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照過遊樂園裡的哈哈鏡,看到鏡子裡麵被誇張、變形的自己?那讓你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可能不太舒服吧。不過你笑了,因為你知道那不過是歪曲的影像,你看起來並不真的是那樣的。但是假設這是你看到過的唯一的自己的影像,你可能會相信鏡子裡畸形的那個人就九九藏書是真實的你。如果這是唯一你看過的自己的影像,你就不會懷疑鏡子。孩子也沒有理由懷疑從父母那裡反射回來的自己的樣子,他們接受父母的評價,哪怕是否定的,這些否定的評價通常是說他們愚蠢、懶惰、遲鈍、不體諒他人、自私、麻木、不負責任,以及令人討厭等等。下麵這樣的話:“你的樣子糟透了”,或者“你從來做不對任何事”,或者“你太笨拙了”等等,絕不會幫助孩子覺得自己漂亮、能乾或者優雅。很多父母說自己的孩子笨、懶、欺騙,卻又希望這樣的評價能夠激發孩子變成一個聰明、勤勞、誠實的人。父母否定性的反映很容易扭曲孩子的自我形象。在一個有關孩子的電視節目中,十二歲的特德問我:“我的父親說我懶、野、蠢,他說得對嗎?我覺得我不是那樣的。”“告訴我,如果你的父親說你是一個百萬富翁,你會相信他嗎?”我問。“不會,我知道我在銀行裡隻有十七元錢,那可不是百萬富翁。哦,我明白了,他說我很糟糕,但是並不能因為他這麼說,就意味著我真的很糟糕。”特德回答道。“就像你知道你有多少錢一樣,你也知道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不要管彆人對你說什麼,哪怕是你的父親。因為是你的父親把你說成那樣,而父親是你愛戴、尊重的人,因此對你來說,確信你不是他描述的那種人會更困難一點。”我向特德反複說明上述觀點。否定性的評價——哪怕本意可能是想要糾正孩子的某些缺點——會給孩子帶來一輩子的負擔。幾年前,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和人道主義者帕布羅·卡薩奧談到過孩子以及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特彆的重要性。他說:“孩子隻知道二加二等於四是不夠的,父母應該告訴他們的孩子:‘你真是個奇才!你是個奇跡!這個世界從來沒有過像你這樣的孩子,以後也不會有!’”有些孩子很幸運,他們的父母讚成帕布羅·卡薩奧的話,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覺得自己特彆。十歲的伊迪絲和媽媽在百貨大樓購物,突然,他們聽到一個小男孩的哭聲,小男孩看樣子是走丟了,過了一會兒,保安發現了小男孩,幫他找他的媽媽。那天晚上,伊迪絲看上去很難過,她對媽媽說:“我在想,當那個小男孩發現他找不到媽媽時,他是多麼的害怕啊。”伊迪絲的媽媽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安慰她的女兒:“哦,彆擔心,他們可能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媽媽。”但是,她並沒有這麼說,而是決定趁此機會啟發伊迪絲的人道意識。媽媽:伊迪絲,你真的很關心那個走丟了的小男孩。伊迪絲:我一直在想他看起來多麼傷心啊。媽媽:你表現出了真正的同情,你好像能夠感知小男孩的恐懼。伊迪絲:哎呀,媽媽,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有什麼特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