準備好了。說著,拿出那枝削得尖尖的鉛筆。領導哈哈一笑,說,這枝鉛筆留下吧,下次文聯再報名單時我再用。說完一揮而就。就這樣,南陽地區省級以上的作家全部解決了農轉非。南陽作家群有個特點,除了少數作家如田中禾、周同賓、馬本德受過高等教育外,其餘大都是初、高中畢業,以這樣的學曆,很難在職稱評定時拔得頭籌,獲得較公正的待遇。因為這些作家雖然學曆不高(如喬典運.二月河等人),但創作卻獲得廣大讀者的認可,可謂名滿天下。如何恰當解決,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問題。孫泉碭單刀赴會,利用自己職稱改革小組副組長的身份,替每個作家據理力爭。職稱評定下來,競一次評出9名正高或副高級彆的作家,全省總共才17名,南陽竟占了二分之一。消息傳到鄭州,當時的省文聯主席南丁先生特意請孫泉碭吃飯,誇他為南陽作家辦了件大好事。南陽作家一下子兵強馬壯,首先在氣勢上占了先聲。一次沙龍會上,劉海程隨口問道:怎麼沒見章印?大夥都說是呀,怎麼沒見勇章印?劉海程問:他的農轉非問題解決了沒有?大夥又說不清楚,不清楚。劉海程說,對作家的生活要多請安,得多抓落實。這些話傳到勇章印的耳朵裡,這位工人作家非常感動。他給劉海程寫了一封信,信上說,僅僅是沙龍上的一句話,你就記住了,還幫俺解決了這麼大的問題。今後我一定奮力寫作,報答厚愛……又過了一段時間,上班時,秘書告訴劉海程:勇章印死了,上午9時住的院,沒檢查出病症,人已經不行了,當天死在了醫院。劉海程立即通知孫泉碭,火速趕到了醫院。太平間裡,停了兩具屍體,一個是勇章印,一個是老太太。兩具屍體,兩種待遇。老太太似乎有些身份,雪白的單子蓋在身上,人群簇擁,潮來潮去。勇章印這邊卻冷冷清清,一條臟兮兮的布單蓋住了這個貧寒作家的臉。劉海程把布單掀起來,看到勇章印因猝死而略略變形的臉。他的眼睛瞪著,以往那種率真隨性的氣質已經轉化為混濁的物質凝結起來,在這幽幽的底色裡,一種驚愕和慌亂的表情從裡邊突兀出來,他的嘴微微張著,好像在自言自語:這就是一個作家選擇的人生?劉海程忙把勇章印的眼瞼合上,就像怕驚擾他仍在進行的夢境。他背過身去,淚水禁不住潸然而下……看到地委領導來了,醫院不知就裡,院長領著一群人七手八腳為勇章印換了一床雪白的布單。有人忙著為死者整容,讓他更體麵些,讓他看起來更像個作家……看到地委領導來了,死者所在工廠廠長一頭大汗地趕過來,地委領導詢問廠長死者死因,廠長回答不上來,汗流得更多了……原來,勇章印有個愛喝兩口的嗜好,因為家窮,買不起酒,就喝工業酒精。他白天上班,晚上寫作,累得撐不住勁,就喝酒解乏,加上老婆看他油瓶倒了也不扶的樣子,家務活啥也不乾,雖然一年到頭寫個不停,卻總沒有幾個進項,就嫌他沒有本事,不會掙錢,也就給他氣受。這樣諸種因素加起來,勇章印的身體就垮了。等他實在撐不住了,就一個人來醫院看病,還沒等檢查完,就咽了氣。勇章印的追悼會舉行得非常隆重。劉海程、孫泉碭以個人的名義為他送了花圈,並親自參加了追悼會。會上,周同賓說,我死時有個地委書記看我就滿足了。二月河說,我死時領導給我送個花圈就行了。就在勇章印去世不到兩個月,南陽地區曲劇團的主要演員陳桂佳在洛陽演出時突然發病,診斷為腦瘤,最後死在手術台上。接到報告後,劉海程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些作家、藝術家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事業相催雜事多多,作家費心勞神,演員疲於奔命,哪有時問考慮自己的身體?有多少頗有才華的人為此英年早逝,這是多麼大的損失呀。既然領導乾部有身體檢查待遇,為什麼這些作家、藝術家不能享受?於是劉海程將勇章印、陳桂佳的事例提交到地委辦公會議上,建議作家、藝術家設立檢查身體製度。最後形成文件:凡是省作協以上的作家,省戲劇家協會以上的演員,每年享受免費檢查身體的待遇。作家們說,這不僅僅是待遇,還是一種榮譽。至今,南陽地區的作家、藝術家們仍在享此殊榮。以後,劉海程調到省新聞出版局任局長後,又把這一做法帶到了出版界。凡是正副編審,全國勞模或五一獎章獲得者,均可每年免費檢查身體,並能免費出外旅遊半個月。此舉實行以來,頗受大家歡迎。孫泉碭自述:1985年3月,南陽地區召開圖書館會議,會上,我放了一炮,我說外人都誇咱南陽人老實,我想這老實背後是不是含有保守、封閉的一麵?當時有人說我是離經叛道胡說八道。我堅持認為,南陽這種精神狀態是和三中全會的精神格格不入的,南陽作家群要有所作為,必須克服盆地意識,走出盆地。於是在地委的支持下,1986年文聯召開克服盆地意識大討論。這一次討論使作家們眼界大開,大家摩拳擦掌,準備大乾一番。然而,突兀而來的一次事件,使作家們的激情遭受了打擊。1986年,西峽縣的劇作家何中興根據喬典運的《鄉醉》改編成了一出曲劇,參加了南陽的戲劇大賽。此戲一演,立即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鄉醉》描寫了一個鄉乾部,整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連日醉心於酒場酒會文化,卻無心乾四化,用辛辣的筆調鞭撻了一個得過且過的基層乾部。這種直接用諷刺手法批評現實中的一些乾部的作品近年已不多見,因此,引起了一些鄉鎮乾部的不滿,說這部作品是十足的自由化,應該大加撻伐。消息傳來,作家們都噤若寒蟬,剛剛燃起的創作火焰頓時被澆了一盆涼水。孫泉碭認為,三中全會的深意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什麼要在全國範圍內提倡解放思想,就是說黨中央肯定看到了人們思想禁錮的種種現實,這就是多年來極左路線對人的深度戕害,它使人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奉行左比右好以求明哲保身。