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羅壁計劃得很好,但這時清軍的軍心巳亂,而且清軍撤退的時機也晚了一點,中華軍己向黃家鋪鎮發動地麵進攻.清軍還沒全完退出黃家鋪鎮,中華軍就巳經攻了進來,雙方幾乎就是前腳跟後腳的功夫,根本沒有給清軍留下一點緩衝的空間。結果在中華軍的緊迫之下,原來羅壁設計好的撤軍序列己完全混亂。而且淄川縣本來位於一片群山之間,並沒有官道直通,通向縣城的,隻有一條小山路,並排免強隻能走兩輛大車,要從這條小山道上走出三十餘裡的距離,才能走上官道。但這時大雨交加,使道路更加難行,本來羅壁是打算用騎兵的衝擊開路,那知在下雨之後,泥濘的山路上,戰馬根本跑不起來,結果反而和步兵、車輛混攪在一起,還有不少戰馬右泥濘的道路上失蹄摔倒,而一些本應該是用來阻擋中華軍追趕的車輛也深陷在淤泥中,反而把不寬的山路給阻塞住。而且中華軍在後麵追得非常急,也使一些本該是秩序靠後撤退的清軍根本就等不急,拚命的向前趕,而這種急燥的情緒也很快傳染給了大部份的清軍,因此數千的士兵擠在一條狹容的山道,你爭我搶,使清軍的秩序撤底大亂。不少士兵為了儘快逃離戰場,紛紛離開山道,想從山道兩側的野地裡奪路而逃。而刀槍、盔甲、旗幟,各種車輛物資也扔得遍野都是。同時也還有不少在泥濘裡掙紮的戰馬和清軍的屍體。等到清軍好不容易走到了山道的儘頭,快要走上官道的時候,中華軍繞到清軍背後的另一個團突然從山道的兩側殺出,將清軍撤底截斷。其實這時清軍的人數還有五千多人,但經過了一夜的戰鬥,又在泥濘的山路上掙紮了兩個多小時,己經使清兵們筋疲力儘,而且還有不少人都是兩手空空,彆說是武器,就連盔甲都沒有了,還拿什麼來與中華軍交戰呢?因此清軍的抵抗意誌完全崩潰,紛紛舉手投降。到中午十一點多鐘的時候,戰鬥全部結束,進攻淄川縣的清軍被徹底擊敗,陣亡三千七百餘人,被俘六千六百三十七人,逃跑的不足兩千。而中華軍的僅僅隻陣亡了三百一十二人,另有二百三十四人受傷。這一次還奪取清軍的戰馬三百五十七匹,火槍四百二十三支,火炮十二門,糧食二千餘石,各種車輛五十三輛。而戰場的清理一直到傍晚才結束。下午三時左右,師長楊漢中帶領著一個團進了淄川縣,見到了領導這次起義的謝遷等人。楊漢中首先對謝遷等人發動這次起義給予了很高的讚揚,由其是他們處死孫之獬,稱為大快人心。而謝遷等人在淄川縣的城牆上,也看見了一部份戰鬥的過程,再他們看來十分強大的清軍在中華軍的麵前,幾乎不堪一擊,因此也對中華軍的戰鬥力也佩服不己。同時中華軍進城之後,軍紀嚴明,對居民百姓秋毫無犯,和清軍還有以前明軍的作風完全不同,這也更讓謝遷等人敬服。就在第二天,阿巴泰派遣的援軍才趕到淄川縣,在半路遇到淄川縣的敗軍之後,才知道淄川縣己經失守了,因此清軍又退回到章丘縣防守。攻下了淄川縣之後,十四師一麵將捷報上傳到軍部,一麵繼續向淄川縣周邊的地區展開了清剿。謝遷等人本來就是本地人,這幾個月都是在這一帶地區活動,對這一帶地區也十分熟悉,並也有一定的聲望,而且這時清軍在這一地區的主力軍隊基本巳被消滅,因此中華軍的進剿過程也十分順利,各地幾乎都沒有進行什麼有力的抵抗,不是棄城而逃,就是開城投降。第九軍也連續收取青城、高苑、新城、鄒平、長山等十餘個縣城。而這時第四軍也渡過了大清河,首先由第二師直插濟南北部地區,經過了兩天的急行軍,連續渡過土河、商河,襲取了濟南府北部的重鎮武定州,隨後第四軍的第十一師、第二旅也分彆渡過大清河,攻克了蒲台、利津、沾化、濱州等地。到四月二十日的時候,濟南府的東北地區己經都被中華軍占領。接下來周少桓才開始調集人馬,準備進攻濟南。――――――――分割線―――――――――分割線――――――――另外在充州一線上,童大勇向兗州南部的滕縣和嶧縣發動進攻。滕縣和嶧縣都位於兗州府的南部的地區,因為這時在兗州清軍也收縮兵力,主要是駐守在兗州、濟寧州、泗水一線,因此在滕縣和嶧縣駐守的兵力並不多。