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一生下來就天生富有責任感的,也不是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自動獲得責任感,責任感就像鋼琴演奏一樣,是慢慢獲得的,要通過多年的努力,要在日常實踐中找一些適合孩子年齡和理解力的事情,來鍛煉孩子的判斷能力和作選擇的能力。責任感的培養可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如果必要,讓他們自己作出選擇。發言和選擇之間有細微的差彆。有些事情完全在孩子自己的責任範圍之內,在這些事情上,孩子應該有選擇的權利。而有些事情隻在我們的責任範圍之內,但是對孩子的利益會有影響,在這些事情上,孩子應該有發言權,不過沒有選擇權,決定要由我們來作,同時要幫助孩子接受必然會發生的事實。需要弄清的是這兩個責任範圍的區彆。讓我們來考察幾個常見的、會引起孩子和父母衝突的領域。即使是一個兩歲的孩子,我們也可以問他是要半杯牛奶還是滿滿的一杯牛奶。(對於那些擔心孩子總是選擇半杯牛奶的父母,他們的問題可以從大半杯牛奶開始。)四歲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選擇是要半個蘋果還是一整個蘋果。六歲的孩子能自己決定煮雞蛋是要老一點的還是嫩一點的。我們應該故意製造一些場景,讓孩子自己作決定。父母選擇場景,孩子作出選擇。不要問小孩子這樣的問題:“你早餐想吃什麼?”應該這樣問小孩子:“你想吃炒雞蛋還是煎雞蛋?”“你想吃烤麵包,還是不烤的麵包?”“你的麥片粥是要熱的還是涼的?”“你要喝橙汁還是喝牛奶?”這樣的問題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她需要對自己的事務負一定的責任。她不僅僅是一個接受命令的人,還是影響她生活的決定的參與者。孩子應該能從父母的態度上獲得清晰的信息:我們給你提供了很多選項,選擇是你自己的責任。孩子在吃上麵遇到的麻煩通常是父母造成的,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加入了太多自己的喜好,他們嘮嘮叨叨地讓孩子吃某種蔬菜,告訴他們(相當不科學)這種蔬菜是多麼的有營養。父母對食物不要有太強的喜好,這樣對孩子才是最好的。父母提供有營養的、美味的食物,如果跟醫學上的建議不相違背,那就由著孩子根據自己的胃口需要吃多吃少。很顯然,吃飯是在孩子自己的責任範圍之內的。在有機會的時候,如果不讓孩子發言,不讓孩子自己作選擇,就很難培養孩子覺得自己重要的感覺,下麵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四歲的阿瑟和媽媽坐在一個咖啡店裡:侍者:你們要什麼?阿瑟:我要一個熱狗。媽媽:給他一份牛肉三明治!侍者:你的熱狗上想加點什麼,番茄醬還是芥末醬?阿瑟(轉向他的媽媽):嗨,媽媽,她認為我確實存在!在給小孩子買衣服時,決定他們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以及該花多少錢,這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在商店裡,我們選了幾個款式,從價格來講,對我們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讓孩子選擇他或她喜歡的那件穿。因此,即使一個六歲的孩子也能自己選擇她的襪子、襯衫、裙子、褲子等等——從他們的父母已經選好的那些衣服中。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衣服時,孩子沒有能夠獲得經驗,沒有能夠培養任何能力。事實上,有很多成年人,在沒有參謀的陪同選擇下,無法為自己買上一套衣服。特彆是大一點的孩子,應該讓他們根據父母或者朋友的不同接受標準自主地選擇衣服。孩子可能希望穿出自己的品味,但是在父母看來這種口味可能不太舒服。隻要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選擇如何花自己的錢,那麼就應該允許他們自己買喜歡的衣服。如果她的同伴嘲笑他,說她的品味很“奇怪”,那麼下一次她可能會改變品味來迎合同伴的品味。