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五章 南京風雲(三)(1 / 1)

龍嘯大明 木林森444 1566 字 10天前

泰山封禪的風波剛剛平息下來,但南京馬上又發生了另一件重大事情,其影響範圍,持續的時間,都遠比泰山封禪的事件要大得多.就在李華梅到達南京的當天,由河南、河北、陝西、山東、北京等省地區的一些知名學者的組織下,一共聚集了三百五十八名學孑學者,一起聯袂進京向內閣聯名上書請願,這份請願書洋洋一共寫了近萬言,並附有數千人的簽名,一共寫了三大卷卷軸,向南京政府提出了十二條要求,首先就是請施行古製,以仁義禮信治國;其次是罷除奇yin技巧、重視誠心正意,其他還有限製商業、禁止開海、恢複科舉舊製、逐驅天主教等等內容。李華梅在進宮途中,在馬車上看到的那一種學者,就是其中的第一批,共一百三十三人,他們趕到洪武門前聚集,跪伏於地,向朝廷遞交萬言書。而隨後另外兩批學者也都趕來聚集,這三百多人全部都跪在洪武門前,也將洪武門前的街道擠得滿滿當當。雖然是在皇宮之前,但這些奇怪的舉動,還是引得不少南京居民遠遠的駐足觀看,而且軍隊也趕過來,不過這批人都還比較本份,隻是老老實實的跪在那裡,並沒有什麼其他的舉動,於是也有一個軍官過來,告戒眾人,不要輕舉妄動。而領頭的幾個人也保證,自己不會亂來。因此軍隊也沒有驅趕他們,隻是離著幾十歩遠警戒。這時商毅正在內閣和眾官員們商議事情,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也都大感意外,誰也沒有想到會鬨成這一步。而商毅也意識到,中國的思想衝突已經發展到一個比較嚴重的地步了。現在中國的統治雖然穩定了下來,但新舊兩種思想的衝突卻十分激烈,而思想的分歧大體又分為南北兩派,相對來說,北方偏保守,而南方偏革新。隻是在此之前,雙方的爭話都隻是停留在學術方麵,最多隻是在報紙上發文,隔空互相爭論一番。而南京政府一般對於學術爭論都是釆取不乾預的態度,因此對此也沒有太在意。但在新年之後,商毅下旨堅持執行新的科舉製度,也成為北南思想衝突激化的導火線。原來自從宋代以後,南方由於經濟發達,教育水平也逐漸高過了北方,明朝開國之後,在洪武年間進行的幾次科舉中,南方考生的上榜率明顯要高於北方,一甲的前三名和會元幾乎都是南方人,而狀元更是全被南方人壟斷。在洪武三十年的會試中,選出五十一名貢士全部都是南方人,而這一結果這也引起了來自北方考生的極大不滿,大批落榜考生跑到明朝禮部鳴冤告狀,還有數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攔住官員轎子**告狀,有說主考官收了錢的,有說主考官不公的,有說主考官搞地域歧視等等,街頭巷尾各式傳言滿天紛飛。這就是明朝初年轟動一時的南北榜事件。而明朝也立刻舉行了複查。但複査的結果卻是,所錄取五十一人皆是憑才學錄取,無任何問題。因為這個科舉都是封名閱卷,主考官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考生的名字,也無從作弊。而北方考生仍然不一,同時連朝中的官員也牽扯了進來。幾乎就要演變成北南之爭了。後來朱元璋出於南北平衡的考慮,自己親自重新閱卷,將錄取五十一名貢士全部改為北方考生,才算免強把這次風波給壓了下去,從此以後,明朝也改革了科舉製度,實行南北分榜,分彆錄取,到明朝中期,又演變成了南北中三榜的劃分方式。到萬曆時期又更進一步,在科舉中增開了“商籍”,解除了朱元璋時期對商人子弟應試的種種限製。而清朝建立後,也基本沿用了這個分榜製度。對於分榜製度,商毅並不是沒有想過,因為每一地區的教育水平不一樣,後世的高考也分了地區,對邊少地區還有一定的照顧,不過明初的南北榜事件是發生在會試的時候,也就是進京考試。但現在中華帝國才剛剛才進行了鄉試,還沒有到分區的時候,本來是不該引起爭議的。但甴於自然科學與以前考應文章不同,文章雖然是有好有壞,但其中還是有一定的彈性空間,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自然科學都是有標準的答案,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模棱兩可,因此不及格就一杆子打死,沒有變通的餘地。