中華軍對這兩個縣的進攻十分順利。付責進攻滕縣的是第五軍,從滕縣西門攻擊的是第八師的二十團,首先使用火炮對城牆進行了一陣轟擊,隨後三十二連開始向城牆發動進攻,這時城上的守軍早己被火怉打散,戰士們隻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就登上了城牆,打開城,讓二十四全部殺入滕縣。而進攻南城的第八師二十團連火炮都沒有使用,直接在城下用步槍組織起了密集的火力,成功的壓製住了城牆上的防守,隨後也攻上城牆。東門的戰鬥更為輕鬆,首先由爆破組炸開了城門,後續部隊跟進殺入。三個城門都被相續被攻開,前後的時間相差還不到半個小時,滕縣的守軍立刻棄城而逃。整個戰鬥時間,也隻有一個多小時。清軍在嶧縣的防守更為空虛,因為嶧縣位於兗州府的最南端,基本就是清軍打算放棄的地方,因此在縣城裡並沒有清軍的正式軍隊駐守,第十軍到達嶧縣的時候,縣城裡的守軍並未進行任何抵抗,開城投降了。到這時,山東軍區發動的進攻濟-兗的戰鬥己經過去了十天時間,山東軍區兩路出擊,連續奪取了濟南府東北,兗州府東南部的地區,合計約有十三個縣,兩個州,總麵積約有二萬多平方公裡,殲滅並俘虜清軍士兵二萬五千餘人。而且基本沒有遇到清軍的什麼頑強抵抗,整個山東戰役的開局也算是十分理想。不過這也和清軍在山東的戰略目地有關,由於害怕分兵,被中華軍逐個擊破,清軍釆用的是緊縮防線,集中所有的兵力守衛兗州-濟南一線。濟南到兗州呈南北走向,正好是位於整個山東省的中心地區,相距不到三百裡,自古以來,就是山東的核心地區,雖然中間隔著泰山山係,但經過千餘年的發展之後,己經開鑿出了一條官道相通,因此交通也十分便利。因此隻要清軍守住濟南到兗州這一條防守線,不僅可以保住整個魯西地區,而且還能成為河南、京師的一道屏障。阿巴泰選擇的戰術,是十分正確的,隻是為了平定謝遷的叛亂,才出動羅壁的人馬。在中華軍的山東軍區出擊之後,清軍對這條線以外所其他地區,釆取基本放棄的戰術。而現在山東軍區所奪取的地方,基本都在這一條線的東部,還屬於山東半島的邊緣部份,對山東整區局勢的影響並不大,隻能算是清除了濟南-兗州一線的外圍駐點,想要取得戰場上的主動權,必須突破這一條防線才行。戰鬥首先由兗州府這一麵開始,由於攻取滕縣和嶧縣的戰鬥都進行得非常順利,第五軍和第十軍基本沒有受到什麼損失,因此童大勇也沒有多做停留,立刻發動對兗州的攻擊,由第五軍為主力進攻泗水縣,第十軍進攻鄒縣,牽製清軍的兵力。泗水縣在兗州的正東,離兗州隻有五十裡,位於泗水河南岸,一但泗水失守,中華軍就可以沿泗水一路西進,直取兗州。而鄒縣離兗州更近,不到三十裡。而且正好位於從濟南通向兗州官道向南的廷伸線上,一但中華軍攻克了鄒縣,就可以從官道殺向兗州。李率泰深知,這兩個縣城是兗州東麵、南麵的門戶,也是清軍重點防守的地點,也絕不能像其他縣城一樣,輕易放棄。因此在他奉命守衛兗州府之後,就開始對這兩個縣城進行加強防守,在這兩個縣城的內外都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城外挖出層層的戰壕和護城河,修建小堡壘,在城牆上增設炮台,並且在城內也建立了多重的防線,準備在中華軍攻入城裡之後,和中華軍打巷戰。在滕縣、嶧縣失守以後,李率泰也知道中華軍下一步就要來進攻泗水和鄒縣。因此又給這兩個縣城増派了人馬。泗水的守將是陳錦,副將吳朝佐,守軍有一萬二千人,包括有火銃兵一千五百人,火炮三十餘門。鄒縣的守將是夏成德、夏景海兄弟,守軍一萬人,有火銃兵一千人,火炮二十餘門。同時李率泰在兗州府裡也準備人馬,隨時増援這兩個縣城,並且又派人向濟南的阿巴泰告急,請救阿巴泰出動神威營的人馬,支援兗州府的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