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一次是為了生存,一次是為了生活;一次是為了做一個人,一次是為了做一個男人。在還沒進入青春期的時候,男孩和女孩沒有多大的差彆。單從外表來看,他們的麵孔、膚色和聲音等都相差無幾,都是作為孩子存在的。通常情況下,人們不會對他們做性彆上的劃分,習慣把他們統稱為“孩子”。到了一定的時刻,男孩就要擺脫童年的狀態了。這個時刻是由大自然規定的,而且相當短暫,就好像暴風雨前的海嘯一樣。但是,這個時刻又是非常重要的,等他的欲念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個時刻就宣告來臨了。他的性情大變,變得越來越易怒、激動、叛逆,根本就不聽我的管束。他就像一頭發狂的獅子一樣,任何人都馴服不了它。他不再聽我的話,更不會理會老師的教導。除了性情的變化以外,他的身體狀況也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他的臉變得棱角分明,下巴上的茸毛也變得又黑又粗,他已經具有了成熟男人的體格特征了。他的聲音變得低沉而渾濁,或者說他丟失了自己的聲音,因為他的聲音既不是孩子的,又不是大人的,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他的眼睛以前隻是用來看東西的,現在卻充滿了活力,能夠用來傳達感情了。雖然他的眼裡還略帶天真,但不像以前那樣茫然了。他已經學會用眼神來傳達意義和自己的心情了。他貌似什麼感覺都沒有,卻又覺得所有的感覺都存在於自己身上。他變得越來越躁動不安,可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我所說的“人的第二次生命”,從這時候起,真正屬於他自己的生活開始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在他看來都不再新鮮。以前,我關心的隻是如何讓他去玩,現在我的工作才具有了真正的意義。人們通常認為,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的時候,對他的教育就應該結束了。我的觀點恰恰相反,我覺得對他的教育才剛剛起步。欲念是人生存下去的動力,那些試圖消滅人的欲念的人既徒勞又愚蠢。他們是在違背自然的旨意,糟蹋自然的作品。有些人試圖阻止人的欲念的產生或者乾脆消滅已有的欲念,這兩種做法都非常可笑。如果你認為我之前的做法是在扼殺人的欲念,實在是誤會我了。對於人類來說,自愛是唯一一種天性,而且將會伴隨我們一生的欲念。它具有原始性和內在性的特點,並且先於其他的欲念產生,甚至可以說,其他欲念都是它的衍生物。按照這樣的說法,說所有的欲念都是自然的產物也未嘗不可。可事實上,除了自愛,所有欲念的產生都有外因的作用,所以說這些欲念都偏離了自然,對我們沒有絲毫益處。我們就這樣一步步地與自然越走越遠,與自己的矛盾越來越多。對於孩子來說,他產生的第一種情感就是愛自己,第二種情感就是愛他身邊的人,因為他的柔弱,所以他感覺凡是親近他的人肯定都是為了幫助他,就這樣,他逐漸培養了對同類的愛。可隨著他的需要的增多以及對彆人的依賴的增強,他開始有了社會關係的概念。緊接著,各種責任和偏見侵占了他的頭腦。他變得多疑、嫉妒、傲慢,並且絲毫不以欺騙他人和報複他人為恥。自愛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隻涉及我們自身,所以隻要滿足了自身的需要,我們就彆無所求了。可虛榮心卻是一種外在的情感,涉及和他人的關係,它讓我們凡事都和彆人比較,永遠沒有知足的時候。在虛榮心的驅使下,我們想隻愛自己而不關心他人,卻想要求他人對我們多些關心,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自愛讓我們學會了愛彆人,虛榮心則讓怨恨和憤怒侵占了我們的心。一個懂得控製自己的需求並且不和他人攀比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的人,而一個欲望太多並且總是被彆人的意見左右的人一定是一個惡毒的人。根據這個原則,我們不難得出把大人或孩子的欲念引向善或者導向惡的辦法。身為社會中的人,我們不得不生活在人群之中。在種種誘惑的驅使下,要想持久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的需要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要想方設法不要讓自己因此走向墮落。人總是處於一定的關係之中,對人的研究就是對這種關係的研究。