這樣的思想狀態與改革開放要求的時代精神可謂格格不入。解放思想不僅對改革開放有用,對文學創作更是有用,俗話說放膽文章拚命酒,顫抖的手寫不出好文章,作為領導乾部,既要不斷地把政治原則灌輸給作家又要給作家以一定的空間,鼓勵他們解放思想大膽創作,隻有這樣,作家才能創作出時代精品。孫泉碭向劉海程彙報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得到了劉海程的讚同。孫泉碭說,啥叫自由化?自由化是想推翻共產黨的領導,而喬典運是補鍋的思想,不是砸鍋的思想。如果硬把自由化的帽子扣在老喬的頭上,就會傷害一批作家的創作熱情,假如整個南陽地區的作家都管得像個小媳婦似的,在改革開放年代隻留下一些平庸的記錄,那就是我們當領導的失敗。為了頂住左的乾擾,劉海程和孫泉碭心生一計,乾脆把老喬弄成正麵典型,這樣就會少去諸多麻煩。當時南陽地區正在搞政治思想報告會,於是老喬就以模範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身份參加了代表團,在全地區作巡回報告。這樣一來,那些本來想揪住老喬辮子不放的人,看到他變成了正麵典型,想時代真變了,也就不再追究了。喬典運在報告會上大出風頭,他用三個故事串在一起成了一篇絕好的演講稿。報告團結束後,他又將這三個故事創作成三個短篇《冷驚》、《山妖》和《女兒血》,發表後反響很好。二月河本名淩解放,祖籍山西昔陽,因是家鄉解放時所生,故名淩解放。他的父親淩振祥,是個南下乾部,後來就在南陽安了家,淩解放學生時代是在南陽度過的,他和孫泉碭曾是高中同學。淩解放1968年參軍,在部隊入黨提乾,轉業後到了南陽市委宣傳科當副科長。初時搞《紅樓夢》研究,曾寫了大量的學術文章,但因一文莫名而未被注意。1983年,苦惱中的淩解放給紅學專家馮其庸寫信,暢言紅學研究之弊端,引起馮的極大興趣,故寫信相邀參加來年的紅學年會。就在這次年會上,馮其庸先生見到了淩解放,談話間,馮老勸說他放棄紅學研究,改弦易張。馮老先生說,紅學研究隊伍中學者多多,你若想在研究上有所突破恐怕很難。但你文字功力深厚,若改創作,肯定成功。接著,馮老就推薦他寫清朝三皇的。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馮老先生的話對淩解放啟發很大,年會結束後,淩解放就匆匆趕回南陽,並把自己的創作計劃向當時的部領導作了彙報。宣傳科是一個出文字材料的地方,大量的經驗需要總結,多少典型需要宣傳,況且淩解放是宣傳科的一支筆,現在突然宣布今後要寫什麼曆史了,這怎麼行?部領導循循善誘幫助淩解放說,還要以工作為重,以黨的事業為重,組織的事為大,個人創作的事小……淩解放想不通,就把自己的苦惱講給劉海程和孫泉碭聽,因為南陽地委宣傳部是南陽市委宣傳部的直接領導,二人覺得淩解放講得不無道理,就又馬不停蹄地為淩解放奔波起來。劉海程找到市宣傳部領導,說,聽說淩解放請創作假很難請,寫作沒稿紙,今天我給他請假來了……孫泉碭也找到了南陽市宣傳部的領導說,解放是我的老同學,他是一個文學功底很厚的人,他默默無聞地準備了這麼多年,現在該是他開花結果的時候了,咱們應該為他創造一些條件……南陽市宣傳部領導見上級領導都來為淩解放說情,有些坐不住了,說,淩解放要是一般辦事員,我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他可是宣傳科長呀……劉海程說,會寫材料的宣傳科長一抓一大把,會寫的作家可不容易找。作家的生長期太慢,成長的條件又特彆苛刻,淩解放是能給咱南陽文學界贏得榮譽的人,我把寶押到他身上,如果他寫不出來,我到宣傳科給你寫材料!孫泉碭說,沒有宣傳科長咋辦?這好辦,你設法再配一個,弄一個並肩王不就行了?南陽市委宣傳部果然依計而行,特意選配了一個宣傳乾部,讓淩解放騰出手來專門搞創作,這對當時一文莫名的淩解放可謂皇恩浩蕩,像這樣的情形,在全國也可以說獨一無二。從此,淩解放開始用二月河的筆名創作清代帝王係列,並很快在全國打響,現在已成為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作家之一。正是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創作環境,南陽作家群才會脫穎而出。1987年,全國短篇評獎,在全部十七篇得獎作品中,河南有三篇得獎,占全部作品的六分之一。這三篇作品,競都是南陽作家創作的。獲得全國短篇第一名的是田中禾的《五月》。獲得第四名的是喬典運的《滿票》。獲得第七名的是周大新的《漢家女》。南陽地區文聯召開盛大的慶功會,酒宴上,作家們摩拳擦掌,說今年得獎147,明年評獎再得258。老作家喬典運激動不已,他舉起酒杯含著淚花說:人家說黨是母親,咱河南話說黨就是媽,媽叫喝酒不能不喝,媽叫咱往哪裡走咱就往哪裡走……那一晚,喬典運喝醉了,許多作家都醉了……幾年後,喬典運得了不治之症。臨死前,他拉著劉海程的手說,我已經沒有困難啦,我的房子是你安排的,孩子是你安排的,你給孩子找工作寫的條子上的話我現在還都能記住。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在我的作品裡寫上一句感謝你們的話……1991年、1992年,劉海程和孫泉碭相繼調離南陽,劉海程初到《河南日報》社任社長,後又任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孫泉碭初任省廣播電視廳長,後任河南省文化廳廳長。臨彆時,所有的作家都哭了。