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每天早上去叫醒上學的孩子,孩子討厭打擾他們的睡眠、破壞他們的美夢的父母,他們害怕父母來到他們的房間,掀開他們的被子,歡快地說:“起床刷牙去。”讓鬨鐘叫醒孩子是比較好的方法,對孩子來說,鬨鐘比盯著他們看的“鬨鐘媽媽”或“鬨鐘爸爸”要好多了。八歲的埃米莉早上從床上起來總是很艱難。每天,她都希望在床上再多待幾分鐘,而這幾分鐘最好永遠也不要結束。她的媽媽對此有時脾氣很好,有時會發脾氣,而埃米莉卻總是一副樣子:慢慢起來,吃早飯的時候很不高興,討厭去上學。每天的爭吵讓她的媽媽感到很累,也很不滿。可是當媽媽給了女兒一個意想不到的禮物——一個鬨鐘——後,情況卻有了顯著的改善。在禮物盒裡,埃米莉發現了一張紙條:“給埃米莉,你不喜歡彆人早上太早叫醒你。現在你可以自己作主。愛你的媽媽。”埃米莉又驚又喜,她說:“你怎麼知道我不喜歡彆人叫醒我?”她的媽媽微笑著說:“我算出來的。”第二天早上,當鬨鐘響了之後,媽媽對埃米莉說:“親愛的,太早了,你怎麼不多睡五分鐘呢?”埃米莉從床上跳起來說:“不,我上學要遲到了。”孩子不容易醒,不能說他懶;孩子沒有馬上起床刷牙,不能說他脾氣壞。不要奚落早上很難活躍、很難有熱情的孩子。與其讓他們卷入爭吵,不如讓他們再繼續享受十分鐘的睡眠或者白日夢,可以把鬨鐘調得稍早一點。我們的話要傳達同情和理解:“今天早上起床很難。”“躺在床上做夢真舒服。”“多睡五分鐘吧。”這樣的話讓早晨變得歡快,製造出一種溫暖、親密的氣氛。相反,下麵憤怒或者嘲笑的話隻能帶來冷淡、陰沉的氣氛:“起床,你這個懶蟲!”“你馬上從床上給我起來。”“天哪,你是另一個裡普·萬·溫克爾(美國作家歐文筆下的主人公,嗜睡。——譯者注)。”或者擔憂他們的健康:“你怎麼還在床上?你病了麼?有什麼地方痛?肚子痛嗎?頭痛?讓我看看你的舌頭。”所有這些話都在向孩子建議:接受溫柔、關懷的方法就是生病。孩子可能還會覺得如果他們否認父母如此和藹地列出來的疾病,父母會覺得失望,因此孩子不得不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