父母可以放開手,不要去批評、反對、爭論,以免導致心情不好,這樣的事情可以讓她的同學替父母去做。另一方麵,有些孩子特彆有創造性,父母會很放心讓這些孩子穿他們自己喜歡甚至自己設計的衣服,不管他們看上去和同伴有多麼不同。有時候,十幾歲的孩子會穿上一件會引起很大爭論的衣服,這時,父母可以請孩子考慮一下衣服表達的信息:“你希望看上去很不尋常嗎?”“你希望所有看到你的人都覺得你在性上麵很隨便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父母就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態度:家庭作業完全是孩子和老師的事。父母不應該就家庭作業的事跟孩子嘮叨不休,他們不應該監督或者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除非孩子要求他們這麼做。(這個方針可能跟老師的希望相反。)如果父母接管過家庭作業這個責任,而且孩子讓他們這麼做了,那麼他們就再也無法擺脫這個束縛。家庭作業可能成為孩子手中的武器,用來懲罰、勒索、利用父母。如果父母對孩子家庭作業的微小細節少一點興趣,而是用不太明確的話語暗示:家庭作業是你自己的事,你做家庭作業就像我們工作一樣。這樣的態度會給家庭生活帶來很多樂趣,而避免了很多苦惱。有很多優秀的學校,不給小孩子布置家庭作業,和那些整天被家庭作業纏身的六七歲的小孩子比,這些學校的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會更少。家庭作業的主要價值是給孩子提供自己做事的經曆。但是,要實現這個價值,家庭作業必須與孩子的能力相適應,這樣他們才能在沒有其他人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直接的幫助隻能傳達給孩子這樣的信息:如果沒有父母的參予,他或她是無用的。不過,間接的幫助可能是有用的。舉個例子,我們可以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一張合適的書桌,一些參考書,允許他們使用電腦。我們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幫助孩子計算出做家庭作業需要的恰當的時間。在春秋季溫暖的午後,孩子們的心思第一個肯定是想到玩,然後才是家庭作業。在冬天寒冷的日子裡,家庭作業應該是第一位的,如果要看電視,應該在做完作業之後。有些孩子做作業時,希望在家長身邊。他們分析一道題目或者試著理解書中的一段話時,希望爸爸或者媽媽能夠聽他們說。或者可以允許孩子在廚房或者起居室的桌子上做作業。但是,不要評論孩子的坐姿,不要數落他們的外表是不是整潔,不要叮囑他們要小心家具。有些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可能會嚼鉛筆、撓頭,或者搖晃椅子,甚至聽音樂,這樣他們才能做得更好。我們對此的評論和阻止隻會阻撓孩子,打斷他們的腦力工作。在我們要求孩子做某事時,如果表達中帶有尊重,保護了孩子的自主權,那麼孩子對我們的反抗就會少一些。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提問題或者吩咐什麼小差事去打斷他們,這些問題和差事可以等他們做完作業之後再提出來。我們應該站在幕後,給孩子提供安慰和支持,而不是指導和援助。有時候,如果孩子請求我們的指導,我們可以闡明一個觀點,或者解釋一個句子。但是,我們應該避免說這樣的話:“如果你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你會記得你的作業的。”還有,“如果你聽老師講,你就會知道作業怎麼做了。”我們提供幫助時,應該謹慎,並表示同情,我們更應該聽孩子說,而不是講課。我們向孩子把路指出來,但是希望旅行者——孩子——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達到目的地。下麵這個事例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媽媽如何防止一個有關家庭作業的麻煩演變成一場爭吵的技巧:海倫,十一歲,從她的書桌旁站了起來,對她的媽媽說:“我不要再做作業了,我太累了。”