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期待彆人的感恩(1 / 1)

人性的弱點 卡耐基 1386 字 1天前

忘記感謝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們一直期待彆人的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我最近碰到一個氣憤填膺的人,有人警告我碰到他十五分鐘內就一定會談起那件事。他果然如此。令他氣憤的事發生在十一個月前,可是他還是一提起就生氣。他簡直不能談彆的事。他為三十四位員工發出了一萬元聖誕節獎金——每人差不多三百元——結果沒有一個人謝謝他。他抱怨說:“我很遺憾,我居然發給他們獎金。”“一個憤怒的人,渾身都是毒。”我衷心同情麵前這位渾身是毒的人。他有六十歲了。保險公司統計我們的平均壽命是目前年齡與八十歲之間差數的三分之二。這位仁兄——如果他夠幸運——大概還有十四五年可活。結果他浪費了有限餘年中的將近一整年,為過去的事憤恨不平。我實在同情他。除了憤恨與自憐,他大可自問為什麼人家不感激他。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待遇太低,或是員工認為聖誕獎金是他們應得的部分。也許他自己是個挑剔又不知感謝的人,以致彆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謝他。或許大家覺得反正大部分利潤都要繳稅,不如當成獎金。不過反過來說,也可能員工真的是自私、卑鄙、沒有禮貌。也許是這樣,也許是那樣。我也不會比你更了解整個狀況,我倒是知道英國約翰生博士說過:“感恩是極有教養的產物,你不可能從一般人身上得到。”我的重點是:他指望彆人感恩乃是一項一般性的錯誤,他實在不解人性。如果你救了一個人的性命,你會期望他感恩嗎?你可能會——可是到勃維治在他當法官前曾是有名的刑事律師,曾拯救過七十八個罪犯免上電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門道謝,或至少寄個聖誕卡來?我想你猜對了——一個都沒有。耶穌在一個99lib?下午使十個癱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幾個人回來感謝他呢?隻有一位:耶穌環顧門徒問道:“其他九位呢?”他們全跑了,謝也不謝就跑得無影無蹤!讓我來問問大家:我這樣平凡的人給了人一點小恩惠,憑什麼就希望得到比耶穌更多的感恩?如果跟錢有關,那就更沒指望啦!傑克·舒瓦伯告訴我,他曾幫助過一位銀行出納,這個銀行出納挪用銀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虧損,舒瓦伯幫他補足金額以免吃上官司,這位出納員是否感謝他呢?是感謝他,但隻是一陣子,後來他就開始跟這位曾經幫助他脫離牢獄之災的人作對。你如果送你親戚一百萬美元,他應該會感謝你吧?安德魯·卡耐基就資助過他的親戚,不過如果安德魯·卡耐基重新活過來,一定會很震驚的發現這位親戚正在詛咒他呢!為什麼?因為卡耐基遺留了三億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他隻繼承了一百萬美元。人間之事就是這樣。人性就是人性,你也不用指望會有所改變,因此何不乾脆接受呢?羅馬有一位最有智慧的馬帝王莫庫茲·阿力留斯一樣。他有一天在日記中寫道:“我今天會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忘恩負義的人。我不必驚訝或困擾,因為我還想象不出一個沒有這些人存在的世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他說的不是很有道理嗎?我們天天抱怨彆人不會知恩圖報,到底該怪誰?這是人性——還是我們忽略了人性?不要再指望彆人感恩了。如果我們偶爾得到彆人的感激,就會是一件驚喜。如果沒有,那也不必難過。忘記感謝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們一直期望彆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我認識一位住在紐約的婦女,整天抱怨自己孤獨。沒有一個親戚願意接近她,而如果有人看望她,她會花幾個鐘頭喋喋不休地告訴你,她侄兒小的時候,她是怎麼照顧他們的。他們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的,他們跟她住了許多年,還資助一位侄子讀完商業學校,直到他結婚前,他們都住在她家。這些侄子回來看望她嗎?噢!有的!有時候!完全是因為義務性的。他們都怕回去看她,因為想到要坐幾個小時聽那些老調、無休無止的埋怨與自憐。後來,她發現威逼利誘也沒法叫她的侄子們回來看她後,她就使出最後一個絕招——心臟病發作。這心臟病是裝出來的嗎?當然不是,醫生也說她的心臟相當神經質,常常心悸。可是醫生也束手無策,因為她的問題是壞情緒所致。這位婦人要的是彆人的感恩,可惜她大概永遠也得不到。為人父母者一向怨恨子女不知感恩。即使莎劇主人翁李爾王也不禁喊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痛噬人心。”可是如果我們不教育他們,為人子女者怎麼會知道感恩呢?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隨地生長的雜草。感恩則有如玫瑰,需要細心栽培及愛心的滋潤。如果子女們不知感恩,應該怪誰?也許該怪的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從來不教導他們向彆人表示感謝,怎麼能期望他們來謝我們?我認識一位住在芝加哥的朋友。他在一家紙盒工廠工作得很辛苦,周薪不過四十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婦,她說服他向彆人借了錢送她二個前夫的兒子上大學。他的周薪得用來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及繳付欠款。他像苦力一樣苦乾了四年,而且從不埋怨。有人感謝他嗎?沒有,他太太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那兩個兒子當然也是一樣。他們一點也不覺得對這位繼父有任何虧欠,即使隻是道謝一聲。怪誰呢?這兩個兒子嗎?也許!可是這位母親不是更不該嗎?她認為這兩個年輕的生命不應該有這種義務的負擔,她不要她的兒子“由負債”開始他們的人生。因此她從沒想到要說:“你們的繼父資助你們念大學,多好的人啊!”相反的,她的態度卻是,“噢!那是他起碼該做到的。”她以為沒有加給他們任何負擔,可是實際上,她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危險的想法,認為這個世界有義務讓他們活下去。果然後來,有一位男孩想向老板“借”點錢,結果身係囹圄。我們一定得記住,孩子是我們造就的。舉例來說,我姨母從來不抱怨兒女不知感恩。我小的時候,姨母把她母親接去照料,同時也照料她的婆婆。我現在仍記得兩位老人家坐在壁爐前的情景。她們有沒有麻煩我姨母?我想一定很不少,不過你從她的態度上一點也看不出來。她真的愛她們,對她們噓寒問暖,讓她們感覺到家的溫暖。而她自己還有六個子女,但她從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對她來說,這一切隻不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是正確的事,也是她願意做的事。我這位姨母已經孀居了二十幾年,她的五位成年子女都歡迎她,希望她到他們家去一起住。她的子女們對她鐘愛極了,從不覺得厭煩。是出於“感恩”嗎?當然不是啦!這是真正的愛!這幾位子女由孩童時代就生活在慈善的氣氛中。現在需要照顧的是他們的媽媽,他們回報同樣的愛,不是再自然不過了嗎?讓我們不要忘了,要想有感恩的子女,隻有自己先成為感恩的人。我們的所言所行都益發重要。在孩子麵前,千萬不要詆毀彆人的善意。也千萬彆說:“看看表妹送的聖誕禮物,都是她自己做的,連一毛錢也舍不得花!”這種反應對我們可能是件小事,但是孩子們卻聽進去了。因此,我們最好這麼說:“表妹準備這份聖誕禮物,一定花了她不少時間!她真好!我們得寫信謝謝她。”這樣,我們的子女在無意中也學會養成讚賞感激的習慣了。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有時,這看起來完全是毫無希望的。但越是這時候,越需要堅持。我們行善,不可喪誌。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有收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