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著手敘述我的主人公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生平的時候,心裡不免有點惶惑。也就是說,儘管我把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稱作我的主人公,然而我自己也知道,他根本不是什麼大人物,因此我預料讀者肯定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您的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究竟有什麼出類拔萃的地方,居然被您選作自己的主人公?他有什麼了不起的作為?他在哪些人中間、憑什麼而聞名?我作為讀者為什麼要花費時間去研究他的生平事跡?最後一個問題最要命了,對此我隻能這樣回答:“也許您自己會從中找到答案的。”可是如果大家讀了之後還是看不出或者並不認為我的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有什麼出眾之處,那怎麼辦呢?我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事先傷心地預見到了這一點。對我來說,他是個傑出人物,但我非常擔心自己能否向讀者證明這一點。原因是:他也許是個活動家,但還是個尚未定型、尚未明朗化的活動家。不過話又要說回來,在我們這樣的時代,要求人家麵目清楚也未必合乎情理。不過有一點也許是沒有疑問的:他是個奇特的人,甚至是個怪物。然而,奇特與古怪雖然令人注目,卻會帶來害處,尤其在大家都力圖把個彆湊成整體、從普遍的混亂中尋找哪怕某種共同點的時候更是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怪物往往是一種個彆和特殊的現象。是不是這樣?如果您不同意最後這種說法並且回答說“並非如此”或者“並非永遠如此”,那麼我也許會鼓起勇氣對我的主人公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的意義加以肯定了。因為怪物不僅“並非永遠”是個彆和特殊的現象,恰恰相反,怪物有時候體現了整體的核心部分,而跟他同時代的其餘人不知什麼原因一個個都暫時離開了他,好像被一陣狂風卷走了似的……我本來毋須作出這種極其乏味而又含糊的解釋,可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反正隻要您喜歡,總會把它讀完的。可糟糕的是,我的傳記隻有一份,而卻有兩部。第二部是重點,主要寫我的主人公在當代即目前的活動。第一部的情節發生在十三年前,幾乎不成為,而僅僅是我的主人公少年時代的某個瞬間。我無法繞過第一部,否則第二部的許多內容便難以理解了。可是這樣一來,我就更加為難了:既然連我這個傳記作者都認為給這樣一個微不足道而又捉摸不定的主人公寫一部尚屬多餘,那何必要奉獻兩部?我又如何解釋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呢?我不知道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所以乾脆回避,不作任何解釋。不用說,洞察一切的讀者早就猜到我從一開始就有這種打算了,隻是怪我為何白白浪費筆墨和寶貴的時間。對此我可以作出明確的答複:我所以白白浪費筆墨和寶貴的時間,首先是出於禮貌,其次是我想耍點滑頭,因為我可以推托說:反正我已經有言在先了。不過,我甚至為我的在保持“整體一致”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分成兩個故事而感到高興。讀者看了第一個故事之後便能自行確定,第二個故事是否值得一讀。當然,誰也沒有非讀不可的義務,即使隻翻了第一個故事的一兩頁,就可以扔在一邊,再也不用打開。不過要知道也有這樣一些客氣的讀者,他們是一定要從頭至尾讀完的,從而作出不偏不倚的評價,譬如說,俄國的批評家都是這樣的謙謙君子。正是在這些人麵前,我的心情總要輕鬆些:儘管他們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但我還是要讓他們有名正言順的理由在讀完的第一段之後就不願再讀下去。好了,序言到此為止。我完全同意說它是多餘的,不過既然寫好了,那就讓它留在卷首吧。現在言歸正傳。獻給安娜·格裡戈裡耶芙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婭。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是落在地裡死的,就仍舊是一粒;若是落在地裡死的,就會結出許多籽粒來。(《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