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隻知道自己是個肉體的存在,我們要研究他和物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當他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研究他和人的關係了。第二種研究始於目前這個階段,並且將會貫穿他的一生。當人的心不再孤獨的時候,人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人了。一旦人產生了需要一個伴侶的欲念,他對同彆人關係的渴望以及表達自己情感的衝動都會隨之而來。伴隨著這個欲念的產生,一連串的欲念全都爆發了。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不取決於自然秩序,而是因個體的差異或者風土人情的不同而表現出多種多樣的方式。就地域來說,生活在熱帶地區和生活在寒帶地區的人的過渡方式迥然有異;就性格來說,熱情奔放的人比含蓄內斂的人要早熟。這些原因都是精神方麵的,但人們經常誤以為是物質方麵的,尤其是那些哲學家,他們在這個問題上幾乎都犯有同樣的錯誤。自然教育是用人的感官去喚醒人的想象,人的教育是用人的想象去喚醒人的感官。正常的教育方式是,先進行自然教育,然後再進行人的教育,可我們卻把兩者顛倒了,結果導致在感官還沒有成熟的情況下就已經開始活動了。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相對於蒙昧的人或者野蠻人來說,有教養的人或者文明人的青春期或者性成熟要來得早。生活在文明社會裡的孩子,由於受到周圍環境的熏陶,他們很快就會揭穿那些端莊、正經背後的虛假與欺騙。我們從小就教育他們,說話要有禮貌,做事要得體,為了蒙蔽他們的眼睛,我們給一切事物都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可這不但沒有遏製他們的行為,反而還激發了他們探索的欲望。我們越是隱藏,他們就越想知道。在我們對他們所有的教育中,這是最好的讓他們主動“學習”的方式了。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教育方式實在是夠愚蠢的,它不僅加速了自然的進程,而且也讓人的性格發生了扭曲。想想這些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城市會衰退了。孩子們將精力都浪費在這些沒用的事情上,這就導致他們發育不良、身材矮小。他們還沒有成長就已經衰老了,就好像在春天就已經成熟的葡萄,到了秋天就隻剩下一堆殘枝敗葉一樣。孩子性意識出現的早晚跟個體的發展及所受的教育有關,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孩子施加影響來加速或者延遲這個時刻的到來。同樣,孩子身體的發展也會受到我們的乾預,所以隻要我們減慢這個進度,就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多的活力和精力。我們經常被這樣一個問題困擾著,即當孩子對不適宜讓他們知道的東西表現出很強的好奇心的時候,我們是直接告訴他們真相,還是找一些借口敷衍過去呢?基於上述論點,我們現在知道該怎樣做了:這兩種做法都不可取。首先,如果你回答了他們,就會讓他們產生更強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並不是越多越好。其次,如果這個問題可以避免回答,那你最好不要欺騙他們,與其說謊,還不如閉嘴。最後,如果你打定主意回答他們,那你的語言一定要簡單明了,切忌長篇大論。另外,你的表情要平和淡定,千萬不要讓他們解讀出神秘的意味。相對於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的危害要小得多。如果你對孩子撒謊,哪怕隻有一次,可如果被孩子知道了的話,他們就會覺得撒謊沒什麼不好,從此以後也會對你撒謊。這樣一來,你所有的教育成果都會毀於一旦。有些事情不適合讓孩子知道,可萬一到了不可隱瞞的時候,我們最好還是告訴他們。要麼就阻止他的好奇心,要麼就滿足他的好奇心,否則的話,等他們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自己去探究,這對他們有百害而無一利。如果你沒有把握讓他們16歲之後再去了解兩性差異的話,那就在10歲之前把這些差異告訴他們吧。品行端正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之一,但孩子們不知道這些。