父母通常的反應會是:“你是什麼意思?你不想再做作業了?你玩起來怎麼從來不會累啊?一做作業你就累了。當你拿著糟糕的成績單回家時,看我管不管你!”但是,海倫媽媽的回答卻是承認女兒的情緒:“我能看出來你很累,你一直學得很努力,當你休息好了,準備好了,再來做作業。”父母對學校和老師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對家庭作業的態度。如果父母經常性地指責學校、輕視老師,孩子會得出明顯的結論。父母應該支持老師的立場,支持關於家庭作業負責的方針。當老師很嚴格的時候,父母就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表達他們的同情:“這一年很不輕鬆——這麼多作業!”“今年真的很辛苦。”“她一定是一個嚴厲的老師。”“我聽說她要求很多。”“我聽說她對家庭作業特彆嚴格。我猜今年會有很多家庭作業。”不要每天在家庭作業的問題上向孩子發脾氣,例如:“聽著,安貝爾,從現在開始,你每天下午都要做拚寫作業,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不許再玩,也不許再看電視。”或者“羅傑!我已經厭煩了每天提醒你做作業,爸爸會來檢查你有沒有專心做作業,如果你沒有,你會後悔的。”在對待家庭作業的問題上,威脅和嘮叨是父母常見的方式,因為這讓父母相信他們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而事實上,這樣的警告不僅無用,而且危害更大。而緊張氣氛帶來的唯一後果就是被激怒的父母和生氣的孩子。伊凡十四歲,他的父母收到學校寄來的一封不滿的書信——伊凡在學習上落後了。他父親的第一反應就是叫他的兒子過來,好好數落他一頓,懲罰他一下:“聽著,兒子,從現在開始,你要每天做作業,包括周末和假日。不許看電影,不許看電視,不許看錄像,也不許去拜訪朋友。我要確信你已經開始認真考慮學習的事情了。”這樣的話,以前已經說了很多次,但是結果總是父親大發脾氣,兒子不順從。不斷增加的壓力隻是增加了伊凡的反抗。他變成了找借口、偽裝的專家。這一次,伊凡的父親沒有使用威脅和懲罰的手段,而是求助於兒子的自尊。他把老師的信給伊凡看,然後說:“兒子,我們希望你能做得更好一點,希望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有見識。世界需要能乾的人,世上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你可以起到幫助作用的。”伊凡被他父親的話和語氣深深打動了,他說:“我一定會更認真地學習。”許多有能力的孩子遲交家庭作業,在學校成績落後,這是他們對父母期望的無意識的反抗。要想長大,變得成熟,他們需要獨立存在的感覺,需要擺脫爸爸媽媽的束縛。當父母過分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單時,孩子的自主性就會受到威脅。如果家庭作業和高分是父母花冠上的鑽石,孩子可能不自覺地想帶回家一個長滿雜草的花冠,至少那是他或她自己的。達不到父母的目標,這會讓年輕的反叛者獲得一種獨立的感覺。因此,對個性和獨特的追求可能會使孩子不顧父母的壓力和懲罰,走向失敗。就像一個孩子說的那樣:“他們能夠拿走電視,取消我的零花錢,但是他們無法抹掉我不及格的分數。”很顯然,抵觸學習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對孩子嚴厲或者寬大都解決不了問題。不斷施壓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抵觸心理,而放任的態度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印象:父母接受他的不成熟和不負責任。沒有輕鬆的解決方法,也沒有快速的解決方法。有些孩子可能需要心理治療,來解決他們對父母的反抗心理,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和進步,發揮他們未能充分發揮的學習潛力。有些孩子可能需要精神上的導師來指導,像學校的輔導員,或者敏感的老師。父母絕對不能做這種輔導工作。