詩人廖華歌寫詩送行。其中一句詩這樣寫道:一個領導走了,南陽作家為他下半旗……沿著涪江向下遊而去,就進入長江的水係,再沿江東進,到了宜昌向北,就進入神農架的千山萬壑之中。在這大山的懷抱裡,著名的汽車城湖北省十堰市就坐落在這裡。和筆者發生聯係的是十堰市新華書店。筆者一行人去神農架秋遊,歸來後便被該市的新華書店總經理黃成勇先生請去吃飯。吃飯之前,先去書店瀏覽了一番,初人書店,並無太多的感念,隻是覺得這裡圖書甚多,幾番檢索,真有一些平素找不到的好書。筆者翻閱時很自然與北京圖書大廈、上海南京路新華書店、深圳市新華書店比照了一番。雖然該書店的規模無法和它們相比,但在圖書的種類和品位上,真有些難分伯仲,於是,筆者就對黃成勇先生有些刮目相看。作家寫書看書,自然也就愛書,每有新遊,總愛到新華書店看看,就像家庭主婦愛逛菜市場一樣。倘若那裡的書店辦得好,書多人多,便平白認為那裡的文化底蘊就豐厚,精神財富就富有,對這個城市或這個地方就格外另眼相看。即使一些很富的沿海城市,隻要幾番下來,找不到像樣的書店,筆者就認為這是一個以暴發戶為人格特征的城市,內心就看它不起。因為筆者私下裡認為,一個地區和一個城市文明的生長,總得需要充足的文明之水的澆灌,而那些大大小小的書店,就是一片片繁茂的水土涵養林,它們是儲存文明之源的地方。倘若一個地方連像樣的書店都沒有,等待它們的將是一片沙漠,這是連小學生都能看到的結局,因此,我有很多理由輕看它。通過看新華書店來掂量一個城市的分量,這是筆者的一點小經驗。但是,我們的新華書店,因為體製的緣故,大多數辦得不好,凡是辦得好的新華書店,大概都有一些深層的道理在。這樣的念頭電光火石般閃出,很快就飄逝了。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吃飯。吃過飯後,方知道飯店名叫狀元樓,它也是十堰新華書店辦的。所謂狀元樓,還是和書能扯上乾係的,另外,這個新華書店還辦了一份報紙,名日書友,每期5000份,大都贈與固定書友,餘者分發在新華書店,免費贈與讀者。這在當前書界,都有些另類的意思,更讓人詫異的是,辭行前,書店分贈筆者一行每人一包禮品,打開一看,竟是10副撲克牌!名日書香撲克。顧名思義,書香撲克,自然與書有關。54幅精心繪製的名人肖像,中外各半,有孔子、屈原、伊索等,無不是蜚聲文壇的大師級人物。所列之人,大多作品均收入了中學課外文學名著必讀和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有意思的是撲克牌的大小王,孔子為大王,屈原為小王,魯迅為紅桃A,冰心為紅桃2,錢鐘書為紅桃Q,莎士比亞為梅花A,巴爾紮克為黑桃A等等。中國盛行座次文化,從《水滸》排起,一直上演到今天的政治生活。然而書畫撲克的創意者卻未經請示就做了主,將孔子和屈原封為萬王之王,並且脾氣怪戾個性張揚的怪老頭們,在孑1子深邃目光的籠罩下,不得不俯首稱臣,聽任命運的擺布。請教創意者,答日:撲克雖發明於西洋,然傳人東土既久,基因已經轉化,融入國粹,比之西洋長勢更旺;況牌是中國人設計,中國人玩,打法也是中國套路,二王概由中國人當之,有何不可?再說這種排序,僅是本店所見,並不代表官方意見,充其量也隻是反映了十堰的文化水準,有何不可?度其大王定於孔子,不僅有其在中國文壇的資格,名望無出其後,更在其以仁忠恕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中國曆史上的深遠影響無可比擬取代。而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形象及其《楚辭》也滋養了代代炎黃子孫,中國民間傳統之重大節日與文學家直接掛鉤者僅此一人,故小王可也。言之鑿鑿,理直氣壯。這個創意者不是彆人,就是黃成勇。我就又格外留意黃成勇了。說起撲克牌,黃成勇有一段話發表在他創辦的《書友》報上,他說:社會是個大牌局,人人身在其中。呱呱墜地,是領取了最初一張牌;嗚呼哀哉,是打出了最後一張牌。按牌理出牌,是尊重客觀規律;修訂規矩,是進行製度改革創新;擺牌重洗,是資源重組。有好牌,必須抓住機遇,節骨眼上打出來;沒有好牌,必須調整結構,伺機一擲……而黃成勇手上也有一張牌,這就是他的文化牌。這張牌,就是他的書畫撲克。黃成勇說:我最初的動因是為消遣準備的,我們準備辦一個酒店,就是你們看到的狀元樓酒店,我想這個酒店要有些文化品位,還要有消遣性,於是就想到了是否有一副特殊的撲克牌,希望寓教於樂,於是我就想起了打文化牌,用著名作家的頭像代替原來的畫圖,這樣,即使大家在消遣時,也能留意一下手中的內容,比那些在撲克牌上畫些裸體女人的淫的畫麵毒害腐蝕青少年的做法要健康許多。因此我們就設計選擇了54個中外著名作家的頭像(其中包括教育部推薦的中小學生課外必讀書的作家?,簡略介紹生平及代表作,既能樂之,又能學之,為當下推行的市民素質教育和加強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儘點微薄之力……一副文化牌,用心何其苦哉!能稱言書香,就要有較高的藝術品位,這套撲克的裝幀設計,在國內堪稱一流。十堰市新華書店及所轄各縣、區店近一年來統一使用C1設計,從標誌、色彩上一目了然,在視覺語言上有一種信任感和莊重感,這副撲克的底色就用的是讀者喜愛的新華紅。為了提高藝術品位,特請著名作家、畫家高莽用白描畫就54位中外大作家的肖像,筆者早年也曾學過美術,以一個並不內行的半專業眼光看高莽先生的畫作,堪稱畫中精品。為了這副撲克的品位,黃成勇曾千裡迢迢赴京請出高莽先生,不但將高先生請出了山,且又攀上了忘年交,這裡有他的一段文字為證:2001年1月8日下午,大雪初霽,我在高莽先生府上與他談牌。高莽先生高身材、高鼻子,今年75歲,看上去隻像60歲。