通常情況下,人們在犯了罪之後才會意識到品行端正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強迫孩子端正自己的行為,這種做法無疑是在向他們灌輸有關犯罪的知識。當我們把端正或得體這些概念講給孩子聽的時候,與這些概念相反的概念,諸如可恥或齷齪等也會在無形之中進入他們的頭腦,而這些東西都是我們不想讓他們知道的,所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就會自己去進行探索。他們一定會得逞的,而且伴隨著越來越強的想象力,那一發不可收拾的情感就好像熊熊的火焰一樣燃燒著他們的心。一個臉會發紅的人的內心必然存在犯罪的欲望,因為一個真正無邪的人無論看到什麼事情都不會覺得羞恥。要想保持孩子的天真,需要周圍所有人的努力。注意,是所有人,一旦他們開始接觸那些他們不該接觸的東西,那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會前功儘棄。在同孩子交流的時候,我們一個神秘的微笑、一個詭異的表情或者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他們會覺得我們在故意隱瞞什麼,卻不敢向我們提問。說話自然大方,不矯揉造作,不遮遮掩掩,這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天真的交流方式,隻要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能避免孩子出現那些危險的好奇心。“我是從哪裡來的?”這幾乎是每一位父母都要麵對的問題,而且也是每一位父母都難以回答的問題。如果父母的回答不恰當的話,就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陰影,而且這種陰影將會伴隨他們一生。一方麵,做母親的要避免孩子問這個問題;另一方麵,如果實在避免不了的話,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彆問這個問題要比隨意編造個說法敷衍他要好得多。如果我們經常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不回答他的話,他就不會從我們的態度中解讀出神秘的意味來。這個問題也是如此,孩子不會因為我們的拒絕回答而產生刨根問底的心思。關於這個問題,我曾聽到這樣一種回答。我之所以單把這個回答拿出來講,是因為我對它的印象太深刻了。這個回答出自一個大方得體的母親之口,為了孩子的利益,她全然不顧那些愛嚼舌之人的責難與嘲笑以及那些愚蠢之人的長篇大論。她的孩子問她:“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這位母親毫不猶豫地告訴他:“你是從媽媽的肚子裡來的,媽媽生你的時候肚子可疼了,幾乎要了我的命。”隻有那些傻瓜才會帶著一臉的驚訝說一些揶揄的話,而真正明智的人會靜下心來想一想還有沒有更好的或者更合理的回答。要保證孩子欲念的發展有一定的次序和規律,就要想方設法延長其欲念發展的時間。時間越充足,安排就越合理。需要注意的是,對孩子的欲念做出安排的應該是自然,而不是人,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證自然的安排能順利進行。如果你隻有一個學生的話,那你就省事多了。不過,周遭的一切都有可能刺激他的想象力,那些愚人的偏見就好像激流一樣將他卷入黑洞。用情感控製想象力,用理智去戰勝偏見,這是唯一解救他的辦法。感性是人的一切欲念的來源,想象力則決定著欲念是朝著善的方向還是惡的方向發展。所以,要想防止孩子變壞,首先得讓他們的想象力不發生偏差。當孩子的所有情感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不能用道德的標準去評價他的行為。當他把關注點移向自己之外的事物的時候,他的首個社會情感就要產生了。緊接著,他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善惡觀,因為善惡觀的作用是對人性進行整合,所以它的形成是長大成人的標誌。我們對他的關注越早越好,但要避免拿那些“小大人”作為他學習的榜樣。儘管他已經表現得像個成年人,但他畢竟還處在童年時期。我們要尋找的是那些遵循著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成長起來的自然的人。自然的進程緩慢而有秩序。