我們的目標是要告訴孩子他們是獨立於我們之外的,他們自己對他們的成功和失敗負責。當我們允許孩子帶著自發的需要和目標,獨立地體驗自己的人生時,他或她就開始承擔起了責任,要為自己的生活及生活所需負責。零用錢不應該是作為對好的行為的獎賞或者做家務的報酬來付給孩子。它是一種教育手段,有明確的目的:給孩子提供使用金錢的經曆,從中鍛煉孩子選擇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因此,對零用錢實施監督就完全達不到零用錢的目的了。我們所需要做的是,製定一個大體的方針,規定零花錢的支出範圍:請朋友吃飯,送朋友禮物、午飯、學校用品等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零用錢的數量也要增加,以應付額外的開支和花費,例如:俱樂部會員會費、娛樂消費、衣物飾品等等。有些孩子控製不好預算,一拿到零用錢很快就花了很多。對這種零花錢的濫用行為,父母應該和孩子商討,用一種像處理公事的態度,這樣才能得到雙方都同意的解決辦法。還是說這個花錢太快的問題,可能需要把零用錢分成幾批給孩子,一周兩次或更多次。零用錢本身不應該成為懸在孩子頭上的大棒,對孩子施加壓力,讓他取得好成績,或者變得聽話。父母也不應該在氣頭上隨意停發零用錢,或者一時高興,隨意增加零花錢。對於這樣的安排,即使是孩子也不會感到舒服。就像下麵這件趣事顯示的一樣:媽媽:你一直表現很乖,給你些錢去看電影。兒子:你不必再給我錢了,我不要任何東西,也會很乖的。什麼是合理的零用錢?這個問題沒有普遍適用的答案。零用錢應該符合我們的預算,不要管鄰居的標準,我們不應該被迫拿出超過我們能夠充裕提供的零用錢,如果孩子抗議,我們可以真誠地、同情地告訴他或她:“我們希望能給你更多零花錢,但是我們的預算有限。”這個方法要比努力讓孩子相信他或她真的不需要那麼多錢好得多。金錢就像權力,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很容易處理失當。零用錢的數量不應該超過孩子能夠控製的範圍。最好從很少的量開始給起,然後再隨著時間慢慢調整,這要比一次給孩子很多錢,增加他的負擔要好得多。當孩子開始上學,學會了數錢和找零錢時,就應該給孩子零用錢了。零用錢有一個基本的條件:在固定的支出之後,餘留下來的零錢應該歸孩子自己保存或花費。當孩子保證說要照顧寵物時,他隻是表達出了良好的意圖,並不表示他有了這個能力。孩子可能需要一個寵物,希望有一個寵物,喜歡一個寵物,但是他或她很少能正確地照顧寵物。照顧動物生活的責任不應該讓孩子單獨承擔。為了避免受挫和互相指責,最好假定孩子的寵物就是家長的工作。孩子有一個寵物玩耍,有一個寵物來愛,可能會讓孩子受益匪淺。他或她也可能從分享對寵物的關心中受益,但是照顧寵物生命和健康的責任必須由大人來承擔。孩子可能會同意負責喂寵物,但是還是需要父母在一旁提供好心的提醒。如果我們的要求中帶有尊重,維護孩子的自主性,孩子對我們的反抗就會少一些。一位媽媽要求她的孩子收拾桌子,但是他們拖著沒做,媽媽很生氣,要是在過去,她會衝他們嚷,並且威脅他們。但是這一次,她陳述了事實,而不是威脅:“桌子收拾好了,我就會上甜點。”孩子們立刻忙起來,這讓她明白她說到了重點。孩子會對那些不是命令的簡短陳述作出回應。一個寒冷、多風的一天,九歲的托德說:“今天我想穿牛仔外套。”他的媽媽回答說:“去看一下溫度計,超過三攝氏度就讓你穿牛仔外套,如果低於三度,就要穿冬衣。”托德去檢查了溫度計,說:“哦,零下三度。”他穿上了他的冬衣。以前,當七歲的阿米莉婭和九歲的拉裡在起居室裡玩球的時候,他們的父親會大喊:“我跟你們說過多少次了?起居室不是球場!這裡有很貴的東西,你們會打碎它們的,你們真是太不負責任了!”但是,這一次他決定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來處理這個不斷發生的狀況:“孩子們,你們有一個選擇,一,出去玩;二,不要玩。你們決定吧。”喬治的媽媽再也無法忍受她十三歲兒子的長頭發了,她想出了一個策略,可以保留兒子的自主權和尊嚴。她給了喬治一個選擇。她說:“你的頭發已經到你的肩膀了,需要修剪一下,如何剪你可以自己決定,你可以去理發店,也可以自己剪。”“你彆想讓我去理發店,”喬治回答說,“如果必須剪的話,我會自己剪。”