我家中藏有他出版的好幾種譯著,對他並不陌生。在拜訪他之前,武漢曾卓先生的引薦信已先期抵達。證明不是騙子(前曾有騙子來訪?,因此彼此都很隨便。我奉上兩盒茶葉,告訴他說是家鄉的茶葉,高莽說:好,我就用濃濃的鄉情招待你。高莽和黃成勇談得相當投機。那高莽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畫家,同時又是編輯家,曾任《世界文學》主編,曾翻譯過《保爾柯察金》(戲劇),受過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親自簽署命令頒發的友誼勳章。能和他高談闊論,足見黃成勇並非單純一販書者也。販書者,書賈,是黃成勇為自己起的綽號。然而,當筆者聚焦書香撲克,聚焦書友,聚焦黃成勇,方知黃成勇首先是一個讀書人,其二還是一位著書人,其三才是一個成功的賣書人。黃成勇26歲那年,曾任十堰地區竹山縣的文化局長。在這一段時間裡,黃成勇本來可以在仕途上接著走下去,但沒有想到,因為他從小愛書,迷書,競讓書改變了他的生命樣式。他說:大概是寂寞吧?大概還有孤獨吧?要不怎麼會喜歡書呢?喜歡書,一下子就喜歡書的一切:喜歡書的各式開本,各樣裝幀,喜歡聞新書墨香、舊書的黴味,喜歡各種紙張的色澤和手感,喜歡了解書的印刷和編輯藝術,喜歡寫書的人和編書的人,喜歡書的掌故和軼事,喜歡逛書店和書攤,不為書花點錢心裡就癢癢。說來真不好意思,至今還喜歡連環畫,隨意翻翻,仿佛翻看自己的童年。人生也像一本書吧,被時光翻看,那麼不經意地就翻去了幾十頁,回憶生活中保存下來的,可以稱之為歡欣和愉悅,大多都與書有關……這樣一個愛書之人,他的內在結構似乎已決定了他運行的軌跡,因此他於1991年調往十堰市新華書店任經理,徹底下了書海,終日與書共舞,且其樂融融,從此不思仕途之事。黃成勇,書癡也。即稱愛書,便由表及裡,那就是以書會友,因此,黃成勇以書為緣,結交了許多作家學者。他說:書的緣分,使我成為一個積極的書的結緣者。當我把特彆喜歡的書,特彆喜歡的書的作者,用讀書筆記和訪問記的形式見諸報端和刊物時,實在是想以此引起人們對書的興趣,不成想卻因此結識了.一大批書的專家們,他們都是讀書大家和藏書大家,我從他們那裡得到了鼓勵和提醒,更重要的是還獲得了關於書的持續的和不斷翻新的樂趣……這樣就引發了黃成勇的以書為題的創作衝動。多年來,他京訪薑德明,滬訪倪墨尖,漢訪碧野、訪曾卓,蓉訪流沙河,長訪鐘叔河……凡書界名家一一拜訪,自我感覺山水覽勝,個中妙處難以言說,於是就細心記述下來,這樣就有了一本散文集《沐浴書香》問世,該書收有散文40餘篇,讀來既有學者之重,又有清麗之輕,以這種態勢走下去,日後能成為散文大家也未可知。然而,黃成勇還是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書店上。十堰的新華書店之所以辦得好,是因為他不隻是一個會讀書的人,更是一個懂書、知書、愛書又會寫書的人,還是一個用心養書的人。這就是十堰市新華書店成功的秘訣。1997年,《中國圖書商報》評選全國書業界十大新聞人物,黃成勇名列其中。1998年,黃成勇又被國家新聞出版署授予首屆全國書刊發行行業最高榮譽獎中國書刊發行獎。而黃成勇創意的書香撲克也獲得了極大成功。請看第32期《書友》報的一則新聞:本報訊:(通訊員隨鄖報道)書香撲克問世以後受到業內人士和書友的熱情讚譽和廣泛歡迎。經向全國部分地(市)以上新華書店發函征訂,陸續收到省內恩施、潛江等店的訂單,外省包括福建龍岩、三明,浙江寧波,遼寧本溪,山東東營,甘肅張掖、白銀、武威,江蘇揚中、張家港、泰州等店大量傳真訂單。《中國圖書商報》5月31日出版的第931期刊發書香撲克專題報道後,省內外各級書店表現出極大興趣,紛紛來電訂購、谘詢詳細發貨事宜。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民營書店負責人收閱《中國圖書商報》後,多次來電聯係購買書香撲克。截至6月30日,本報已發出書香撲克3.86萬副。不少讀者個人來函聯係購買,有的甚至夾寄現金(按郵局規定是不可以這樣交寄的),鑒此,本報從6月底起陸續接受書友個人郵購。書香撲克備受青睞,充分說明通過這種形式宣傳好書,寓教於樂,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素質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和湖北十堰新華書店有許多共同點的深圳市新華書店,雖為全國書業界的佼佼者,但它初始創業的根基卻建在人所共知的文化沙漠上。深圳的經濟幾乎是一夜騰飛的,但在一份關於讀書的問卷調查上,有人卻大言不慚地問道:讀書乾嗎?讀書能掙錢嗎?在被調查的500人中有384人坦言疏遠書籍甚至拒絕書籍。1983年,深圳市政府有關文化設施的建設方案相繼出台,有圖書館、博物館、大劇院、科技館、電視台、深圳大學、新聞文化中心、《特區報》等等,獨獨忘卻了新華書店。這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忘卻,使深圳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人們在飛金流彩的深圳大街上穿行,給人感覺更多的是灼人的物欲。關於南國文化深沉的另一麵卻鮮得一見,因為看不見一個城市的心靈,許多人都對這個城市的未來持懷疑態度。於是,文化沙漠的命名油然而來。顯然,文化沙漠將會給這個城市帶來厄運,也許是看見了令人堪憂的前景,深圳市領導們決心改變這一切。若要抑製沙漠蔓延,就要多種樹多種草。深圳市新華書店的領導和員工率先成了植樹人和種草人。