因為中華帝國是立足於南方建立的,公辦學校,以及師資力量也要充足一些,而且南方的思想也相對開放,許多私塾對自然科學也不排拆,還有不少私塾的先生都自學了一些自然科學知識,這樣就可以招到更多的學生。因此自然科學在南方普及的也廣泛一些。而且在中國的內戰期間,南方受到的影響破壞也小得多,甚致是傳統教育的沿續性也要好得多。結果在去年的鄉試中,南方考生的合格率還不錯,雖然也偏低了一點,但也在正常的範圍以內,也就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而在北方就要差得多,有一些縣連一個自然科學及格的考生都沒有,自然也就沒有一個通過的考生了。鄉試都是如此,後來的省試、會試也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新舊思想上的衝突,於是在北方地區的學者也產生了極大的不滿情緒。在新年以前,就不少地方的學者都聯名上書中央,要求重新舉行鄉試,並將自然科學的內容從考試中剔除掉。但新年之後,商毅下旨,明確表示鄉試的結果是不會改變,而且科舉製度也不會改變。因此也進一步引發了北方各地學者的不滿。當然他們現在還不敢公然反對帝國,隻能祭出了最後一招,聯合進京請願,向朝廷上聯名萬言書,而上書的內容除了科舉之外,還包括針對帝國的其他製度。當然這也是因為建國之後,商毅對思想言論放得比較鬆,如果是在清廷當政,那怕是朱重八在位的時候,也都是肯定不敢的。但不管怎麼樣,事情總是發生了,因此在接報之後,商毅也下令,停下其他的公務,首先來討論對這一次請願的事情怎樣處理。經過了內閣眾官員簡單的討論之後,眾官員們決定,現在不要激化矛盾,首先收下上言書,看一看寫的是什麼內容,然後再做決定,而對請願的學者學子們,暫時以安撫為主,可以給他們安排住宿,一來是表示政府的懷柔,二來也是更於管理,免得弄出大亂孑來。商毅對此到也沒有異議,因為這種上京請願的行為,在曆朝曆代都有,其實是中國古代民間向朝廷表示自己聲音的一種形式,無論這一次請願的內容是什麼,但這種形式是不能禁止的。因此商毅隻是要求,一定要讓請願者保持秩序,不許借機對南京的日常生活造成破壞,影響秩序。而請願者的住宿飲食由朝廷來付責這一點,到是可以,但要派遣軍隊監視。內閣做出了決議之後,立刻派出兩名內閣官員,出洪武門去麵見眾學者傳達內閣的意見,首先接受他們了上言書,並表示內閣會認真上言書,並上交給皇帝禦覽,但對上言書裡提出的要求怎樣處理,還需要時間來討論,因此請他們暫時在南京等候,並安排他們到館驛休息住宿,但同時也告戒眾人,不許在南京胡作非為,破壞治定,否則一定將會嚴懲。這時眾學子們在洪武門外跪了半天,也確實足有些累了,而且內閣也接受了上言書,答複的理由也很合理,畢竟將求內閣馬上就做出決定也不可能,而且有地方住,包吃包喝,當然不錯,起碼可以省錢。而組織這次上京請願的領頭幾個人也都覺得沒有拒絕的理由,雖然在隊伍雖也有幾個人鼓吵著“如果內閣不答應就跪在這裡不走之類”,但見其他人都跟著官員一齊離開了,也熬不住累餓,終於也跟在後麵一起走了。見終於把這批請願的學者們都安穩下來了,內閣上下也都鬆了一口氣,總算是還沒有出什麼大亂子,同時又趕忙安排了一隊士兵,在館驛外駐守,當然名議上是保護他們的安全。雖然不限製眾人的活動,但要外出時必須登記,發給令牌。而在內閣裡,眾官員們也在為上言書的內容議論紛紛,因為看過了上言書的內容之後,絕大多數人對這份上言書提出的要求都嗤之以鼻。內閣成員基本都是追隨商毅打天下的人員,一方麵是對商毅信任,另一方麵也是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也淸楚這些新政策對於帝國發展的好處,另外也有一些人確實是開擴了眼界,提高了見識,當然也不少人有既得利益在裡麵。比如第一條恢複古製,以仁義禮信治國,就連王夫之都認為,這根本不可行,因為什麼才算古製呢?是宋朝、唐朝算古製,還是夏商周三朝算古製,而像什麼限商、禁海之類,隻會造成帝國的財政崩潰,更是不可能。但這次事情怎樣處理,確實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連商毅一時也有些束手無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