血液不是一下子沸騰起來的,精神不是一下子高漲起來的,性格不是一下子固定下來的,所有的一切發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沒有精良的工具,技藝多高的工人也製造不出精美的東西來。同樣,人的欲望也不是瞬間產生的,而是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焦慮期,可由於對欲望的一無所知,這段時期往往被人忽略。進入青春期後,他的欲望開始一點點地膨脹起來,但他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的血液開始翻滾沸騰;他的生命力衝出他的身體,無限製地向外擴張;他的眼睛裡燃燒著情感的火焰,開始留意周圍的人。他對彆人產生了興趣,終於不再覺得自己是一個孤獨的存在了。他知道人世間原來還有愛,並且對這種愛充滿向往,於是他向彆人敞開了心門。按照自然的法則成長起來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他感受到的第一份情感不是愛情,而是友情。隨著想象力的日益覺醒,他開始傾向於接近那些與自己誌同道合的人,這時候,同性對他的吸引力要比異性對他的吸引力強。所以,延長蒙昧無知的時期的好處就是,這些不斷出現的新的感性會在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的心裡播撒下人性和博愛的種子。我發現,那些過早地就被酒色及淫逸之事汙染的孩子都非常殘忍,墮落的生活讓他們完全喪失了人性。他們性情暴烈、狂躁易怒,而且報複心很重。他們的頭腦裡隻有一個想法,除了這個目標,他們拒斥人類所有的其他行為。他們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為了逞一時之快,他們什麼都可以舍棄,包括他們的父母。相反,一個在質樸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他的性格溫和敦厚,而且富有同情心,任何同伴的苦難都會觸痛他的心靈。見到自己朋友他就高興得上躥下跳,他知道如何伸出臂膀去擁抱他人,也知道如何向夥伴拋灑同情之淚。當他惹彆人不高興的時候,他會羞愧地低下頭;當他冒犯到彆人的時候,他會一臉的歉意。如果他觸怒了你,可當你正準備對他大發脾氣的時候,他眼神裡的善良和悲傷會讓你怒氣全消。他會因傷害到彆人而哭泣,如果可以的話,他不惜用自己的血液去補償彆人流失的血液。當他發現自己犯了錯誤的時候,就會收斂起所有的傲慢與怒火,謙卑地低下頭去。他也會因為彆人的冒犯而大發雷霆,可隻要一句道歉的話,他立即就會平息下來。他樂於原諒彆人的過失,就好像他樂於彌補自己的過失一樣。在整個青春期,他都是熱情而慷慨的,根本就不知道仇恨是什麼東西。在這裡,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一個善良人家的孩子,在他20歲之前,一定比其他的孩子都要善良,他肯對彆人付出自己的愛,也最應該得到彆人的愛。人具有社會性。因為人是柔弱的,所以必須生活在群體之中;又因為人具有共同的苦難,所以必須互相關心和取暖。生而為人,我們避免不了要承擔對他人的責任。由於自身力量的不足,我們產生了對他人的依賴。如果人人都足夠強大的話,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多麼冷漠。正是這些自身的弱點,才讓我們體會到了人世間幸福的存在。除了上帝,沒有人是絕對幸福的,因為除了上帝,沒有人是絕對孤獨的。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就算我們能滿足自己所有的需要,可滿足了又有什麼樂趣可言呢?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他會因此變得孤單、無聊、矯情、淒慘。一個沒有任何需要的人不會懂得去愛彆人,一個不懂得去愛彆人的人不會是一個幸福的人。要想觸動一個年輕人日益增長的社會情感以及培養他善良、悲憫的品行,首先要讓他形成正確的幸福觀。為了不讓他的心靈遭受傲慢、忌妒和虛榮等的汙染,你千萬不要帶他去那些浮華而富麗的宮廷或類似的排場,千萬不要讓他接觸那些衣著華麗的人以及他們的交際圈。除非是他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對上層社會的價值判斷,否則的話儘可能不要讓他與上層社會沾邊。過早地接觸奢華的生活對他沒有絲毫的好處,你這不是在教育他,而是在帶壞他。並不是所有人生來就是做帝王、達官、貴族或者富翁的命。