第二天,喬治拿回家一把很特殊的剃刀梳子,他讓媽媽幫他從後麵先粗略地剪了一剪子,然後他花了一個小時剪他的頭發,當他從浴室出來時,洋洋得意地說:“看上去不錯,是吧?”他容光煥發。喬治的媽媽講述時說:“我很高興我沒有嘮叨,沒有嚷嚷,沒有強迫他,相反,我給了兒子一個選擇,這是我幫他保存顏麵的方法。”寫紙條經常能夠完成口頭意見無法完成的事情。一位家長,厭倦了嘮叨,嘗試了一個征募做家務的幽默廣告:招聘——10到12歲的年輕人,必須強壯、聰明、勇敢,並且能夠擊退野生動物,能夠穿過從房子到垃圾桶之間的濃密的矮樹叢。求職者請在洗碗機和廚房水槽拐角處排隊。招聘——漂亮的公主或王子,幫助為皇家盛宴布置宴會餐桌。招聘引來了孩子們的大笑,而讓家長最高興的是孩子們的態度,他們毫無怨言地承擔了責任。當孩子在家裡演奏一種樂器時,父母遲早會聽到“一支熟悉的曲子”:“我不想再練習了。”要想客觀地麵對“這支曲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經常問,在孩子的音樂課上,如何激發孩子的興趣。下麵就看看一位媽媽是如何用讚賞性的提問完成這個任務的。七歲的安在彈一支鋼琴曲,這是她第一次雙手彈琴。媽媽:你以前彈過這支曲子嗎?安:沒有。媽媽:你是說這是你第一次彈這支曲子?安:是的。你以為我以前彈過?媽媽:是的。安:那我看一眼樂譜就能演奏出來的本領肯定提高了,連我的老師都注意到了。媽媽:一定是的。安繼續熱情地彈著鋼琴,安的媽媽故意問這些問題,以增強女兒對自己音樂才能的信心。相反,批評隻會扼殺孩子的動力。邁克爾十歲,學小提琴已經超過一年了。他的父母喜歡批評和諷刺,在他每節課後,他們都要評價一下他的進步。在他練習一支新的曲子時,會很慢,而且有很多錯誤,這時,他的父親會大喊:“你就不能少點錯誤嗎?不要自己瞎編曲子!跟著樂譜!”結果很容易料到,邁克爾停止了拉小提琴。為了掌握演奏一種樂器的技巧,孩子需要對他們努力的讚賞,而不是對他們錯誤的批評。錯誤是可以糾正的,不是抨擊孩子能力的理由。當孩子拒絕去上音樂課時,許多父母會跟孩子解釋,甚至威脅。下麵是一些可供選擇的更有效的方法。瑪西婭(八歲):我不要再上小提琴課了。老師希望我能把每一支曲子都演奏得十分完美,但是我做不到。媽媽:小提琴是一種很難學的樂器,很不容易演奏,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拉小提琴的,要想掌握它,需要堅強的意誌。瑪西婭:我練習的時候你能陪著我嗎?媽媽:如果你希望我這麼做的話,我當然能陪著你。這位媽媽故意沒有反駁或者威脅,她並沒有告訴女兒該如何去做:“如果你勤加練習,你會演奏得更好的。”她理解這項任務的困難,給孩子提供了象征性的幫助。這種方法似乎給瑪西婭提供了必要的鼓勵,使得她把她的音樂課繼續了下去。拉裡十歲,一直在抱怨他的音樂老師。他的媽媽並沒有試圖改變他的想法,而是承認了拉裡的反感,給他提供了一些選擇:拉裡:我的鋼琴老師對我要求太多了,她話也太多了,我問一個問題,她就能給我上一堂課。媽媽:你有沒有想過放假,暫時不去上鋼琴課了?你放假期間,我可以再去找另一個鋼琴老師。拉裡(嚇了一跳):你想取消我的音樂課?音樂對我太重要了,我絕不會放棄。媽媽:是的,我能聽得出你多麼珍惜你的音樂課。拉裡:也許老師並不是那麼糟糕,我真的從她那兒學到了很多東西,我想我應該再給她一次機會。拉裡的媽媽讓拉裡自己改變了主意,因為她沒有和他爭論他的抱怨。當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時,孩子就會考慮到父母的願望。索尼亞(十一歲):我不想再去上鋼琴課了,那是浪費時間,浪費錢,我想上網球課。父親:一定隻能兩者選其一嗎?索尼亞:如果我繼續上鋼琴課,你一定會不斷嘮叨讓我練習鋼琴,我想避免爭吵。父親:我會努力試著不向你嘮叨,我會信任你自己的練習時間表。父女倆沒再多說什麼,索尼亞開始了她的網球課,同時也沒有放棄鋼琴課。一些父母記得自己曾經也被迫參加過音樂課程,決定不讓孩子再受這種罪,他們得出結論:孩子要不要演奏樂器不是他們作父母的問題,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練習,根據他們自己的意願,想練習的時候就練習,隻有學費依然是父母的責任,而練習樂器應當被視為孩子自己的責任。而有些父母則記得他們在學習音樂時的過分縱容帶來的後悔,因此決定不管發生什麼事,孩子都要演奏音樂。甚至在孩子還沒有出生前,他們就已經為她準備好了樂器。