按說,深圳也不乏讀書人,而在偌大的深圳卻常常無書可買。在五六年時間裡深圳已是高樓林立,卻沒有新華書店的一席之地。深圳市新華書店仍是原來寶安縣的老家底,一排小得可憐的門市部,全部麵積才300平方米。深圳此時已有40多萬人,星期天來買書的人摩肩擦背人頭攢動,即使費九牛二虎之力擠進書店,也難買到令人中意的書。汪順安是深圳市首任新華書店總經理,也是在任期間初步解決了深圳人讀書難的功臣。他曾深夜敲開市長的家門,讓市長特批了40萬元,作為新華書店網點建設資金。以後又慘淡經營精心謀劃,在紅嶺北路建了一幢5000平方米的大樓,自用一層,其餘出租,一年下來,可以收60多萬元租金。這隻會下金蛋的雞為深圳市新華書店立下了汗馬功勞,幾年之後,深圳市新華書店已在南山、蛇口、沙頭角等地連開12個門市部。每一個書店都是一片綠洲,它對於改革深圳市文化土壤起著非同尋常的作用。在深圳市領導支持下,1993年,深圳書城破土動工,全城總麵積4.2萬平方米,樓高33層,總投資1.8億元。此時的深圳,已是遍地綠洲茂樹蔥蘢了。正是有了這些改變氣候、土壤、環境的一係列努力,深圳才把目光瞄上了第七屆全國書市。1995年3月1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國家新聞出版署申報,希望能在深圳舉辦全國第七屆書市。報告中說:深圳有著讀書熱情高,購買力較強的讀者群。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社會全麵發展,群眾安居樂業,市民讀書熱持續高漲,人均購書量已連續6年居全國城市的首位。如第七屆全國書市能在深圳舉行,定能給出版者、作者、讀書者提供更好的交流機會,達到互相促進的目的。國家新聞出版署鑒於深圳吞吐圖書的能力和影響力,欣然同意深圳市人民政府舉辦第七屆全國書市。果然,第七屆全國書市取得了圓滿成功。書市的最高日流量達6萬人次,不少讀者常常因為書市停止售票而不能進場。整個書市期間,共接待購書讀者近百萬人次。根據圖書銷售金額統計排隊,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文化教育、自然科學技術四大類始終排在前4位。從中可以看出,深圳人對出版物質量和品位的追求較之以往有了明顯提高。價值觀已在悄悄發生變化,注重高雅精品,看重內容品質,豐富精神生活,注重精神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實際能力已逐步成為深圳人現實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麵。第七屆全國書市是對深圳圖書人的一個總考驗,同樣也是對深圳人文化素質的一次總考試。深圳人愛書讀書的熱情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圳把文化沙漠的帽子遠遠地扔到了太平洋。把書城辦成永不落幕的書市是現在深圳新華書店對深圳人的許諾。現在人們去書城,二樓、三樓、四樓全是書,全國每年出10萬種新書,書城就擁有8萬種,讀者想要工具書、科教書、文學作品,各分類書店琳琅滿目,BLMS係統隨時檢索書架上的書況,及時補貨、添貨。各家連鎖店的書也配送合理,讀者可以就近購書。在社會圖書網點青年迷你書店、大觀書苑、朝花書店以及數以百計的圖書流動車和數不清的地攤的圍剿蠶食下,新華書店作為全國圖書發行的主渠道,以現代化的科技經營手段和管理手段占領和拓展著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地。1997年,由深圳市文化局主持的深圳書城精神文明示範單位表彰暨文化旅遊景點項目論證會在深圳舉行,會上,就深圳書城在大文化觀念下的定位、策劃書城作為文化旅遊景點的新項目、書城的形象策劃、書城和文化旅遊景點在深圳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承擔的責任,以及書城的未來發展方向和應該達到的目標進行了廣泛的論證。他們對書城的未來進行了設計,未來的書城,將是一個以圖書購物為重點,集文化傳播、娛樂休閒、景點瀏覽等多功能為一體,內容豐富、特色明顯、影響廣泛、名副其實的文化旅遊景點。筆者在深圳市文明辦袁處長和現任新華書店總經理的陪同下來到書城,遊走在當年論證會所設計的未來裡。幾年前的設計現已得到了圓滿的落實,如今的書城已是深圳市傳播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的重要窗口。臨彆時,新華書店負責人送了我兩本書,一看,原來是我多年前出版的書,因年代久遠,連我自己也失卻了。現在,他們幫我尋找到了自己的過去,讓我重溫了青蘋果的滋味,又讓我領略了書城的浩瀚和博大……一支由老戰士組成的特種部隊出發了。他們不顧年邁體弱,不怕勞累奔波,不計得失,不講報酬,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麵向社區,麵向人民群眾,麵對廣大青少年,如啼血杜鵑般完成最後的絕唱,成為當今先進文化和革命傳統的辛勤傳播者。在大連沙河口區,有一個著名的老乾部關心下一代報告團,這個報告團的成員大部分由老紅軍、八路軍等老乾部組成。他們是沃林、王懷惠、郭耀堂、盧猛、皮起風、金道永、張立興、高玉寶、王子華、辛克、張久成、張雲曉、石岩、劉世廉、嶽維忠、張富國、修湘、段雲海、田惠民、李厚民、張毅、王撲玉共22名老同誌。幾年來,這個報告團不僅足跡遍及沙河口,而且還遍及大連市,有的甚至走出大連在全國各地巡回演講,不管是從報告總場次講,還是個人報告場次講,這個報告團都有可能是全國之最。這個報告團中,若論單打冠軍當數著名的戰士作家高玉寶。