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你我有資格談論的題目才會激起我們的興趣。譬如說,我是“自己動手”型的人,我確實夠格談談如何去洗盤子。可是不知怎麼搞的,我就是對這個題目熱衷不起來,而且事實上,我根本想都不願去想這些事。可是,我卻聽過家庭主婦們——也就是家庭主管們,把這個題目說得棒極了。她們心裡或者對永遠洗不完的盤子有股怒火,或者發現了新的方法可以處理這一惱人的家務。不管怎樣,她們對這個題材來勁極了,因此她們可以就洗盤子的話題說得頭頭是道。這裡有個問題,即你以為合適的題目,是否適合當眾討論。假設有人站起來直言反對你的觀點,你是否會信心十足、熱烈激昂地為自己辯護?如果你會,你的題目就對了。1926年,我曾到瑞士的日內瓦參觀國際聯盟第七次大會的會場,事後做下了筆記。最近,我無意間又看到這些筆記。以下是其中一段:“在三四個死氣沉沉的演講者讀過自己的手稿之後,加拿大的喬治·費斯特爵士上台發言。我注意到他並未攜帶任何紙張或字條,不禁大為欣賞。他常常做些手勢,他心無雜念,全心放在所要說的事情上。有些東西他非常想要讓聽眾了解。他熱切地想要將自己心中所固有的某些信念傳達給聽眾,這種情形澄明可見,一如窗外的日內瓦湖。我在教學上一直倡議的那些法則,在那番演講裡完美地展示無遺。”我常會想起喬治爵士的演講,他真誠、熱心。唯有對所選的題目是真心所感、真心所想時,這種誠意才會完全顯露。費希爾·卜辛主教是美國最具震撼力的演講家,他從早年生活中學到了這一課。他在《此生不虛》一書裡寫道:“我被選出參加學院裡的辯論隊。在聖母瑪麗亞辯論的前一晚,我們的辯論教授把我喊到辦公室裡責罵。“‘你真是飯桶!本院有史以來還沒有一個演講者比你更差勁!’“‘那,’我說,想替自己辯解,‘我既是這樣一個飯桶,乾嗎還挑我參加辯論隊?’“‘因為,’他答道,‘你會思想,而不是你會講。到那個角落裡去,從講辭中抽出一段把它講出來。’我把一段話反反複複地說了一個鐘頭,最後,他說:‘看出其中的錯誤了吧?’‘沒有。’於是再來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兩個半小時了。最後,我精疲力竭。他說,‘還看不出錯在哪裡嗎?’“由於天生反應快,過了這兩個半小時,我懂了。我說:‘看出來了,我沒有誠意。我根本心不在焉.我說得沒有真情真意。’”就這樣,辛主教學得了永誌不忘的一課——把自己融入演講中。因此他開始使自己對自己的題材熱心起來。直到這時,博學的教授才說:“現在你可以講了!”如果我們班上有學員說:“我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來,我過著一種平凡單調的生活。”我們受過訓練的老師便會問他,閒暇時他都做些什麼?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有人去看電影,有人去打保齡球,有人則種植玫瑰花。還有一位學員告訴老師說,他收集有關火柴的書籍。當老師繼續問關於他的不尋我聽說,他還前往各種午餐俱樂部去演講有關收集火柴書籍的情形,並因此獲得了地方人士的推崇。欲想迅速而輕易地學會當眾說話,上例正好說明了第二條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