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然後遭受各種諸如貧窮、疾病、災難、匱乏等痛苦,然後歸於塵土。這才是生命的本質,對人性的研究應該從這裡開始。一個人長到16歲的時候就應該經曆過痛苦,有過痛苦的感覺了,可他還沒有看到過彆人痛苦的樣子,所以他還無法體會彆人的痛苦。隨著身體的發育,他的想象力越來越豐富,並且越來越能感受到彆人的痛苦,從而設身處地地為彆人著想。他第一次有了同情心,尤其是在麵對那些正在遭受苦難的同類的時候。你絲毫沒有發覺這個時刻的到來,可你能怪誰呢?在他們小的時候,你就開始給他們大講特講人類的那些複雜的情感,讓他們用富有感情的腔調說話。現在,他們開始用你教給他們的那一套來應付你了,這讓你根本就分不清哪一句是他們的敷衍,而哪一句又是他們的真情實感。一切都可以用以下三個原理來概括。第一,我們傾向於關注那些比我們更值得同情的人,而不是比我們更幸福的人,這是人的本性。第二,我們所同情的那些人都和我們有著相似的遭遇,或者我們將來有可能陷入此種遭遇之中。第三,我們的同情程度不取決於他人遭遇的痛苦的程度,而是取決於這些痛苦被我們感受到的程度。回到我的教育方法上來。對於一個即將踏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我們應該多讓他接觸一些能夠遏製而不是刺激他的感官活動和欲念的東西。同時,這些東西還要儘量不激發他的想象力。隻有壓製他的感官活動,才能避免他的想象力朝刺激人的欲念的事情靠攏。有鑒於此,最好帶他到遠離城市的地方去生活,因為城市裡的那些婦女的穿著和不檢點的行為隻會加速他成熟的過程。在他看來,城市裡的生活就是一種享受,所以在他形成獨立的價值判斷之前最好不要讓他生活在城市裡。相反,鄉下的樸素生活或多或少都會遏製他的欲念的發展。如果出於對藝術的愛好,他不得不留在城市裡,那你就想方設法彆讓他因城裡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懶惰。他所接觸的人、從事的活動以及培養的愛好,你都必須進行嚴格的挑選與把關。你要知道,城市裡到處都充斥著刺激他的欲念的不良行為,如果任這些欲念發展,終將對他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應該讓他去當護理人員或者慈善家,終日穿梭於各家醫院之間,或者與監獄和刑場打交道,去親眼目睹人世間最殘忍、最痛苦的畫麵。我的意思是,我們應該讓他們看見人世間的痛苦以及飽受痛苦折磨的人,但看一次就夠了,如果看得太多的話,他們就會見怪不怪,甚至心靈都變得麻木,絲毫不為彆人的痛苦所動。看看那些教士和醫生就知道了,就因為見得太多了,他們才會在麵對那些死人或病人的時候一臉的淡漠和不以為然。並不是所有的痛苦都適合讓孩子看見。我們要慎重選擇某件事情,然後在適當的時機帶孩子去看。我們要保證這件事情至少能讓孩子保持一個月的惻隱之心,並且時常思考其中的道理。所以,如果讓他接觸過多的事情,帶給他過多的教訓的話,他的感官就會變得越來越遲鈍,不但起不到正麵的作用,還會阻礙自然的進程。經常有老師抱怨說青春期的孩子太不服管教了。這一點我深表同意,但是說這種話的老師們,難道這不是你們一手造成的嗎?你們應該知道,隻要讓孩子通過感官表達自己的感情,那其他的一切方式都不再行得通。你們經常責備孩子的火氣太大,可如果沒有這股火氣的話,對他們青春期的教育就不可能完成;如果沒有這股火氣的話,等他們長到像你們這麼強壯的時候,就不會再甘心受你的管束。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心裡都有一種不得不發泄的激情,對老師來說,這種激情就好像韁繩一樣,可以控製他們的行動。他們之前是無拘無束的,因為他們無所愛,所以他們不從屬於任何人,隻要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就行;可現在他們卻是身不由己的,因為他們開始懂得去愛彆人,所以就會受到所愛的人的束縛。就這樣,他和人類及其社會的關係開始形成了。不要以為他對所有人都會付出自己的情感,他隻要去親近那些和他相似的人。在他的觀念中,和他相似的人就是那些和他有著一樣的快樂和痛苦、一樣的想法和情感的人。一句話,他隻愛和自己天性相同的人。這種愛看似是在愛人,其實還是一種自愛。隻有在天性的基礎上對他進行培養,並且他對自己的情感和彆人的情感都有了深刻的思考之後,他才能脫離抽象的“人類”的概念,並將之具化成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在此基礎上,他會根據自己的情感與這些個體中的一部分建立並保持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