一旦她能夠拿住小提琴了,能夠吹喇叭了,能夠在鋼琴上敲打了,她就要開始練習預先決定的樂器。孩子的眼淚和怒氣會被漠視不理,她的反抗也會被壓製。父母的話又大聲又清晰:“我們付錢,你演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獲得音樂上的進步,也可能不會進步,但是,整個計劃所需要的代價可能很高。如果後果包括長期擾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那麼代價就太大了。童年階段的音樂教育,其主要目的在於給情感提供一個有效的出口。孩子的生活中充滿各種各樣的束縛、管製和挫折,因此排遣的渠道是不可或缺的。音樂是最好的消遣途徑之一,它把你的憤怒說出來,把你的歡樂表達出來,讓你的緊張的情緒得到放鬆。父母和老師通常不會從這個角度看待音樂的用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尋求使優美旋律重現的技巧。這樣的話,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對孩子的表現和人格的評價和批評。不幸的是,大多數結果通常都很相似:孩子試圖放棄課程,避開老師,中止音樂“生涯”。在許多家庭裡,被廢棄的提琴,不再彈奏的鋼琴,或者沉默的長笛都成了痛苦的回憶,使你想起那些受挫的努力和未能實現的希望。父母能做什麼呢?父母的工作是找一位親切、體貼的老師,一個了解孩子就像了解音樂一樣的老師。老師掌握著孩子對音樂保持連續興趣的鑰匙,老師能夠打開時機之門,也能關上時機之門。老師最關鍵的任務是要獲得孩子的尊重和信心。如果老師不能做到這點,他就無法勝任指導工作:孩子不可能從他厭惡的老師那裡學會熱愛音樂。而老師情感上的音調比老師的樂器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鳴。為了預防可避免的麻煩,老師、父母和孩子應該討論——並且同意——幾條基本規則,下麵就舉一些例子:1、不能取消課程,除非在約定時間的至少前一天通知老師。2、如果約定的課不得不取消,讓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打電話通知老師。3、在選擇音樂練習的時間和速度上,提供給孩子切合實際的回旋餘地。這些規則不讚成在最後一分鐘情緒化地取消課程,這能夠促進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感,同時也向孩子表明,我們重視音樂,更尊重感覺和思想。不應該就練習的事情向孩子嘮叨不休。不需要提醒孩子樂器有多貴,父親多麼努力地工作賺錢,這樣的話隻能使孩子產生內疚和不滿,既不會增加孩子對音樂的敏感性,也不會增加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父母應該避免預測孩子“偉大”的音樂天分,下麵這樣的話是非常讓人沮喪的:“你有非凡的天賦,如果你肯用它們。”“你隻要專心,你就能成為第二個比利·喬。”孩子們可能會覺得維持父母幻想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去檢驗它們。孩子的座右銘可能會變成:“如果我不去試,就不會讓我的父母失望。”孩子最受到鼓勵的時候,是他或她知道困難被理解的時候。六歲的羅斯琳在上第三堂鋼琴課時,必須嘗試一個新技巧:用兩隻手彈奏一個八音符的音階,老師非常熟練地向她演示了一遍,說:“看,這很容易。現在你來試試。”羅斯琳很不情願地、笨拙地、努力地模仿著老師,可是很不成功,這堂課結束後,羅斯琳回到家,感到非常氣餒。在練習時間,她的媽媽跟老師不一樣,她說:“用一隻手彈八音符的音階就很不容易了,兩隻手彈更難。”羅斯琳欣然同意。在鋼琴邊,她慢慢地用正確的手指彈出了正確的音符。媽媽說:“我能聽到正確的音符,我能看到正確的手指。”她的女兒顯然非常滿意,回答說:“真的很難。”那天羅斯琳不停地練習,超過了原先約定的時間。在這個星期,她給自己製定了更難的任務,一直到她學會了蒙住眼睛也能彈出八度音階時,她才滿意。當孩子麵臨困難時,同情的理解比起意見、讚揚,或者現成的、即時的解決辦法更容易鼓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