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所有的大屠殺來說,不久就會引起流血和死亡,但在大屠殺開始的這一過程卻很慢很慢。在經曆了一段看似無窮無儘的旅程後,第二批孢子的浪潮像極其細小的雪花一樣,從大氣層中緩緩落下,在微風的吹拂下雜亂地散落著。一波又一波地衝擊著大氣。最近的一波已接近成功,可以說是最接近成功的,卻依然不能觸及它要完成那項任務所必需的臨界物質。大多數孢子都能在輕柔的降落中幸存,但是真正的考驗卻尚未到來。數十億的孢子一接觸到水或遇到寒冷就會死去。其他成功落地的幸存者,卻難以找到有利於生長的合適條件。隻有極少數降落到了合適的地方,但被風一吹,或是手輕輕一撣,再或是宿命吧,注定要將它們一掃而空。然而,在這極少數中有極小比例的孢子,還是找到了完美的生長條件。即便比一粒微塵還要小,孢子現在暫時也有了個落腳的地方。每個孢子都擁有堅挺的微小纖維,末端像是維可牢搭鏈表麵細小的鉤子一樣,能夠幫助它們牢牢地附著在物體表麵上。隨著孢子幸運地著陸,它們開始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孢子們麵臨著一場幾乎不可能完成的要實現自給自足的任務,一場由一隻小蟲開始的生存戰爭。一隻小蟎蟲。更精確地說是一隻毛囊蠕形蟎。儘管很微小,毛囊蠕形蟎卻比它寄生所食的死皮大得多。它如此之大,以至於一口就能吞下一小片死皮。蟎蟲一般都藏在頭發的毛囊裡,但有時它們也會在夜晚偷溜出來爬到寄主的皮膚上。它們幾乎寄生在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體內。寄主體內都有蟎蟲。蟎蟲在寄主的體內度過短暫、貪婪地吞噬皮膚的一生。在它們不斷瘋狂的攝食中,有些蟎蟲碰巧就遇上了孢子——這些孢子看起來和人類的皮膚很像,蟎蟲貪婪地吞噬著孢子,一口又一口地享受著這無儘而又豐盛的死肉。蟎蟲體內小小的消化係統內壁猛烈地撞擊著孢子的外殼。蛋白消化酶,也就是所謂的蛋白酶,侵蝕著細胞膜,將它分解,使它變弱。細胞膜產生了好幾處裂痕,但還是沒有完全溶解。仍然處於完好狀態的孢子通過了蟎蟲的消化道。那是一切真正開始的地方,就在那一堆微小的蟎蟲的糞便中。大多數時間,溫度都在70華氏度徘徊,有些時候在合適的遮蓋物下也能夠達到80華氏度或者更高。孢子需要這些溫度。當然它還需要一定的鹹度和濕度,而寄主的表皮恰恰提供了這些條件。這些條件能夠刺激受體細胞,能夠將孢子喚醒,那就意味著孢子要開始準備生長。但是孢子在萌芽前還必須滿足其他一些條件。氧氣是孢子生長的主要條件之一。在漫長的降落過程中,密封的孢子外殼能夠阻止任何氣體進入它內部所包裹起來的東西,那東西——如果它是生物的話——我們稱之為胚胎。然而,毛囊蠕形蟎的消化係統,破壞了孢子保護性的外殼,使氧氣得以滲透進去。接下來,自動受體細胞會檢測各項條件,據此做出像衛星升空前檢查清單似的複雜而精確的生化反應。氧氣?檢查完畢。正確的鹹度?檢查完畢。合適的濕度?檢查完畢。適宜的溫度?檢查完畢。數十億的小孢子經受了漫長旅行的考驗。數以百萬計的孢子在最初的降落中幸存下來,成千上萬的孢子堅持了很長時間才到達適合的環境。成百上千的孢子降落在特定的寄主上。隻有幾十個孢子才能到達裸露的肌膚,而它們中的一些在未變成蟲子糞便時便已死了。總共,隻有九個開始生長。一段快速生長期接踵而至。細胞通過有絲分裂,使其數量每隔幾分鐘就增加一倍,從孢子的食物儲存中汲取能量和基本成分。幼體是否能夠存活取決於速度——它們必須在一個不久可能變成敵對的環境中紮根並形成自我保護膜。孢子不需要葉子,隻需要一個主根,在植物學中它被稱為“胚根”。這些胚根才是孢子的命脈,隻有通過它們才能開發利用新的環境。胚根的主要作用是深入肌膚。皮膚的最外層——是由堅硬的纖維狀蛋白組成——這形成了第一層障礙。細小的根往下長,緩慢但持續地穿過這層障礙物並且到達底下更為柔軟的組織。有一個孢子沒能破壞皮膚的表層,它的生長也隨之戛然而止。那就剩下八個孢子了。而一旦穿過了那層障礙,孢子的根部就迅速往下深入,穿過表皮層,進入真皮層,再接著穿過皮下層的脂肪細胞。在到達壯實的肌肉層前,受體細胞會測定皮下組織層的化學成分和密度的變化,細根開始出現相變。新長出的八條根的每一條都成為另外一個新的有機體中心。接著進入第二階段。快速生長已經耗儘了孢子的食物儲存。小小的外殼正在慢慢褪去,它已經完成了作為運載工具的使命。在皮膚下層,根部開始了第二階段的擴展。它們並不像樹或其他植物的根,而像一些小觸角,從中心向四周擴展,從新的環境中吸收氧氣、蛋白質、氨基酸和糖分。像生物傳送帶,根將已汲取的基本成分送到新的有機體中,以便給猛增的細胞生長提供養料。其中一個幼體死在寄主的臉上,就在左眉毛上方。這個幼體吸收不到足夠的養料來維持生長,從而慢慢耗儘了能量。這個幼體的某些部分卻依然繼續不斷生長,組裝,自動從寄主體內吸收營養並合成一些永遠都不可能再用得上的原料——而實際上,這個幼體早已死了。隻剩下七個了。幸存下來的幼體開始建造東西了。首先要建造一個微小的可以自由移動的東西。如果你手邊有電子顯微鏡的話,你可以看到它們看起來就像一團被毛發覆蓋的球麵體,一端有兩個鋸齒狀的頜。這些頜切入一個又一個的細胞,撕裂細胞膜,找到細胞核,再將它們吸進自己的體內。這些球體讀取原始DNA,我們身體的原始藍圖,識彆生物加工,建造肌肉骨骼,以及維持人體所有代謝和機能的編碼。這就是那個球體所需要的,人體原始藍圖,僅此而已。一旦讀取到了相關信息,球體就帶著新信息回到它們的有機體中。有了這些數據,這七個幼體就知道為了生長它們現在必須要建造什麼。並非有意識地,而更像是處在一種像初級數據輸入和輸出的狀態。意識無關緊要——有機體讀取了原始藍圖,就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幼體從血液中吸取糖分,再將它們快速融合,快速而簡單地將其焊接成一種柔韌而耐用的建築。隨著基本成分的累積,有機體又開始建造它們下一個可以自主自由移動的結構物。在球體聚集的地方,新的微結構就隨之建成。利用這些日益增長的建築原料儲備,它們開始編織外殼。因為如果外殼沒有快速生長,那新的有機體也活不過五天。到達第三個階段通常需要這樣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