戰士作家高玉寶,1927年4月6日出生在遼寧省瓦房店市閆店鄉孫家兩屯,隻念了一個多月的書就給地主放豬,9歲給日本鬼子當童工,15歲替父親當勞工,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6個月後入黨,在遼沈、平津、衡寶戰役中立過六次大功、兩次小功。在行軍作戰中,高玉寶以畫圖代替文字寫出20萬字的自傳體長篇《高玉寶》。該書1955年出版後,在國內引起很大反響,在國外有12個國家和地區,用15種語言翻譯出版,在國內有7種民族文字出版發行,僅漢文就印了450多萬冊。《我要讀書》和《半夜雞叫》被編入我國中、小學生課本。其後,他又寫出長篇《春豔》、《我是一個兵》和《高玉寶續集》,並發表1、散文、報告文學作品。高玉寶曆任戰士、通信員、文藝乾事、師職創作員、沈陽軍區創作室名譽主任等職。曾擔任第二屆團中央委員、中德友好協會理事,多次參加全軍、全國勞模、先進工作者大會,並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代表大會、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他先後23次受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95年4月29日,參加全國勞模大會,受到國家主席的接見;1998年11月29日,受到來大連視察工作的總理的親切接見。從1948年到1999年底,他共寫講稿65萬字,在部隊、學校、廠礦、機關等單位,為戰士、學生、工人作報告3656場,聽眾達到60餘萬人。1989年1月13日《遼寧日報》刊登了一幅漫畫,畫麵上有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麵前放著一盆茶蛋,輟學的小女孩邊賣蛋,邊麵對40年前的高玉寶寫的一本書《我要讀書》掉眼淚。當高玉寶看到這幅漫畫時,他哭了,提筆寫道:看了此畫淚滿腮,我那童年彆再來。無知無識怎建國,當以全心育英才。高玉寶決心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下一代,鼓勵青少年刻苦學習,讀書立誌,長大了好報效祖國。1990年4月沙河口區成立了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高玉寶被聘為副主任、講傳統報告團副團長。凡是邀請他參加的青少年活動他從不推辭,作報告的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有時一天講三場,僅1995年就在北京、上海、南京、開封、台州等16個城市作報告182場,聽眾16.933萬人次,他被34個單位聘為名譽校長、政委、輔導員等榮譽職務,每天還收到不少來信,最多時一天收到200多封,他堅持做到有信必回。幾年來他為青少年購買贈送各種書籍1萬多冊,花了4萬多元。高老不僅作報告教育青少年,他還以自己的行動影響青少年,堅持做到言行一致,說到做到。1990年6月的一天,事先約定要去大連聾啞學校作報告,正趕上他心臟病發作,他的孩子們都為他擔心,勸他等病情穩定一下再說。高老說:那麼多孩子在盼著我,而且都是些殘疾兒童,無論如何我也不能涼了他們的心。於是吃了藥,騎上自行車硬挺著去了。他走上講台,以《幸福不忘共產黨》為題作報告,一邊講,手語老師一邊比畫作翻譯。報告結束,他渾身像散了架一樣,但看到台下的殘疾孩子熱烈鼓掌的歡快情景,不由得走到孩子們中間,拉拉他們的手,摸摸他們的頭,高興得老淚縱橫。1995年10月的一天,晚上10點多鐘,熟睡中的高玉寶被突然來的電話鈴聲驚醒了。他拿起話筒一聽,是武漢市黃陂路小學的學生打來的電話。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是這個學校開展金秋讀書節活動,孩子們讀了《高玉寶》一書後備受感動,都很想見一見高玉寶本人,哪怕是聽一聽他說話的聲音也好。這些小機靈還真有點子,他們通過中央電視台打聽到了高玉寶家的電話。第一個孩子剛放下電話不久,第二個孩子的電話又來了,一連接了4個小學生的電話,他們都說:高爺爺,找您真不容易,我們好高興喲!最後一個孩子提出請高爺爺講幾句話。高玉寶對話筒說:你們要遨遊知識的大海洋,練好本領去太空,為振興中華發奮學習,做跨世紀的主人!第二天,他們便把高爺爺的話傳到全班。該校德育主任知道了這個消息,馬上也給高玉寶去電話,代表區教委邀請他乘飛機後天來學校,給金秋讀書大會作報告。可是高玉寶已經約好要去營口市作報告,經過商量,高玉寶隻好用電話對武漢市黃陂路小學師生講了半個小時。開會時學校將講話錄音在大會上播放,使師生受到一次生動的教育。1996年3月,高玉寶應邀到武漢市,就抽時間親自到黃陂路小學作了一場報告。那一天,學校好像過盛大節日一樣熱鬨,校門兩邊站滿了學生,每人手拿鮮花迎接高爺爺。報告結束後,學生們呼啦一下圍上,都要爭著看一眼高爺爺,最後還與打電話的4個小學生合影留念。年近古稀的高玉寶經常向群眾作報告,每次報告一結束,就被聽眾團團圍住,要求簽名或題詞。他雖然很累,但每次總是笑嘻嘻地儘力滿足大家的要求。高老說:這是孩子們對我的尊敬,我理解他們的心情,簽名題詞是一種聯絡感情的好方式,也是啟迪他們的一種好方法。(這些年來他共簽名題詞1.3萬人次。)1995年12月高老到台州市作報告,因為過度疲勞而病倒住院。當孩子們得知高爺爺住院的消息後,都紛紛帶著鮮花去探望,要求簽名題詞。有一個十來歲的小姑娘,拿著2角錢向賣花的奶奶買一枝鮮花,老奶奶問:買一枝花乾什麼?她說:給我們作報告的高爺爺病了,我要去看他,身上隻有2角錢,就賣給我一枝吧。