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論(1 / 1)

國富論 亞當·斯密 584 字 13天前

在無分工、少交換的原始社會,人們生活所需的全部物品都自給自足,人人都力圖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即時需求。人們餓了,就去森林裡打獵;沒有穿的,就剝獸皮來穿;房屋破了,就就近伐樹或割草皮,儘力修葺;即便是經營事業,也無須預先儲備資金。在分工完全確立之後,人們的即時需求,就不是靠其自身的勞動產物就能完全滿足的了。其中,有一大部分的需求都來自於他人的勞動產物。這種產物,必須要用他自己的產物或是這一產物的價格,才能購買得到。不過,其自身的勞動產物,不但要在購買之前就已經是成品,還要能夠賣掉。所以,他在辦到這兩件事情之前,還必須在某個地方備有足以維持生計的各種貨物,以及生產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比如織匠吧,他在織品尚未做成並賣出以前,就需要足夠維持生計的積蓄,以及工作的材料和工具,不然他也無法織出東西來。明顯地,無論這種積蓄、材料和工具的提供者是他自己還是彆人,這些東西的儲蓄,都需要在他開始從事這項職業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開始進行並完成。從事物的本性上講,必須在分工之前就完成資財的蓄積。預先儲備的資財越充足,就越能按比例地進行細密的分工。當工人數量相同時,分工越細密,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越能按更大的比例增加;每個工人的操作也會越來越簡單。這麼一來,工人們就有更多的時間來發明各種新機械,從而使操作更加簡便、迅速。所以,當分工進步時,如果工人的數目不變,那麼預先為這些工人儲備的食物的量,就可以和分工進步以前一樣;而工人工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的儲備量,則要比分工進步以前所需要的多得多。而且,某一行業所需的工人人數,也往往會隨著行業分工的細密化而逐漸增加。確切來說,正是工人人數的增加,才導致了行業分工的細密化。勞動生產力要想得到大大的改進,就必須預先儲備資財。一旦預先儲備的資財增加,勞動生產力自然會得到改進。任何一個投資者,都希望其投資方法能夠讓勞動者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產品。所以,他在給工人分配職務時,必然會努力地使工人和工作相適應;他在置備機械時,也必然會考慮當時的發明創造條件和其自身的購買力,以儘量使機械設備精良、好用。他在這兩方麵的能力如何,往往跟他的資財和他所能雇用的工人數量有關。所以,無論任何國家,其資財的增加,都會促進產業數量的增加,並使同量產業能夠生產出比以前多得多的產品。在本篇中,我要說明的問題是:資財的性質、資財蓄積對各種資本有什麼影響、資本用途不同時帶來的影響又是什麼。本篇包括五章。在第一章中,我要說明的是在按部門劃分的情況下,個人或社會的資財被劃分成了哪幾個部分。第二章討論的,是貨幣作為社會總資財的特殊部分時所具有的性質和作用。在第三、四章中,我將對資財作為資本時,由所有者自己使用,以及貸予他人使用的情況,分彆進行討論。第五章中討論的,是不同用途的資本對國民產業量、土地和勞動年產物量所造成的不同影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