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期”沒有那十年邊疆知青生活的“修行”,沒有遇到杜潤生這樣的“引領者”,沒有90年代初在美國的學術訪問和思想沉澱,周其仁未必有今時今日的能見度和學術造詣。之所以強調“學術造詣”,是因為他終於在江湖與廟堂之間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位置。這就是命運的安排,也是當代所有懷揣理想情懷的讀書人的命運安排。這一代人是前無古人的,因為從今位卑不敢忘憂國。這是士大夫的氣節與風骨。在江湖與廟堂之間徘徊而翹首以待成為“行走”的那些京城讀書人,與周其仁們相比,真是相形見絀。用柔軟與堅韌改變中國,與其他領域的毅行者一樣。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