最後老奶奶很感動地送給她一枝鮮花。高玉寶麵對如此純真的孩子實在無法拒絕,隻好讓彆人扶住打吊針的左臂,把紅領巾和筆記本放在桌子上為孩子們簽名。前來要求簽名的學生絡繹不絕,每天從早到晚,一直簽到出院,附近小鋪的筆記本都賣完了。醫院的工作人員也不甘落後,有一位護士買了4個帶密碼鎖的高級本子,請高玉寶題詞,給自己、愛人、孩子和娘家侄子各一本。1996年5月高玉寶再次被請到台州作報告,有4個青年,從百多公裡的天台縣開車找到高玉寶的住處,每人帶著4本極為精致的筆記本專程請高玉寶簽名題詞,一本是單位的,一本是自己的,一本是愛人的,一本是孩子的。高玉寶問:孩子多大了?他們回答說:最小的隻有37天。高玉寶說:孩子這麼小著什麼急?他們說:等他長大了,上哪找您呀!有時候,有的學生沒有準備好筆記本,就請高玉寶在帽子上、襯衣上或背心上簽名。高玉寶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上,默默地耕耘,跑遍了大半個望:曼初青少年都叫他高玉寶大哥,後來叫高叔叔,現在都稱他為亨尊爺。52年來他報告3600餘場,從不收受饋贈的禮物,還把獻籮他的鮮花轉贈給優秀教師,把紅領巾簽上名贈給優秀少先隊員。但亭三門縣他卻十分高興地收下了他視為珍品的禮物。這就是三門縣實驗小學贈送的一本看似平常卻又不平常的日記本,這個日記本記載著縣實驗小學從校長、書記、老師到各中隊的學生代表卵,聽了高老報告後的表態性誓言,有的一二年級小同學的誓言還晷用拚音寫成的,這些誓言代表著全校師生的心聲。縣關工委和縣罄季關工委也懷著對高老的崇敬心情和美好祝願,贈給高玉寶兩件禮物:一支鋼筆,祝願高老用這支筆寫出更好的文章和作品來教育下一代;另一件是玉雕千裡馬,祝願高老的精神像千裡馬一樣世世代代在祖國的大地上奔馳。報告團中單打第二名是修湘同誌,他是著名的渡江英雄連原二排長,就是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吳老貴的原型之一。修老1945年參軍,他所在的華東野戰軍九兵團二十七軍偵察營二連,是一個英雄的連隊,在淮海戰役中曾榮立集體一等功。1949年4月大軍渡江前夕,該連奉命執行先遣渡江偵察任務。9月,第九兵團政治部、司令部根據二連先遣渡江偵察和策應我軍渡江中的突出表現,授予二連先遣渡江英雄連的光榮稱號,並頒冬獎旗一麵(現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修湘同誌在這次婆蘭堡察中榮立二等功。影片《渡江偵察記》反映的就是先遣渡江偵察敵情的真實故事。修湘同誌對二連被命名授旗後劇作家沈默君?上級文化部門的同誌深入了解和整理二連事跡的情況至今記憶猶誓,當時修湘同誌剛由排長提升為副指導員,他主持安排了采訪工仟,司時又是被采訪對象。由於某些情節難以言傳,就到實地考考:籮湘同誌領著前來采訪的同誌,重新走了先遣渡江偵察連所走苧籮肇線:登獅子山,去老廟,奔張家寺,上茅嶺和黃連山。他邊走邊講,采訪者邊走邊看,邊聽邊記。如偵察員們在遇到敵情後,在山上的什麼地方與敵人,哪個同誌隱蔽在哪塊大石頭後麵,哪個同誌在什麼位置迷惑敵人,敵人在山下的什麼位置等細節,經過修湘的講解采訪的同誌聽了特彆滿意。後來沈默君同誌把這段故事寫進了《渡江偵察記》。為了保證曆史事件的真實性,1954年在拍攝《渡江偵察記》時,八一電影製片廠還特邀二十七軍偵察科長慕思榮、二連連長高錦塘擔任軍事顧問。至今,修老家還珍藏著一本珍貴的《先遣渡江英雄連戰史》,該書共3萬餘言,是1984年,在該連先遣渡江作戰35周年紀念之際,在沈陽軍區、旅大警備區首長的關懷下,組織親身經曆過渡江作戰的老同誌編寫的。在該書的前言中指出:特彆是當年參加過渡江的二排長修湘同誌,為了收集連隊史料,不顧年邁體弱,在隆冬季節,千裡迢迢重返膠東地區,走訪6縣43個村鎮,找到27名當年參加渡江的老戰士調查核實情況,對完成此書起了重要作用。談到修老的膠東之行,引出他一段心酸的往事,他說:1983年當我踏進華東三級人民英雄肖玉林同誌的家門時,望著靠牆的黑色大櫃上肖玉林的靈牌,我泣不成聲。我真不敢相信,我那老大哥一樣的八班長已經走了。就在不久前,他在病床上還念叨說老排長也該來看看我了……現任大隊黨支部書記說,自1954年肖玉林複員到家鄉,直到1983年去世的前一年,他一直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製,70歲的肖玉林才退下來後,他還一直為大家做好事,為了把村裡惟一的一口水井掏好,他累病了,從此再沒起來。聽完了書記的敘述,修湘來到了肖玉林的墳前。那墳隻是一堆黃土,也許經過一場秋雨之後,就什麼痕跡都沒有了。為了使人們永遠懷念他,修湘拿出50元錢,請大隊乾部給肖玉林立了碑,上寫:人民英雄肖玉林之墓幸存者立。修老1984年從沈陽軍區軍事調研室政委的崗位上離休後,住進沈司大連第一乾休所。1986年與駐地東北財經大學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修湘同誌自告奮勇與其他幾位老同誌參加了該所組成的駐東北財大關心下一代協會小組。他被聘為校外輔導員和義務樓管會主任,從此懷著無限激情走上了新的崗位,一乾就是20個年頭。1990年,應沙河口區委、區政府聘請,修湘參加了學雷鋒講傳統老乾部報告團。修湘結合親身經曆撰寫了30餘萬字的革命回憶錄《我的連隊我的戰友》,從中央到地方精選出最生動、最感人、最有教育意義的幾個片段,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作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報告稿,報告的語言通俗樸素,故事情節生動扣人心弦,受到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他的足跡不僅遍布大連市區,還應邀赴沈陽、鞍山、本溪、撫順等地學校、機關、廠礦以及駐軍部隊、預備役師等130多個單位,作報告千餘場,聽眾達50餘萬人次。由於他關心教育下一代成績卓著,1991年榮獲中國關心下一代委員會授予的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1992年榮獲國家教委、文化部、科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單位聯合授予的全國青年優秀輔導員榮譽稱號。與此同時他還先後榮獲沈陽軍區授予的先進離休乾部稱號,並多次榮獲省、市、區授予的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學雷鋒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和彆人的報告方式不同的是紅軍詩人張雲曉。他的報告充滿了激情,充滿了詩意。他用信念點燃激情,用激情燃燒詩文。“決不能停止啊,倀征的腳步!讎要止步,佰病皆出。壞是嗎?侑的人住了樓房忘茅屋,錢眼能鑽進,再也鑽不出……俄要放聲呼:偌停止了長征的腳步,僦丟了寶貴的家譜。催來吧,聰明的頭顱。讓長征的大動脈,連通子孫的肺腑。有多少明媚的春天,僦有多少長征的腳步!”這是原旅大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老紅軍張雲曉的詩集《一個紅軍戰士的詩》中的詩句。張老11歲參加紅軍,三過雪山草地。1983年離休後,他沒有在家享清福,而是把自己的餘熱、全部的愛心獻給了關心下一代事業。他擔任了大連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市革命傳統報告團副團長、沙河口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名譽主任和大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等25個社會職務。從1985年到現在,他共作報告680餘場,有103萬人次受到教育。他還在作報告、備課的同時,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其中有5篇獲國家級優秀獎、特彆獎和一等獎。張老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沒有任何報酬,而且所用的筆墨紙張和交通費等一切費用都由自己負擔。為了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張老撰寫了《一個紅軍戰士的詩》和《紅寶石之歌》兩本詩集。詩集用生動通俗的語言,寫下了他的親身經曆。新詩學家錢光培說這本詩集:填補了中國新詩史的一大空白099詩集麵世後,《人民日報》、《文化報》等16家報刊發表了21篇消息和評論,收到讀者來信300多封。1998年他的又一部新詩《朝陽與浪花》問世。他先後免費贈書給部隊官兵、大中小學校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共1.18萬冊,價值4.9萬元,此外,還捐資扶貧助困達1.1萬元。自付外出報告路費、活動費4200餘元。為了弘揚雷鋒精神,張老創作了歌詞《雷鋒精神的搖籃》,由國家一級作曲家鄭建春譜瞌。1998年3月27日張老親自赴撫順市,給雷鋒生前所在團贈歌、贈書(《紅寶石之歌》200冊)。在儀式上,團政治處宋若波主任深情地說:送來了一個老戰士的忠誠,送來了一個老同誌的愛心,送來了一名老紅軍的關懷,送來了一位老首長的叮嚀。張老講課文采飛揚,妙語連珠,極富感染力。他每講的一個小時的課都要用30個小時備課,到目前為止他除寫滿了5個本子外,還有約60萬字的講稿。他每到一個單位作報告,都要先摸清情況,把要講的內容記在腦子裡,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講法,或提問式,或啟發式。對部隊官兵主要講提高戰鬥力,對學生主要講勤奮小時。然而,老前輩們卻齊齊地守候在約定的時間裡,猶如在執行戰鬥任務前的集結。作為綠色家族的晚輩,我對遲來感到羞愧。因為守時是軍人的起碼的準則。我惶恐不安地向諸位首長敬禮表示道歉,就像一個做了錯事的新兵。在他們麵前,我確實是個新兵。老前輩們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竟然一絲不苟地嚴格按照時間的約定,保持著一個軍人對時間的敏感。他們雖然沒穿軍裝,沒有軍營的背景,但從他們的坐姿和肅然白勺毒情上仍可看到他們是久經戰場的軍人。他們用屬於綠色家族的語言和思維向我講述他們融進社區的故事,怎樣用革命傳統和革命理想覆蓋社區,覆蓋青少年的心靈……高玉寶、修湘、張雲曉的故事就是從中得來的。他們22個人每人身後都有一串動人的故事。而大連沙河口區老戰士報告團隻是全國各地繁星般的老乾部報告團中的一支,他們每個人就像一粒火星,集合起來就是一束火把,而無數支火把燃燒起來,就會照亮一片雲錦,成為一個永不熄滅的星座。而千千萬萬青少年循著這個星座,就會準確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從而創造自己的美麗人生……敬禮!老戰士報告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